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研讨会上的讲话(2)

发言稿
2012/4/6
每个小组的组合,我们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合。就是把学生按学业成绩、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等分成三类。组内“好中差”搭配,组与组之间实力均衡。这样,小组内就有了互动和帮扶的能力和可能。
是不是一定要排成这样的座位?老师们很纠结。我们想,因为认定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是先进的,就要从内容和形式上进行改革。我们先从改变形式入手。通过改革形式来改革内容。这就叫强势推进。
第二,小组长如何培训?
没有小组长,小组学习是一盘散沙。刚才上课时,黄老师说,小组长权力很大。是的,真的很大。他有什么权力呢?他有权力分配任务,他有权力组织大家学习,他有权力叫某某同学说出心中的疑问,他有权力确定展示反馈的方式,他有权力最后总结陈词。等等。
您可以访问第一范文网(www.网址未加载)查看更多与本文《在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研讨会上的讲话》相关的文章。
对小组长,我们是怎样规训的呢?首先提高小组长的威望。起初选派优秀的学生做小组长,这样大家心悦诚服。当小组学习成型之后,就让组员轮流做组长。老师再三强调,小组长就是灵魂,是小老师,是老师的代言人。树立了威信,小组长的组织就能见效。
其次,在实践中进行培训。这里也分两种情况,第一,在起始阶段,在“学习单”中加给予方法提示,给小组长以明确的引导。如“轮流说说”、“做好记录”、“先独立思考”、“小组长决定计算方法”等等。这样,小组长就能有法可依。第二,教师示范。在小组学习时,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给小组长以手把手的指导,随时纠正小组长的组织问题,教给正确的方法。
第三,“学习单”如何拟制?
“学习单”包括“预习单”和“检测单”等。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一至三年级学生的预习要靠教师的扶,更多的采用“课中预习”的方法。而四至六年级,学生掌握了比较好的学习方法,具备了比较强的自学能力,就要增加“课前预习”的分量。
“课前预习单”设计的内容我们主张应基于基础,比较浅显,是少量的,必要的。主要用于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并从中发现问题。当然,课前预习也不是每一堂课所必须的。
“课中预习单”我们主张要提示学习方法。比如查找阅资料、请教他人、观察事物、记录疑问等等。如果遇到有难度的问题,就将问题分解,变成若干个有梯度的相关联的问题,便以学生逐个解决,最终达到目的。
我们专门利用每周一次的教材深度研讨来设计“学习单”。经过大家讨论的“学习单”比自己设计的更为科学,更为有(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网址未加载,请保留此标记。)效。
第四,小组学习时机如何确定?
研究之初,老师们为了应付我们听课,各个环节都组织小组学习,看上去热热闹闹,眼花缭乱,其实,没有效果。
什么样的情况之下适合小组学习呢?一是在学生独立思考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就像刚才《三角形的初步认识》这堂课,“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是难点,学生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就要小组学习。二是独立思考而思考结果并不能完善的时候。像刚才《年月日》这课中,计算一年的天数,我们预计学生只能想到一种,要想到多种方法,就要利用小组的力量。三是必须分享学习成果、或者概括总结的时候。就像《年月日》中,背记忆儿歌,自己背不知道对错呀,就只好用小组的方式了。
第五,小组学习中教师如何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