以读为本,重积累,倡个性——《观潮》教学案例_小学语文课堂实录

综合文档
2022/11/14
作者:舵落口小
《观潮》是鄂教版第七册的一篇课文。它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是一篇很好的训练朗读,培养语感,加强情感熏陶及美的熏陶的范文;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习惯的好教材。因此,笔者在教学本课第二课时时,注重以读为本,结合语言文字的品读与赏析,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充分获得个性体验的基础上,感悟文章的情景美、语言美。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的情感。
[一]教学过程:
一、承上启下,由景存疑,切入文本。
(呈现:潮来前人山人海的盛况图)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到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潮来之前观潮的人群已经是人山人海。那么,它到底有什么特点,让人如此期盼?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通过品读文字、想象画面深入地去感受一番。
二、精读课文,入境入情,感悟文本。
师:请同学们默读3-5自然段,边读边想边画描写潮水特点的句子,再从中选择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读出自己的感受来。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阅读全文,师巡视辅导)
师:来,让我们交流一下各自喜欢的句子吧!
生:从“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这一句感受到潮水的声音很大、很响。
师:大到什么程度?
生:好像闷雷滚动。
师:“闷雷滚动”是怎样的声音?想想夏天下雷阵雨时的雷声。谁来试试?谁来读读这个词?再读读这句话。
生:隆——隆——(再沉闷地读句子)
师:大家一起来试试。
生:齐读。
师:这正像唐代诗人孟浩然所形容的:“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还有喜欢的句子吗?
生: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我也感觉到潮水声音大,很有气势。
师:除了声音越来越大,它的气势还体现在什么地方?
生:形态是“一条白线”。
师:想想水怎样流才能呈现出雪白的颜色?用手势比划比划。
(学生将手臂快速地、相互碰撞地摇摆着)
师:谁来读一读。
生:(仍读得较平淡)
师:人们都说“黄河之水天上来”气势了得。我们的钱塘江潮水也不赖,它来自——(水天相接)的地方。想象黄河从天奔涌而来的气势再读。
生:(声音响亮有力地读)
师:这正如明代王在晋称赞的:“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
师:(小结第三自然段)钱塘江的潮水的确声势浩大。难怪刚开始人们只闻其声,便人声鼎沸;后略见其形,便又沸腾起来。潮声、人声交相呼应,好不热闹!大家一起去感受一下吧。全班齐读第三自然段。
(学生齐读)
师:其他自然段中,有你喜欢的描写潮水特点的句子吗?
生: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喜欢它的什么特点?
生:潮水的声势很大。
(出示句子:浪潮越来越近,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声音也越来越大。)
师:这样写,你还喜欢吗?
生:(皱皱眉头)不喜欢。因为它写得太不具体了,太平淡了。
师:作者又是怎样生动具体地描写出它声势浩大的?
生:作者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来写的。
师:看过《西游记》吗?这比孙悟空当弼马温时,放天马时的情景如何?边想边读。
(学生尝试读出了些气势)
师:一起去看看这壮观的场面吧!(看钱塘江潮涌录像)什么感受?
生1:声音好响啊!我真切地感觉到整个教室都在颤动,就连我的心也都在颤动!
生2:浪潮好高啊!好壮阔啊!好像我们快要被它活吞了似的。
生3:声音好响亮,好像在放炮似的!
……
师:带着你们的这些感受再读。
(上述学生谈完感受后,及时感悟读)
(师范读后,生齐读)
师:宋代的苏轼说的一点也没错,真是“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呀!
生:我喜欢这句: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它把浪头描绘得很形象,我感觉到浪潮很高,很有气势。
师:见过城墙吗?它有什么特点?
生:见过,城墙很坚固,是坚不可摧的!比如说我国的万里长城。
师:有多高?(两丈多高,约7米)和我们现在所在的教室的空间差不多高呢!去看看这浪潮形成的白色城墙吧!
(看实景图)
师:什么感受?
生:气势压人。
师: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
(指名分别读)
师:真是一浪高一浪,一浪叠一浪,气势了得啊!还有吗?
生: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从这里,我感觉到浪潮的速度快,变化快,很有气势。
师:如何变化?拉长到什么程度?
生:横贯江面。
师:用手势比划一下。
共3页,当前第1页123
- 推荐阅读:
- 《观潮》导学案教师版
- 《观潮》教学案例
- 《观潮》教案设计
- 《观潮》教学设计和反思
- 《观潮》教学设计
- 第二十二课 观潮教案
- 观潮教学设计
- 观潮课文教案
- 观潮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