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中国福建土楼

世界文化
2010-10-29 13:06:29 文/刘晓雨
据说,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间谍卫星对中国进行拍照侦察,惊讶地发现在我国福建省的山区里分布着很多的不明大型建筑,或圆或方,经过分析认为是“导弹发射基地”,中国的军事实力不可小觑。直到中美建交后,美国人才知道那些所谓的“导弹发射基地”实际上是客家典型的民居—土楼。
被誉为“世界民居建筑奇葩”的福建土楼,主要分布在闽西永定和闽南南靖、华安一带,集庆楼位于永定下洋镇,依山面水,与紧邻的四座圆土楼和三十一座方土楼相呼应,构成风光秀丽的初溪土楼群。集庆楼建于明永乐年间,占地二万八千多平方米,由两个环圆型楼组成,外圈有四层共二百多个房间,鼎盛时期住过五十多户三百多人。该土楼不仅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圆土楼之一,还以结构特殊著称。全楼用七十二道楼梯分割成互不干扰的七十二个单元,木结构均靠榫头衔接,不用一枚铁钉,是一处难得的古代建筑典范。
地域广阔、历史悠久的中国,民居丰富多采,四合院、围龙屋、石库门、蒙古包、窑洞、竹屋等等,早已为人世所知晓,而掩藏在崇山峻岭之中的福建省民居永定客家土楼,却鲜为人知。在我国的传统住宅中,永定的客家土楼独具特色,有方形、圆形、八角形和椭圆形等形状的土楼共有8000余座,规模之大,造型之美,即科学实用,又有特色、构成了一个奇妙的世界。
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有密切相关。客家人原是中原一带汉民,因战乱、饥荒等各种原因被迫南迁,至南宋时历近千年,辗转万里,在闽粤赣三省边区形成客家民系。在他们被迫离乡背井,流离他乡的过程中,经历了千辛万苦,他们都有深切的体会,不论是长途跋涉的流离失所,还是新到一处人生地不熟的居地,许多困难都得依靠自己人团结互助、同心协力去解决,共度难关。客家人为躲避战乱来到了深山,但是在这里他们仍然为战争和械斗所困扰,因此他们建立了巨大的土楼作为防御敌人的碉堡。他们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这样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独特的建筑形式——土楼。 由于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大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蒉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土楼。
永定县境内的大型方型、圆型土楼有8000余座,而圆形的则只有360座,最大的圆楼直径为82米,最小的是洪坑村的“如升楼”,直径为17 米;最古老的是高顶村的“承启楼”,建于公元1790年,楼内最多时曾居住80余户人家,有600多人。最壮丽堂皇的、最有代表性的是洪坑村振成楼。
土楼最早时是方形,有宫殿式、府第式、体态不一,不但奇特,而且富于神秘感,坚实牢固。楼中堆积粮食、饲养牲畜;有水井,若需御敌,只需将大门一关,几名青壮年守护大门,土楼则像坚强的大堡垒,妇孺老幼尽可高枕无忧。由于方形土楼具有方向性、四角较阴暗,通风采光有别,所以客家人又设计出通风采光良好的,既无开头又无结尾的圆楼土楼。
建造土楼,就地取材,用当地的粘沙土混合夯筑,墙中每10cm厚层布满竹板式木条作墙盘,起到相互拿力的作用,施工方便,造价便宜。
土楼群的奇迹,充分体现了客家人集体力量与高超智慧,同时也闪耀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光彩,自改革开放发来,永定土楼越来越为世人所瞩目。位于永定县湖坑镇洪坑村的振成楼,闻名世界,被称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颗明珠。
永定土楼资料(1)
永定土楼资料(2)
永定土楼资料(3)
土楼历史
振成楼是洪坑村的林氏家族十九代林在亭的后裔兴建的。林在亭因当时家境贫穷,生有三子,长子名德山、次子名仲山、三子名仁山。太平天国时期为避战乱,率三子至永定抚市亲友家刻苦学艺——打烟刀。
早在北宋年间,我国由菲律宾引进烟草,时称瑞草,后从南雄地区引进永定县,又称南雄烟,那时烟草就成为我区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林氏三兄弟当时看准烟草走俏个国的时机,抓住机遇,回家乡洪坑自行经营,以3个银元起家,办起了第一家烟刀厂,字号“日升”。三兄弟团结奋斗、艰苦创业,以质量、信誉为宗旨,因经营有方,3年中先后在邻村创办起10数个厂家。老大负责在各厂检验质量,老二负责外采,老三负责推销。由于烟刀的工艺独特、价廉物美,产品走俏全国。三兄弟在广州、上海等城市设点推销,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终于成了大富翁。
三兄弟致富后,四处修桥、筑路、建凉亭、办学校,为乡邻做了不少公益事业。1923年民国总统黎元洪赠匾“里党观型”印缘于此。
兄弟三人又花了20万光洋建造一座府第式的方型土楼——福裕楼。按高中低三落、左中右三门三格布局,兄弟既可共居一楼,又可各自成一单元。既分又合,很有特色,被福建省评为最有地方特色的方型土楼建筑,现为永定县文物保护单位,旅游观光点。
兄弟们事业发达,首先想到的是教育事业,因为当时农村落后,前后村都无学校。兄弟三人分家后,老二仲山在洪坑村口独资兴建了一座光汉学校,现为下村小学。1903年老三仁山在洪坑村头又独资兴建了一所古色古香、中西合璧式学校 ——日新学堂,当时汀州府府太爷张星炳为学堂题字——“林氏蒙学堂”。至今犹存。学堂门的对联是:“训蒙心存爱国,为学志在新民”。之后老大、老二相继去世,老三又想独资兴建一座工程浩大的土圆楼振成楼,因劳累过度,不幸病逝。为了继承父志,仁山次子林鸿超,又名逊之,是清末秀才(后为民国中央参议员),他一生研究易经,琴棋诗画,无所不通,亲自设计并邀集了叔伯数兄弟合资共建振成楼。振成楼的楼名是纪念上代祖宗富成公、丕振公父子而命名的。
振成楼建于公元1912年(民国元年),因当时地处深山密林之中,交通不便,所以整整花了5年的时间,花费了8万光洋才建造而成。1988年,被永定县列为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3月,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对外开放以来,先后接待了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和游客前来参观考察,被称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土楼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