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一流专业】2023山东大学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介绍

招生专业
2023/4/11
专业简介
本专业起源于1958年建立的物理专业半导体专门化方向,1997年经教育部批准,以半导体专门化方向为基础设立微电子学专业,1999年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二级学科被国家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2009年微电子学(微电子科学与工程)被评为“山东省特色专业”,2012年与中科院半导体所共建“黄昆英才班”。2015年山东大学获批筹建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与济南高新区共建该专业,2019年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获“山东省一流专业建设点”。研制的隧道二极管于1984年应用在我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国防科工委发来贺电,1987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彭实戈教授作为本专业毕业生杰出代表,于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专业定位是面向国家和山东省对微电子产业人才的重大需求,将本专业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一流专业,为我国微电子产业发展培养“学术研究型、工程应用型、创新创业型”复合型卓越人才,解决国家芯片领域“卡脖子”关键技术难题,助推国家及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
本专业按电子信息类(微电子和电路集成方向)招生,大学二年级可分到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和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学习。
毕业学分:专业课程160学分,附加课程20学分
标准学制:4年,允许最长修业年限为6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以“基础厚、口径宽、能力强、素质高、复合型”为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数理基础扎实,熟悉微电子材料与器件、电子线路和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原理、技能与应用,掌握集成电路基本原理、设计及制造技术,具备相关新型交叉学科的基本知识,具有开拓创新意识与潜力,具有在微电子材料与器件、集成电路设计与测试等领域从事系统分析、设计、研究和开发的基本能力,能够胜任微电子材料与器件、电路、系统等电子工程领域的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科研和管理等工作,具有突出的实验技能与工程实践能力、宽广的国际化视野、理想远大和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毕业5年左右达到以下目标:
1. 能够适应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发展,具有融会贯通数理知识、工程知识和专业知识的能力,具有分析解决微电子材料与器件、电路、系统及相关电子工程领域复杂问题的能力。
2. 能够跟踪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前沿技术,具有思想活跃、勇于探索和乐于创新的特点,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具备运用现代工具从事微电子材料与器件、集成电路技术等相关领域新产品的研究、设计、开发和生产的能力。
3. 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综合考虑法律、环境与可持续性发展等因素影响,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和健康的身心,勤于思考,善于钻研,拥有团队合作精神、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和团队管理能力。
4. 能够积极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和环境,具有全球化意识和国际视野,拥有自主的终生自我学习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毕业要求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要求在物理电子学、微电子技术等方面掌握扎实的基本理论,掌握微电子材料与器件、集成电路的原理、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与应用技术,受到运用微电子学知识﹑方法进行科学研究和相关实验技术开发的基本训练,接受科学实验与科学思维的良好训练,具备良好的英语能力,掌握专业文献资料检索基本方法,具有在微电子材料与器件、集成电路设计与测试等相关电子工程领域从事系统分析、设计、研究和开发的基本能力。
毕业时学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
工程知识
具有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领域所需的扎实的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并能够综合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微电子材料与器件、电路与系统等相关领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
2
问题分析
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与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微电子材料与器件、电路与系统等相关领域复杂的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能够设计针对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及相关电子工程领域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微电子材料与器件、电路与系统,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
研究
能够基于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科学基本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微电子材料与器件、电路与系统等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
使用现代工具
能够针对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测试设备和现代化软硬件开发工具,对微电子材料与器件、电路与系统等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建模、仿真与分析,并能够理解理论与工程实际之间的差异性和局限性。
6
工程与社会
能够基于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领域的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集成电路与集成系统的设计与应用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理解应承担的国家、社会责任。
7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微电子材料与器件、电路与系统等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
职业规范
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 能够在微电子材料与器件、电路与系统等相关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
个人与团队
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
沟通
能够就微电子材料与器件、电路与系统等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 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
项目管理
理解并掌握微电子材料与器件、电路与系统等相关领域的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
终身学习
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其中,人文社科类知识主要通过通识教育课程完成,专业知识和技能主要通过专业课、专业实验和实践以及特殊设计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活动来完成。素养和能力培养,除了通过高阶的课堂教学活动完成外,还将通过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等素质拓展计划,以及学术报告、校园文化体育活动等共同完成。
核心课程设置
根据专业建设和认证标准开设的富有本专业特色、以本专业最核心的理论和技能为内容的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20门以上)有:原子物理学、固体物理、量子力学、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器件、大学物理(1,2)、电磁场与电磁波、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集成电路原理、集成电路工艺、集成电路设计、数学物理方法、电路基础、微处理器原理与应用、高频电子线路等,以及众多专业选修模块课程,包括电子设计自动化、传感器技术、数字集成电路基础、模拟集成电路基础、半导体器件设计与仿真、微电子学基础(双)、器件可靠性原理与测试、微电子封装材料与工艺、集成电路测试技术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含主要专业实验)
(1)单独设课的实验课程:大学物理实验II(1,2)、计算思维(编程基础)、电路基础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高频电子线路实验、电子设计自动化实验、传感器技术实验、微电子专业基础实验(I,II)、数字集成电路基础实验、模拟集成电路基础实验等。
(2)讲座:微电子类前沿讲座、微电子前沿技术导论、集成电路前沿技术导论等。
(3)课程设计:电子线路课程设计等。
(4)实习实训:工程训练、电子训练与创新制作(实训)、学术研究与社会调查(实训)、专业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等。
官网发布缓存图:
官网发布及后续更新地址,请点击“阅读原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