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局2008年工作总结和气象局2009年工作计划(3)

计划总结
2010/11/1
1、为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提供决策气象服务。气象与生态建设保护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化对生态建设影响很大,气象灾害的频率和程度不断加剧,同时也加剧了生态保护的难度。气象部门要坚持一年四季不放松,每一个天气过程不放过,不断完善气象决策服务内容,建立生态质量气象评价报告机制,从湿润度、植被覆盖、水体密度、土地退化、气象灾害五个方面对贵阳市生态质量进行评价,制作生态与气象信息,为有关部门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同时要努力提高重大气象灾害准确率,实现气象服务信息“进政府、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2、为重大活动提供优质气象保障服务。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我局要安排部署好为第四届药博会、第二届亚洲青年动漫大赛、“黔菜”美食节、贵阳第二届温泉节、茶文化节和全国汽车拉力锦标赛开阳分站赛、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大赛等重大活动做好气候背景分析,及时提供准确的气象服务。3、建立生态气象监测站,开展的气候生态环境监测、评估工作。通过气象生态条件的监测,科学地评估生态建设的效果,为生态城市的建设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有益的建议。加快综合气象生态观测系统建设,在贵阳中心城区建设国家气候观象台,在全市范围内加强雷电监测网、农业气象观测网、重点林区气象观测网、交通气象观测网和移动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形成完备的综合气象观测体系,以满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服务的需要。4、治理和保护“两湖一库”,是我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一大重点工程。加快湖泊生态气象监测站建设,加强对水中浮游植物开始生长,蓝藻气象气候监测和分析。为抓好“两湖一库”及花溪水库、松柏山水库等饮用水源的环境治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5、为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交通气象观测网。加强重点地区主要路段的交通气象观测网建设, 有利于减少交通事故,降低交通维护费用,减少突发灾害影响, 提高交通质量十分重要。开展对影响交通安全的暴雨、洪水、大雾、大雪和凝冻等恶劣天气的预报预警以及能见度预报服务。为环城高速公路、北京西路、花溪二道和贵金线等交通建设提供优质气象服务。6、为旅游文化业发展提供气象保障服务。建立城市、旅游、健康气象服务体系,在贵阳风景名胜区或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气象观测站,开展风景区气象预报、酸雨监测等,为旅游开发提供气象支撑。集中力量推介“中国避暑之都”品牌,将“贵阳避暑季”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的旅游产品。7、为积极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建立生态与农业气象服务系统。合理开发利用光、热等气候资源,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设施农业。8、加强森林火险和城市火险等级预报系统建设。建立气候变化影响生态环境评估业务服务系统。为开展以林业生态建设为重点的绿化工程提供保障服务。9、进一步完善我市空气质量预报系统。从气候角度加强对大气污染的监测分析,为开展以提高空气质量为重点的治污工程提供服务。10、深入《中国避暑之都·贵阳》项目研发。一是加强贵阳的气候资源分析,二是建设《中国避暑之都·贵阳》气象科普宣传厅。(二)依托农经网,整合农业信息资源,推进农村信息化进程1、进一步做好《贵阳市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通过该平台整合农业信息资源,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和农村的推广应用,为发展“都市农业、特色农业、城郊农业、生态农业”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积极推进农村综合信息服务“进村入户”,建成全市农产品和农村生产资料市场动态信息的多媒体发布平台和农产品网上销售平台,充分发挥农经网服务“三农”的作用。2、加快实施“贵阳市新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保障工程”建设。加强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完善农业气象灾害预警、评估和粮食产量预报业务,增强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农业气象科技、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服务能力。3、培养新型农民,为提高农村文明程度服务。一是举办农经信息员、协会经纪人等培训,提升农经信息员业务能力;二是充分利用信息大篷车开展农业科普、农技技术知识入乡入村宣传,并召开农村信息经验交流会等,普及农业知识,提高农业技术水平。4、扎实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一是继续完善农业生态气候区划细划项目,建立特色农业气象、生态气候资源、农产品生产动态数据库,为农业生产提供气象保障。二是通过LED电子显示屏等形式发布农情供求信息、农业科技知识等,还利用媒体传播形式完成信息“进村入户”工程,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三)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保护生态环境建设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