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志愿,学校为先还是专业为先? 解惑高考咨询问些啥

艺术高考
2009-4-18 10:15:56 文/邵菲
编者按:又是高校招生时节,今年本市将有8.3万名学生参加6月高考 参加高校招生咨询会、填报志愿、复习迎考、投身考场、等待录取……每一个环节都牵动着考生和家人的“神经”,也广受社会关注。本报从今日起通过“家有考生”栏目,为广大考生和家长提供各类招生信息,请专家解疑释惑,同时也关注、报道与高考相关的世相百态。
考生进行咨询。 郭文才 摄(资料照片)
下周起,本市许多高校将开展校园招生咨询活动;5月上中旬,考生就要正式填写2009年高考志愿表。面对一场场校园咨询会,如何“赶场子”才能出高效益?填志愿,应以学校为先,还是专业为先?家长在填志愿过程中应起到怎样的作用……针对家长和考生关注的一系列问题,记者采访了市教委、市教育考试院有关人士,高等教育问题专家熊丙奇教授等,请他们作解答。
上海考生想进重点大学更难了?
今年上海高考报名人数为8.3万人,与去年相比,降幅达到20%。但是,各重点大学今年在沪减少招生名额的平均降幅在20%以内。所以,考生进重点大学的机会并未减少。
教育部门初步统计显示,今年本市普通高校安排在沪招生计划约7.2万人。如果加上外地高校在沪招生人数,总数预计将达8万人。8:8.3,这可能就是今年本市高考的录取率。6月高考招生名额中,本科招生比例约占58%,高职高专招生比例约占42%。本科层次招生中,一本招生人数约占40%,二本招生人数占60%。相比往年,成绩较好的学生,今年有更多机会报考本科院校甚至是一本院校。
有哪些渠道获取招考信息?
市教育考试院每年会组织高考政策信息发布会、高校网上咨询活动介绍招生信息。除主流媒体外,考生也可从市教育考试院出版的《家庭教育时报·高招周刊》、上海招考热线网站(www.网址未加载或www.shmeea.edu.cn)和各高校网站上获得招考资讯。上海教育电视台每晚18:55播出的“招生快讯”栏目也是了解高考政策、高校专业的有效渠道。
如需详细获知某所高校的情况,建议查看高校公布的《招生章程》或与该校招生办联系。关注高校网站,可及时了解学校的招生咨询会举办时间和一系列招生动态新闻。有条件的话,实地走访学校,与在校师生做些交流可获得更加鲜活具体的信息。
高考咨询问些什么?
4月下旬起,各高校招生咨询会此起彼伏,密度很大。为了提高现场咨询的效率,咨询前不妨做些“备课”,在相关部委的官方网站、校园网等网站上“预习”一些对外公开的基本情况。
比如对高校办学条件和水平,有了比较才有认识。从高校隶属关系看,既有国家部委所属院校,也有省市所属院校。隶属不同,经费投入、招生范围等也有所不同。目前,全国30多所列入“985工程”的高校都是出类拔萃的高校,而列入“211工程”的高校也有百余所。
另外,还可查询一下高校师资水平和重点学科数据。代表师资水平的数据包括院士、大师级人物有多少;作为未来院士“预备队”的“长江学者”有多少;博士生导师有多少等。国家重点学科是经教育部严格评审,在各个高校相同学科中排名前一、前二名的某些学科。一所高校的“重点学科”越多,其周边也必然聚集着一个较高水平的相关学科群。
在正式咨询时,再问到更细的专业层面。应真正了解专业方向的内涵,包括研究些什么、学哪些课程、将来在哪些领域就业、以往就业率如何、未来社会需求怎样、招生计划多少、过去几年录取情况,以及这个专业的历史沿革、在同行中的水平、是否具有硕士点博士点以及现有哪些名师等。其中,录取分数线情况应掌握近几年的数据,参考其趋势变化。
向高校咨询还要重点关注其录取规则,校方会以《招生章程》形式公布。
志愿“两次填报”如何安排?
2009年本市仍实行两次填报志愿的办法。
第一次填报时间为5月上旬至中旬,即考前填报。填报内容包括:零志愿,即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填报时会单独设置一张志愿表;艺术类和体育类本科专业志愿,可填报2所不平行的院校志愿;被列为提前批招生的本科院校志愿(含公安、军事专科院校),也可填报2所不平行的院校志愿。在本科第一批和第二批院校志愿填报上,今年上海仍实行平行志愿填报方案,即两批次均可填报4所平行的院校志愿,每所院校设6个专业志愿和1个愿否调剂的选项。
第二次填报时间为7月下旬本科录取结束后,即考后填报。主要填报除公安、军事专科志愿以外的全部高职(专科)志愿。填报内容包括:艺术体育类高职(专科)专业志愿,可填报4所不平行的院校志愿;被列为高职(专科)提前批招生的院校志愿,可填报2所不平行的院校志愿;第三批高职(专科)可填报8所院校志愿,每所院校设6个专业志愿和1个愿否调剂的选项。需要注意的是,艺术体育类高职(专科)专业与被列为高职(专科)提前批招生的院校志愿不得兼报。
填志愿,学校为先还是专业为先?
一本院校里有名校、一般重点大学,学校之间的层次和教育资源配置,还是有较大差异的。在一本院校中,选学校可能更重要一些。学校的品牌对学生未来就业会产生一定影响。如果你进了名校,但没能进入自己最喜A的专业,你还可以通过辅修专业等方式,来完善学科知识结构。而且,如今大学生就业专业对口的比例越来越小了,进入一所积淀深厚、资源丰富的学校,有助于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与能力。
二本院校中,大部分学校都有鲜明的单科特色。建议考生结合自己的特长、兴趣A好,以专业为导向来选择学校。
如何看待专业“冷门”“热门”?
专业的热门与冷门,随着经济和社会形势的变化而变化。有些专业,看起来热门,许多学校都开设,招收了许多学生,导致若干年后人才过剩。有的专业,在招生时显得冷门,但毕业生就业时因为社会需求旺盛,学生成了“抢手货”,而且个人收益也不错。家长可以帮助学生,收集多方信息,对一些行业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带着前瞻性的眼光去填当下的高考志愿。同时,学生也要从自己的特长与兴趣出发来选择专业,有兴趣才能学得更好,日后在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高校新专业的产生有不同的“源头”。有的是在老专业基础上诞生的,专业内容变得更宽泛一些,此类新专业的分数线通常与往年差不多。有的是某一老专业与其他学科交叉而产生的,这类新专业在培养实力方面可能比老专业弱一些。有的是根据社会需求而设置的全新专业,录取分数线可能会在校内处于较低分数段。
如何看待填报外地高校志愿?
外省市院校在沪招生计划占本市生源计划的10%左右,其中不少重点大学的专业是上海高校没有开设、且又是社会急需的紧缺专业。所以,在当前升学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考生应该珍惜外地高校给我们提供的升学机会。
而且,学生离开上海、离开父母到异地求学,可以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锻炼独立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处理事务能力,这对于学生今后求职、适应社会环境都是有益的。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填志愿?
家长在指导孩子过程中,要防止几种倾向———一是提出过高要求和期望,不切实际地要求孩子“冲一冲”,给孩子带来很大压力;二是过多关注日后就业的待遇福利,以此影响孩子的价值取向,只盯着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三是不尊重孩子的意愿,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头上。有的学生勉强选择了家长选定的专业,却始终不能适应。因此,家长要学会做“向导”而不是当“法官”,要帮助孩子一起分析招生政策和信息,分析孩子的特长、兴趣与A好,为孩子当好参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