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筑中发觉功能中的形式美感(3)

理论研究
2010-11-08 12:40:38 文/冉悦心
2、建筑中采用的新材料和新工艺往往把功能和形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革命性的材料、纯粹和节省的设计,富于质量和工艺的自然结构,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委婉的、清澈的奢华和纯粹的、干净的、带一点硬朗的风格。譬如双层玻璃幕墙的采用,综合地解决了采光和通风问题,同时也达到节能的效果。这一个优点使它成为现代建筑围护结构的一个亮点,而且这一技术日趋成熟,提高和改善了玻璃幕墙的隔热性能及节约能源消耗等方面具有很大的突破。
譬如诺曼·福斯特设计的柏林国会大厦的侧窗均为双层窗,外层为防卫性的层压玻璃,内层为隔热玻璃,两层之间为遮阳装置,侧窗的通风既可以自动调节也可人工控制。大厦的大部分房间可以得到自然通风和换气,新鲜空气的换气量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每小时可以达到1/2次到5次。由于双层窗的外窗可以满足保安要求,内层窗也可以随时打开(图10)。
图10 福斯特设计的德国新国会大厦
伦佐·皮亚诺设计的德比斯总部大楼通过采用双层的玻璃幕墙,也解决了遮阳和通风的问题,满足了形式、节能、功能等几个方面的需求(图11)。
图11 德斯比总部大楼
3、建筑的照明设计充分地把功能和形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建筑的照明设计是室内设计中至关重要的要素。照明设计不但要充分满足基本照明需要,而且还要室内装修和装饰的效果服务,同时还关系到能否节能、环保(图12、13)。
图12 洛山矶现代美术馆门厅
图13 豪梅·巴赫和加夫列尔·莫拉设计的西班牙
特拉萨奥林匹克曲棍球场
柏林国会大厦改建后的议会大厅与一般观众厅不同,主要依靠自然采光而且具有顶光,通过透明的穹顶和倒锥体的反射将水平光反射到下面的议会大厅,议会大厅两侧的内天井也可以补充自然光线,基本上可以保证议会大厅内的照明,从而减少了平时的人工照明。穹顶内还设有一个随日照方向自动调整方位的遮光板,遮光板的作用是防止热辐射和避免眩光。沿着导轨缓缓移动的遮光板和倒锥形反射体都有着极强的雕塑感,有人把倒锥体称做“光雕”或“镜面喷泉”。日落之后,穹顶的作用正好与白天相反,室内灯光向外放射,玻璃穹顶成了发光体,有如一座灯塔,成为柏林市独特的景观(图14)。
图14 德国新国会大厦中的玻璃穹顶
四、寻找功能中的美感
肯尼斯·弗兰普顿还认为:“与其他形式不同,建筑不可救药地同日常生活混淆在一起。在这方面,它是文化和生活的环境,本身是一种文化表现,因此它无法令人信服地成为一种显而易见的艺术形式。”因此,在建筑形式的创造过程中,我们建筑师除了刻意地追求形式外,还应该不断地追求和发觉功能要素中的所蕴含着的形式美感,充分发挥功能要素自身的形式潜力,寻求功能中的美感(图15)。
图15 圣地亚哥·卡拉塔瓦设计的西班牙瓦伦西亚艺术科学城
在 功能中追寻美感并不等同于简单化,而是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更多的含义,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复杂。不是侧重造型元素自身的复杂,而是侧重通过挖掘功能要素本身的潜力来形成形式的层次感和丰富感。
当然,在功能中追寻美感也往往会导致一些程式化的偏见,它一方面对设计要素要求严格,将设计的元素、色彩、照明、材料等简化到最少的程度;另一方面要建立起要素之间、要素与环境之间的对话,通过精细的比例和细部来显示空间的架构和环境的氛围。虽然色彩和材料都很单一,但色彩效果的形成非常复杂,使用的材料品质好、价格高。其设计思想包涵了一些永恒的美学价值观,如对材料自身和工艺技术的尊重,以及关注细部的精确和单纯的设计元素等(图16、17)。
图16 法国罗恩音乐厅和展览中心
图17 伦佐·皮亚诺设计的澳大利亚悉尼奥罗拉大厦
文艺复兴时代的建筑大师阿尔伯蒂对建筑的美学原则提出过独特的见解:“所有建筑的美基本上都是从三种东西中产生出来的,即:数目、形状和各个不同部分的组合”。“建筑艺术问题就是要使一定数量的部件连接与统一成为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必须有各个部分的力量和精神,这样整体就和各个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了,否则各个部分就一定会互相冲突与不一致,同时,由于这样的不一致,就一定会破坏整体的统一与美”。在经济快速发展、追求短期利益的今天,这些慧智的言语仍值得我们进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