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埋伏》产业运作管窥

文化评论
2010-10-29 11:45:52 文/潘飞宇
至今人们提到国产电影的票房神话,还是会提到那部成功进行了商业化运作的《英雄》。2003年《英雄》一炮打响,在国产电影普遍低迷的情况下,创造了2.5亿的票房收入,大大增强了国内电影人的信心。和保利华亿、世纪英雄等文化公司一样,《英雄》的投资商也是一家民营公司——新画面影业公司。而近一年来一直在大众眼球周围旋转的《十面埋伏》,作为新画面出品的另一部力作,也将于7月10日开始它的首映式。尽管电影还没公映,但从它目前的宣传现状和各方反应来看,这注定又是一个将被载入电影史册的典型案例。
宣传策略
《十面埋伏》的宣传策略简言之就是:欲擒故纵,有张有弛,通过制造持续新奇的亮点,吸引大众关注。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由导演带领演员全国巡回见面的方式还显得比较幼稚的话,那么到了《英雄》身上,其电影营销方式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轰动效应,而《十面埋伏》的宣传模式则显得更为成熟。
在影片的筹划、确定、拍摄、升华4个宣传阶段,《十面埋伏》可谓高招频出,花样不断。关于《十面埋伏》的最早消息,早在一年以前影片筹拍之时就已经传开了,刘德华、金城武等主角都曾在不同场合说过要加盟张艺谋的新武侠片。等到2003年9月2日,国家广电总局通过了该剧的剧本审查,制片方拿到拍摄许可证后,制片人张伟平便及时向媒体通报了《十面埋伏》的详尽消息。这个阶段,制片方开始将具体的演员阵容、拍摄景点等消息公布于众,至此,《十面埋伏》被最终证实,媒体紧跟着热炒了一把。
等到正式开机后,整个摄制过程采取了全封闭式的管理,任何有关剧组的消息均被严密封锁。媒体的兴致此时被吊得很高,任何有价值的炒料都能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于是,“300袋竹叶铺路”“章子怡受伤”的新闻被广泛报道,后来剧照被曝光转载,“偷拍风波”闹得沸沸扬扬……这种制片方、媒体达到了“双赢效果”的合作应该可以成为炒作学的典型案例。
影片拍摄完成后,张伟平等人开始着手准备盛大的首映式,他们所采用的宣传方式才真正是前所未有的。电视现场直播和演艺市场等其他文化市场的优势都被拿来运用,全国数百家电视台对这次事件争相报道,这无疑将《十面埋伏》的宣传推向了高潮。而预告片、主题歌、刀郎现身等新闻还在有条不紊地通过媒体涌到观众面前。
艺术策略
《指环王》、《哈利·波特》等知名大片都充分验证了系列片的优势。《十面埋伏》是和《英雄》类型相同的武侠片,早期媒体甚至称其为《英雄2》,而张艺谋前一段时间也曾声称,自己还会继续拍摄武侠片。由此可以设想,就如同冯小刚的贺岁片现象,张艺谋武侠片的拍摄也可能成为另一个“类型片现象”。
《十面埋伏》的叙事定位比较成功。针对观众对《英雄》情节过于单薄、主题过于宏大等指责,从目前知道的信息看,这些方面《十面埋伏》显现了对前者的超越。张伟平、张艺谋等人多次声称,本片增加了故事性和悬念性,故事脉络更加清晰流畅,强调中国功夫的真与实。主色调是充满文化气息的敦煌色,会给观众带来极强的观赏性。“四箭封喉”“竹林追杀”“绝命飞刀”“梅姐现身”“小妹殉情”等情节是本片的亮点。在演员上,制片方依然秉承“明星制”的策略,金城武、刘德华、章子怡等明星在内地、港台以及东南亚、日本等地有着广泛的受众群,这对增加影片的影响力和票房收入会有比较显著的效果。
国际化策略
在民族电影产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历程中,《十面埋伏》的戛纳之行堪称经典。在这次电影节上,《十面埋伏》“参展不参赛”的策略源自于制片方对戛纳电影节的熟知。张伟平说过:“戛纳电影节评判一部影片是政治因素第一、艺术因素第二。何况即使获得大奖,现在观众也不一定买账。我们的目的是利用这个国际平台,去推广我们的国产影片。可以说这个目的已经完全达到。”这次戛纳电影节上该片北美的发行权以1.15亿元人民币的高价卖出,与制片方的艺术策略和对电影节的宣传定位是分不开的。北美发行买主索尼经典公司的总裁宣称,他之所以在戛纳电影节上花巨资购买《十面埋伏》,是因为导演张艺谋具有国际性的品牌价值。此外,西方观众在电影节首映时对该片的热烈欢迎程度也表明,片中采取的国际化文化策略,即表述一个有异于西方文化,蕴涵着东方文化韵味和东方动作之美的故事,就如同《卧虎藏龙》在西方的礼遇,这种文化定位会满足西方受众一览东方秘史的心理期待。索尼经典公司打算在圣诞档期上映《十面埋伏》,为其冲击奥斯卡做准备,而戛纳电影节上的凯旋也为《十面埋伏》扩大国际影响、开辟全球市场吹响了前奏。
影片的“红盖头”还没有完全掀起,大众的目光还仍然期待着新的精彩,而发行、后产品开发、防盗版等方面的包袱也没有最后抖开,我们仍需关注。不过,就目前《十面埋伏》制片方所做到的来看,这种产业化的运营模式已经在逐步走向成熟,这对民族电影而言是值得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