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帝王与文人习气

文化评论
2010-10-29 11:45:49 文/罗蓉蓉
引子
根据柏杨老先生的统计,从轩辕黄帝而下直到大头袁世凯,中间包括李自成、洪秀全这样的草头王在内,俺们中国城头变幻大王旗,先后出现过五百五十九个帝王。而纵观这五百五十九位仁兄(也许应该去除武则天,不过我个人从来没把这位则天皇帝当女人看),除了白痴、弱智、孱头、屠夫、淫棍外,多的就是流氓无赖之徒,如刘邦、赵匡胤、朱元璋诸人,有文人习气的帝王实在寥若晨星,少之又少。何谓文人习气?在笔者看来,首先应该擅诗文吧,其次还须懂点琴棋书画,最关键的是要有文人的生活品位和审美情趣。当然,更不能少了文人与生俱来的那份执着、那份浪漫、那份敏感和那份宽容。此外,或许还要加上一点“呆气”。如果以上述标准来衡量,那么中国帝王中间符合条件的恐怕连柏杨老先生统计数的一个零头都不到了。不过,惟其不多,也才更显得稀罕。我们不妨来如数家珍,逐一过目。
(一)曹氏父子
说到有文人习气的帝王,窃以为当首推曹操曹丕父子,这两位笔者个人以为甚至可以作为此一群体的形象代言人。老曹的诗文自然不必说了,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观沧海》一诗气魄何其宏大,非常人能写出;更绝的是此公居然能在赤壁鏖战前夜,仍有闲情雅致泛舟于大江之上,横槊赋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云云,除了文人的调调作怪外,老实说我到目前为止还没找到其它更具说服力的解释。弥衡那小子年少轻狂,曾经赤着身子敲着鼓大骂老曹,老曹却只是笑笑,派人把他送走了之。历来很多人都以为这体现了老曹的狡诈,而我却宁愿相信这只是缘于他本身作为一个大文人,对于后辈年轻才俊的爱惜和体谅。至于小曹同志,文人习气更是丝毫不输于老子,有两个例子可以作为证明,一是这位仁兄在《典论"论文》中留下了一句至今还让一干大小文人感奋不已的名言:“夫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把文章提升到了空前恐怕也是绝后的高度,可以说活脱脱一副文人自大自恋的标准像。二是他明知道弟弟曹植对于自己的老婆甄氏暗恋已久,甄氏死后曹植还专门写了一篇《洛神赋》来纪念她,非但不以为忤,反而还送了曹植一个甄氏生前睡过的枕头以示安慰。这种如今看来人情味十足甚至多少有几分可爱和可笑的举动,相信也只有情感细腻的文人才做得出来。
(二)王莽
曹氏父子之前,其实还有一位颇具文人习气的帝王,却不幸常常被人忘记,他就是王莽——西汉的外戚、新朝的第一任同时也是最后一任皇帝。这位仁兄是儒家学派的忠实信徒,有着理想主义文人的所有特征,浪漫、热情、执着,冲动,尤其喜读古书,崇尚古制,却志大才疏,食古不化,书呆子气十足,为人处世更是“莽”里“莽”撞得很。做上皇帝后,他老人家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了改革制度上,先是梦想着要恢复古时的井田制度,着手把土地收归国有,在中国提前将近两千年就着手实行了人民公社制度,结果当然是一团糟;接着又热衷于改革名称,无论是官名还是地名,只要是“现代”的,一律改掉恢复“古代”原名。比如好好的匈奴单于被他改为了“降伏单于”,“匈奴单于玺”,偏要改成“匈奴单于章”,高句骊则改为“下句骊”。区区一字之争,搞得匈奴和高句骊的首领气冲斗牛,于是跟中国断绝外交关系。然而无论是民怨沸腾也好,四邻断交也罢,王莽这位书呆子皇帝却还是我行我素,乐此不疲,实在是文人的倔劲十足,可笑可叹。
(三)陈叔宝
王莽和曹氏父子下来第四位带有文人习气的帝王,自然就要轮到大名鼎鼎的陈后主陈叔宝先生了。陈叔宝先生热衷于诗文,因此在他周围聚集了一批以江总、孔范为代表的文人骚客,君臣上下不理政治,天天和妃嫔及女学士们聚在一起饮酒做诗听曲,“君臣酣歌,连夕达旦”。“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这首陈叔宝先生创作的著名的《玉树后庭花》,就是君臣宴乐的众多产物之一,虽然被后世视为亡国之音,但平心而论,写得也不能算太差,至少把一种媚态刻划到了入木三分。
此外,跟绝大多数美学修养较高的文人一样,陈叔宝先生对于建筑的品味也相当考究,他曾经为爱妃张丽华盖了临春、结绮、望仙三幢阁楼,窗户墙壁栏槛,都是用沉檀木做的,以金玉珠翠装饰,门口垂着珍珠帘,里面设有宝床宝帐。阁楼下面堆上假山,引水为池,再种上奇树名花。每当微风吹过,香飘数十里。据说张丽华坐在阁楼上梳妆,看见的人都以为仙子临凡。如果我们今天能撇开道德化的立场,以纯审美的眼光加以打量的话,应该承认,这位叔宝先生还真是块宝——美学境界着实不低!
(四)杨广
陈叔宝先生最后和爱妃躲在一口古井里,让后来的隋炀帝杨广先生拎了上来。而这位杨广先生也不是外人,恰恰是陈叔宝先生的同道中人——中国历史上又一位具有文人气质的帝王。说杨广有文人气质,很多人可能会有异议,其实杨广先生在现今一般群众中的形象之所以如此不堪,很大程度上都是让《随唐演义》、《瓦岗英雄》等评书给害的。历史上真正的杨广,其实天赋甚高,文笔华美,胸襟抱负不凡,也带有创造性格。他的《宴东堂》、《嘲司花女》等诗,虽然具有浓郁的齐梁体风格,但写人状物也不乏独到之处。更重要的是,杨广先生有着文人——确切点说是诗人——才独有的丰富的想象力。据说有一次,他听说吐谷浑(鲜卑流入青海之部落)有一种波斯马,放在青海草原,能生龙驹,一日千里,马上就信了,即刻派人带着两千匹雌马去吐谷浑求“龙种”,最后当然不了了之。然而我们却从此可以揣测他是多么富有想象力,而且也愿意试验。
当然,最能体现杨广先生宏大想象力的无疑就是开凿大运河了。在位期间,他先后下令开凿疏浚了由黄河进入汴水,再由汴水进入淮河的通济渠;从淮河进入长江的邗沟;从京口(现在江苏的镇江)到达余杭(现在浙江杭州)的江南河;引沁水向南到达黄河,向北到达涿郡(现在的北京)的永济渠。这些渠南北连通,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大运河。大运河从北方的涿郡到达南方的余杭,南北蜿蜒长达五千多里,成为一个很重要的水运大动脉,至今仍在部分发挥着航运功能。须知,杨广先生总共在位十四年,而这期间仅仅开凿大运河就花去了六年功夫,在当时的科技条件下,实施如此浩大的水利工程,如果没有一点文人式的想象力,纯粹就事论事的话,恐怕真的会连想都不敢想呢。
除了上面这些以外,我还一直有个观点:即便是杨广的死,也带有很浓的文人色彩。依杨广先生的政治手腕和隋朝当时的实力,如果他能不离开洛阳这个隋王朝的统治中心,坐镇东都指挥各路军马的话,各地反隋势力包括李渊在内要想举事成功恐怕也并非易事,只是关键时刻,我们这位杨广先生的文人习气偏偏发作了,不顾手下苦谏执意要去江都,为什么——听说那儿的琼花就要开了,很漂亮!为了一睹花容,于是毅然决然地前往,甚至不惜身死社稷倾!对于美的追求高过一切,这种非常人化的价值观,恐怕也只有真正的文人才会有。呜呼杨广先生,其真文人乎?
(五)李煜
与杨广先生不同,倘若说到南唐的李煜李后主先生具有文人习气,大概没有人会持不同意见。关于李煜先生的身世及相关事迹,千百年来已经被人一说再说,不过为了说明他的文人习气,今天还是得捡其中几种再废话一番。李煜先生曾填过一首著名的词,名叫《破阵子》,回忆了当年命运突变,宋兵渡江南下金陵城破之时的境遇和个人感受,最后两句是“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垂泪对宫娥。”据说苏东坡老先生曾对这两句颇有微词,认为堂堂一国之君,离开金陵时本该向国民谢罪,而不应该“垂泪对宫娥”。我个人很钦佩苏老爷子的文章操守,不过对于他的这一非议却期期不以为然。须知,对宫娥垂泪,才最符合李煜先生作为文人的懦弱性格啊。如果是对着宗庙或臣民发一通政治誓词,扬言我胡汉三还是要杀回来的,那李煜也就不是李煜,而成了勾践之类的政客了。
李煜成为宋朝皇帝的囚徒后,应该说起初的日子还是过得去的,至少物质生活上是如此,宋太祖宋太宗每月还给他一定的俸禄,在这种情况下,识相一点的话就应该是夹着尾巴不放半个屁地苟且度日了,但李煜先生终究是文人,而文人总要写,总有满腹的情感需要借助文字来渲泄,于是什么“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什么“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类的眷念故国感怀身世的词作一首首出笼了,词作必然传到宋太宗的耳中,宋太宗赵光义何许人也,一介武夫!此君可不懂欣赏什么艺术情调,看后当然只有忌恨。偏偏这个节骨眼上,李煜先生又犯了个致命错误,某日老臣子徐铉去看望他时,我们这位政治素养绝对幼稚的李后主居然当着徐铉的面冒出一句心里话:“悔不该杀了潘佑、李平。”这句话一说还了得!赵光义杀心顿起,一付“牵机药”便断送了后主一条性命。读史至此,我常常感叹,文人为文,贵在有一副至情至性的赤子情怀,然而这种赤子情怀一旦置之于险恶的政治环境中,竟往往会引来杀身之祸!从这个意义上说,拥有文人习气赤子情怀的李煜,甚至还不如另外一个“后主”——刘阿斗先生更懂得保护自己,那个老兄至少还会说一句“此间乐,不思蜀”!
(六)赵佶
宋太宗赵光义把李煜这么一个超级大文人送上西天时,可能不会想到,百年后自己的子孙中竟也会出现一位李煜式的人物——宋徽宗赵佶。赵佶与李煜一样,都出身于帝王之家,都有着极高的艺术天份,又都属于亡国之君,所差不过是李煜的成就更侧重于文学,而赵佶则在书法和美术上有独到的建树,两人是如此的相象,以至于后世曾有人开玩笑,说赵佶是李煜隔世转胎,专门来让北宋亡国以报复赵光义的。
赵佶先生或许是中国帝王中艺术天分最高的一个。他独创的瘦金体书法,据说直到今天也没有人能够超越;在绘画领域,他也当之无愧地可以跻身于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大画家之列。不过,此君艺术之高妙“前人已备述矣”,也不是我这里想论述的重点。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一些有关他的野史记载,比如说他与名妓李师师的风流韵事。常人想想,贵为帝王,怎样的女人玩不着,这厮却偏偏要去嫖妓,为了李师师甚至还和臣子周邦彦争风吃醋,传得东京城里沸沸扬扬——真是成何体统!殊不知,我们的这位赵佶先生是帝王,更是文人,一个充满了诗人气质和浪漫情怀的文人,通常情况下只服从自己内心感受的召唤,根本不认为蔑视传统价值观念和世俗行为规范有什么不对。正如阮籍所言,礼岂是为我辈而设?更何况,李师师又是那样的一位色艺俱佳的名妓。所以,这段风流韵事恰恰最能表现出赵佶放荡不羁的文人形象。
还有一则野史也颇堪玩味。据说当年汴京城破后,金人将徽、钦二帝,连同后妃、宗室,百官数千人,以及教坊乐工、技艺工匠、法驾、仪仗、冠服、礼器、天文仪器、珍宝玩物、皇家藏书、天下州府地图等押送北方, 据说,赵佶先生听到财宝等被掳掠毫不在乎,等听到皇家藏书也被抢去,才心痛不已,仰天长叹几声。初读到这段记载,不禁失笑:惟老婆与书不能借也,不是文人,绝对发不出这种长叹啊!
(七)爱新觉罗"弘历
最后要说一说爱新觉罗"弘历先生,也就是现今影视剧热炒的乾隆皇帝,因为若论附庸风雅的程度,弘历在中国帝王中绝对能排第一人,我们只需看看现在存世的名帖名画上,很少没有乾隆御制印章的,说他没有文人习气,恐怕这位仁兄在地下也会大声抗议的。再举个例子,中国古代诗歌的高峰唐代,历时将近300年(618~907年),《全唐诗》加上《补遗》,收入2000多人的诗,总共才5万多首诗,而弘历先生一人的“御制诗”有多少?说出来肯定吓你一跳——竟然多达43000多首!单拿诗的数量来说,他肯定是中国冠军,也可能还是世界冠军。不过弘历这些诗的特点是:内容只有微不足道的若干首可以当史料看,专门研究者或许有一点点参考价值,其它统统是平仄对仗的堆砌,所以没有多少人承认他是诗人。弘历先生还喜欢亲笔写自己的诗并且刻石立碑,全国不少地方都有所谓的“御碑亭”,但不幸,也没多少人承认他是书法家。
弘历先生学他爷爷康熙也六下江南。如果说前者下江南还有若干战略和军事考虑的话,作为太平皇帝的弘历六下江南,则基本上属于文人式的游山玩水了。莺飞草长风和日丽的季节里,带上一群妃子和纪晓岚之类的帮闲文人,在地方官员簇拥下,这儿看看景致,那儿尝尝美味,留下几首歪诗,竖上几块御碑,优哉游哉,真是何其乐也。
说实话,我对于这位弘历先生一向殊无好感,清代的文字狱在此君即位后发展到了巅峰,多少文人因而莫名其妙人头落地。不错,他是多少有些文人习气,但充其量只是个半吊子文人,而此类半吊子文人迫害起同侪来,却是最厉害的,比如后世的姚文元。
结语
统共写了八位帝王,正好凑成一篇“八股文”。相信肯定有朋友会提不同看法,觉得还不够全面,有遗漏的,比如春秋时的宋襄公,南朝的宋文帝刘义隆、梁武帝萧衍,唐朝的玄宗李隆基等等,怎么只字不提啊?此种意见不能说完全没道理,不过笔者觉得这些“漏网之鱼”还不够典型,所以不说也罢。
有个相当有趣的现象:所有上述这些富有文人习气的帝王,玩起政治来竟一个都不咋的。王莽改制是改得一塌糊涂,最后绿林赤眉军蜂起,稀里胡涂就给砍了脑袋,所创立的新朝在中国历史上也犹如昙花一现。老曹在这些人中相对算最出息的了,可折腾了一辈子也只能统一北中国,至死都没完成一统天下的使命,最后可算是郁郁而终。小曹则更差点,能守住老子的基业就已经累得够呛了。陈叔宝、杨广、李煜、赵佶四人都是亡国之君。乾隆总体上是靠吃他祖父和父亲挣下的“老本”过日子,而且一吃就是六十多年,清代甚至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在他在位期间各方面都开始走下坡路了。至于他津津乐道自鸣得意的所谓“十全武功”,在我看来基本上都是瞎胡扯!
为什么会这样?政治和文人习气难道就是如此水火不容?得承认,此中有玄机,实在说不清。也许政治本来就是一项纯技术的活,需要从业人员具备专业的技能、缜密的思维、果断的决策力乃至一颗冷酷的心,而所有这些,恰恰都是那些通常来说情感细腻、神思飞扬却又性格懦弱、优柔冲动的文人帝王所根本不可能拥有的。
据说中国目前的最高级领导人多半出自于理工科,或许,这也不是偶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