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知名专家谈中国形象 中国没有国家形象战略

文学新闻
2010-10-28 14:22:36 文/冉莉
中国形象什么样?该如何理解中国形象?12月17日,本报邀请了中华美国学会常务理事周世俭、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院长张在元、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清华大学经济外交研究中心主任何茂春、美国《华盛顿观察》主编陈雅莉等五位专家,请他们就此阐述了看法。
●中国人感觉的中国形象与中国的实际形象是有反差的
●外国再怎么说中国不好,也不敢挡中国人去旅游。但中国实力提高后紧接着要解决的就是中国形象提升的问题
●千万不要期待某一天中国形象普遍都比较好。最好的情况就是让大家都认识到中国情况比较复杂,不容易解读
●中国形象不是简单的强调民族化的问题
●中国发展拥有多项战略,却唯独没有“国家形象战略”
中国形象是什么
何茂春:我们说的中国形象可以分物质形象和精神形象。前者指经济地位、综合国力,后者指公民素质和社会公德。入世5年来,中国一天一个样,外国人对我们的看法也在改变。总体上说中国的形象在改善。但是,另一方面,有些地方也在恶化,比如,环境污染、社会治理和公共道德等。这些东西可能外国人不一定都了解。因此,我们必须注意,有些外国舆论说中国好,我们果真就那么好吗?有外国人说中国不好,我们不好的地方在哪里?他人对我们形象的评价,我们要以平常心对待。
陈雅莉:在美国生活多年后我发现,中国人感觉的中国形象与中国的实际形象是有反差的。美国人对中国的最突出印象就是中国商品,大多数美国商品都是中国制造,连他们摇动的美国国旗都是。这一方面是好事。但在美国人看来不止这些,美国人对“中国制造”价格低廉非常惊恐,随之产生的反应是,为什么这么便宜?是不是没有给劳工足够的工资?中国劳工生产的环境是怎样的?对于美国决策圈和政策分析圈,关乎中国形象的以下两点非常受关注:一是政治体制,二是中国军力的快速增长。这个认识是双刃剑。一方面是美国对中国更尊重了。另一方面,对中国发展不确定性的担忧也在加强。我在华盛顿与一些人交流的时候,问他们,你们怎么看和平崛起。他们说,中国终于开始承认自己正在崛起的事实了。第二,中国开始留意别人怎么去看自己。中国解释自己崛起的意图是和平。几年来,我们提和平崛起、和平发展,现在提和谐社会、和谐世界。这些口号很好地帮助中国改善了国家形象。但是,美国人考虑的是,口号和决策的一致性到底有多大?中国怎么去落实这些理念?
周世俭:上世纪80年代,中国人在美国,经常被人问:“你是日本人吗?”“不是”。接着会问:“是韩国人吗?”然后是“是台湾人吗?”最后才问是中国人吗?现在不同了,有时甚至反过来问。那时,我带着代表团出国,常被人盘问来盘问去。现在情况变了,中国人有钱了。前年我在德国法兰克福机场碰到三四十个中国人,可能是劳务人员,每个人提两大兜XO洋酒,称回家了得买点东西,其它的都不新鲜了,就买洋酒,回到家请几桌,客人随便喝。虽然他们不懂洋酒如何品茗,但至少说明他们有钱了。上次我去加拿大,我太太让我买芦荟化妆品。随行人员说,周教授见多识广,大家都跟着我买。我们把第一个店的芦荟产品买光了。第一个商店就把我们介绍到另一个商店。当我们走进这个商店的时候,所有售货员都鼓掌欢迎我们。芦荟产品都已经准备好了。中国这十几年的经济发展功不可没,中国人的钱包里确实有钱了。外国人再怎么挑毛病,他也不敢不承认这一点,外国再怎么说中国不好,也不敢挡中国人去旅游。但中国实力提高后紧接着要解决的就是中国形象提升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