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技中心工作总结(2)

农村农业工作总结
2011/12/10
(二)、用足、用活惠农政策,争取并组织实施多个国家农业项目,全面提升我市农业生产水平。
2011年,我们在认真学习领会党的xx大和xx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的基础上,依托国家惠农政策,先后争取实施了五大农业项目,为邓州市农业生产注入了新的活力。
1、测土配方施肥补贴巩固县项目工作成效显著。2011年,我们继续承担了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补贴巩固县项目的建设工作。全年共采集土样700个,完成检测样品1039个总计检测8868项。采集植株样品210个,共检测n、p、k等项630项次。完成氮肥用量试验、丰缺指标试验、硫肥单因素试验、三区校正试验、肥力监测试验、夏花生3414试验等试验36个。氮肥运筹试验、耕作方法试验、施肥方法试验等6个试验正在实施之中。全年建立各类测土配方施肥示范方317个,向当地群众推荐提供优质施肥配方18个,施配方肥面积17.6万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面积309.89万亩次,年总产增加6191.78万kg,总节肥351.46万kg,总节本增收1.31亿元,圆满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配方肥的研制和使用也有由单纯的粮、棉、油逐步扩展到果、药、杂等作物。
您可以访问第一范文网(www.网址未加载)查看更多与本文《市农技中心工作总结》相关的文章。2、《2011年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粮食增产科技支撑行动计划》项目圆满完成任务,并顺利通过验收。今年我们按照《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粮食增产科技支撑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要求,配合市农综开发办在邓州市桑庄镇的陈堂、孔庄两村实施了夏玉米“百、千、万”科技行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先后两次组织对项目区的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集中培训。在技术指标的落实上,我们推行“统分”结合的办法,即:统一供应优良品种、统一种植模式、统一测土配方供肥、统一测报供药防治病虫害。在省站专家的正确指导下,在当地干群的大力配合下,大灾之年项目区夏玉米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百亩攻关田平均亩产665kg,千亩示范方亩产598.1kg,万亩示范区亩产557kg,辐射带动区40万亩平均亩产462.1kg,比项目区前三年平均亩产424kg总增产1676.82万kg, 期间,省站领导亲临项目区观摩指导,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顺利地通过了项目组的验收。目前项目区小麦高产高效“百、千、万”小麦示范方长势良好,项目区小麦高产高效“百、千、万”示范方建设正在进行中,初步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年麦播至今基本没有有效降雨的情况下,项目区小麦生长明显好于全市,一、二类小麦占90%,比全市一、二类小麦的60%多了30个百分点,为来年的丰收奠定了基础。
3、《旱作节水技术推广项目》示范效果突出。2011年,在省土肥站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在构林镇官刘村承担实施了河南省旱作节水技术推广项目,先后示范推广1万亩次。该项目实施迄始,根据我市降水量少,空间分布不均的特点,我们选择以玉米秸秆还田、土壤深耕、增施有机肥、以水调肥等为抗旱集成技术模式的冬小麦田和以高留茬播种、麦草覆盖、围垄集水保墒为集雨抗旱模式的夏玉米田为技术推广平台,进行示范推广。经试验示范,节水增产效果明显。与非项目区相比,项目区两季亩增产粮食179.6kg,起到了很好的节水保肥效果。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一系列的科学数据,为我市旱作农业的节水保水提供了新途径。
4、《耕地土(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网址未加载,请保留此标记。)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进展顺利。为加强邓州市耕地质量建设,减少有机废弃物的污染,推进有机肥料资源循环再利用,提高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2011年秋,在腰店、文渠、桑庄、穰东等八个乡镇24个行政村实施了以玉米直接秸秆还田为主的耕地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中心领导精心组织,积极协调,同志们分工合作,牺牲节假日,顶风冒雨,深入项目区为24个项目村亲自送发技术材料和秸秆腐熟剂70余吨。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我们根据各项目村的实际情况,召开了由村组干部、科技户、示范户参加的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现场会,面对面地宣传培训秸秆还田技术,改变了当地农民群众焚烧秸秆的习惯,促进了该项目的顺利实施。计划示范面积30000亩,实际推广应用落实38900亩。此外,还落实了秸秆腐熟剂应用效果对比试验3个,建立效果观测点5个,百亩示范方3个。目前,该项目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5、《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成效明显。2011年,邓州市农技中心根据农业局的统一安排,组织28名科技人员参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建设,共指导科技示范户351户,示范带动5000余户。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全体参与人员按照项目的要求,经常深入农户,开展调查研究,查找问题,针对性的提出指导意见,较好的完成了项目的年度任务,中心有5位同志被市农业局评为2011-2011年度优秀技术指导员。我们先后指导科技示范户累计应用实用新技术60余项次,新品种36个,提出合理化建议300余条 ,开展主体培训和分户技术指导800余场次。适时向示范户及辐射户传授了急需的技术、政策、信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示范户种植小麦、玉米9467亩,示范带动近万亩,增产粮食240多万公斤。棉花、油料分别增产5万公斤和32万公斤。通过项目的实施,提高了示范户的科技种田水平,取得了明显的示范效果,探索出了一条农技推广新途径,为提高我市的粮食生产水平起到了促进作用。
您可以访问第一范文网(www.网址未加载)查看更多与本文《市农技中心工作总结》相关的文章。( 三)、优化人才结构,创新工作方法,大力开展各类高产创建活动,促进我市粮油作物生产跨上新台阶。
2011年,我们把农技中心现有科技人员按高、中、初级合理搭配,优化结构,分成6个攻关小组,分包乡镇,协作攻关。按照“因地制宜、突出优势、整合资源、项目推动”的总体思路,围绕“依靠科技、挖掘单产潜力、促进增产增效”的目标,以高产创建活动为载体,以推广主导品种、关键栽培技术为重点,在全市范围内大力开展高产创建活动。工作中,我们创新方法,我们各攻关小组分片包干,深入生产一线,实施零距离传授农业技术。即:在取土化验、配方供肥、品种发放、制定模式、调整播量、病虫防治等关键技术环节,我们技术干部吃住在村,和广大农民群众一起共同奋斗在田间地头,帮农民定模式、调播量、配药液、严把各项技术关,确保了各项技术指标的落实,大大促进了示范方建设。我们先后在腰店、桑庄、穰东、白牛、陶营、高集等12个乡镇创建了小麦、玉米、油菜等作物的高产示范方25个,面积45万余亩。在文渠段营、肖店,白牛辛庄,九龙姚营等村建立50亩以上连片春(夏)棉高产示范方11个,面积675.0亩。据实产验收:小麦示范方平均亩产 486kg,较全市平均单产提高24.2 %;玉米示范方平均亩产 554.5kg,较全市平均单产提高37.8%;45万亩粮食高产示范区,总增粮食17991万公斤,总节肥247.5万公斤;万亩油菜示范方平均亩产173kg,500亩核心区平均亩产181.5kg,比2011年的160.7kg增产20.8kg,并出现了亩产197.5kg和213.6kg的高产典型。示范方春棉亩均265公斤(籽),夏棉亩均225公斤,均创邓州棉花生产新高,得到了中棉所领导和专家的表扬。同时,我们又在全市15个乡镇以种植大户、科技示范(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网址未加载,请保留此标记。)户为重点,建立了24个百亩以上小麦、玉米配方肥高产示范方,实施以配方肥应用为主导,配套落实其他先进实用技术,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据测产,百亩方小麦平均亩产 516kg,玉米平均亩产 625.4 kg。分别比我市小麦、玉米平均单产 124.8 kg 和222.9kg。
通过各类高产创建活动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群众学习和应用先进农业技术积极性,提高了科学种田水平,促进了我市粮油生产跨上新台阶。
(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大力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研究和推广工作,为邓州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今年,我们依据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大力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研究和推广工作。全年共开展包括小麦丰缺指标、氮肥用量、硫肥用量、玉米三区试验以及小麦、玉米、棉花、大豆、花生、红薯等新品种的引进和高产栽培示范,新农药、新肥料的应用效果鉴定等各类试验示范60余项。在主要农作物主推品种上,一年来我们主要推广了小麦西农979、郑麦9023、郑麦366号、衡冠35、豫麦70-36,玉米丰黎2011、滑丰8号、浚单20、郑单958,大豆品种开豆4号、豫豆22、郑92116、中黄13,脱毒红薯徐薯22、豫薯12、豫薯7号,花生豫花14、远杂9102,芝麻品种豫芝9号、中芝11号等,共计30余个优良品种。由于我们加大了示范宣传推广力度,是我市主要优势作物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等良种普及率达90%以上。一年来我们推广小麦秸秆还田、精量半精量播种、氮肥后移和节水丰产技术,玉米的“一增四改”、适时晚收,花生、大豆、芝麻密植高产、化学调控等先进适用技术,累计推广面积达360万亩次以上,直接增加经济效益9000余万元,社会和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您可以访问第一范文网(www.网址未加载)查看更多与本文《市农技中心工作总结》相关的文章。在新技术的研究方面,今年我们配合南阳市农科所承担了芝麻产业体系示范项目,落实示范面积1.02万亩,建立了22个5亩以上芝麻高产示范田。按照方案要求,在芝麻全生育期内,我们对芝麻病虫草害发生规律、生产信息进行跟踪调查,开展高产示范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科研调查数据。在今年秋季雨水较多的情况下,实现了项目区内1.02万亩芝麻亩产79kg的历史新高,比全市平均亩产41.5kg,增产37.5kg,增产率达90.4%,顺利通过了项目的验收,并受到了省农科院、市农科所有关专家的一致好评。
(五)、深入调查研究,及时掌握农情,为市委、政府决策指挥农业生产充分发挥参谋作用。
2011年,我们根据农时季节,及时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开展农作物苗情、病情、虫情、雨涝、旱情、雨雪冻害等异常天气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影响以及产量的预查、实查等各类农情调查60余项次,撰写各类生产技术方案、调查报告、技术总结和各类应变技术措施材料百余份。配合有关单位开展了农作物卫星遥感地面调查研究项目。继续开展了12个地力监测点和肥力监测点的监测工作,时刻关注我市耕地肥力变化动态,及时准确地提出改良意见5条,撰写监测报告12个,落实改土面积8000余亩。根据省土肥站的要求,在我市不同土壤类型、不同区域设立了5个豫西南土壤墒情监测点,全年向农业部节水网站发布墒情简报11期,信息简报1期,向南阳土肥站发送墒情信息12次,对指导大秋作物管理、麦播整地、小麦冬前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特别是今年小麦自播种至今,降雨量极少,小麦干旱严重,根据墒情调查,我们及时上报(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网址未加载,请保留此标记。)市委、政府,建议组织开展抗旱浇麦,并通过电视和农业信息平台发布手机短信,在全市范围内掀起了以抗旱浇麦为主麦的田管理高潮,为小麦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充分挖掘培训资源,拓宽培训渠道,大力宣传培训农业技术,提高广大农民科技素质。
农业技术的宣传培训是农技推广的一项重要工作,宣传培训工作是否到位,决定着农民科学种田水平的高低,并直接影响着三年经济的发展。今年我们充分挖掘利用现有培训资源,拓宽培训渠道,广泛开展技术宣传培训工作。
一是与市电视台联合在《乡村采风》、《农业科技进万家》、《百姓话题》、《邓州新闻》等栏目,宣传小麦、玉米、棉花、油菜、花生等作物生产技术、举办专题讲座32期,推广普及农业生产新技术。
二是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多渠道宣传农业技术。我们技术人员轮流值班,常年开通电脑网络视频和农业科技咨询热线电话服务,全年视频服务和接受群众电话咨询1500余人次。在农业生产关键时刻利用农业信息平台发布各类农业技术信息300余条,
三是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宣传上,我们对技术进行形象化、艺术化改造,把生产技术改造成集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的顺口溜,并聘请《梨园春》擂台赛主下乡深入农村举办技术演唱会,大大的提高了广大农民群众学习农业技术的兴趣,较好的普及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四是开办科技服务大厅,开展咨询服务。中心把40余名科技人员,高、中、初级技术人员合理搭配,轮流值班,提供面对面提供技术服务。全年累计接访咨询群众1000余人次,为农民解疑答难1500余条。
您可以访问第一范文网(www.网址未加载)查看更多与本文《市农技中心工作总结》相关的文章。五是对种粮大户、科技示范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个性化服务。在重大关键技术的推广上,我们一是上门指导服务宣传技术。二是把这些种粮大户、科技示范户请回农技中心举办针对性的专题培训班,并聘请他们参观化验、配肥等仪器设施,增强了他们接受农业新技术、发展现代农业生产的信息,加快了推广新技术的步伐。全年在中心共举办各类专题技术培训班20余期,培训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等各类技术人员XX余人次。
六是以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技术等活动为切入点,组织高中级技术人员深入生产一线、田间地头,举办大型技术培训会50余场次,培训基层干部达1.5万余人次,全年共发放各类技术材料60余万份,技术入户率达70%以上。
七是采用印发彩色挂图、刷写墙体标语、张贴施肥建议卡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年共印发彩色挂图XX余份,在乡村、集镇主要街道、路旁刷写墙体标语200余条,发放张贴施肥建议卡2万余份,较好地宣传了党的惠农政策和农业先进实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