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陕西高考政策:两种模式将启

陕西高考最新信息
2014/4/15
中国教育改革在深度试水中。近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透露,高考将有可能实行技能型和学术型“双轨制”。高考缘何推出两种模式?初衷应该是引导“因材施教”,真正实现人才分流,但结果是否会加剧社会歧视?特别是技能型高考人才,能否从此找到人生的上升通道?
显然,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高考,在表面的公平下,因为忽略了人的差异而成为失衡的天平。关于高考批评之声铺天盖地,同时中国教育改革开始了深度试水。
近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透露,高考将推出技能型和学术型两种模式。全国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做现代职业教育,陕西将有16所地方本科院校,进入这一体系之中。
不同人才不同培养
一幅漫画:画面上一群动物列队站在一张书桌前,书桌后坐着一名男子。队列中有大象、鱼、海豹、狗、猴子和企鹅,男子宣布说:“为了选拔的公正,每个人都要接受同样的考试:请爬上这棵树。”
32岁的王亮是一名普通的国家公务员。白天他像所有的公务员一样开会、写文件、处理事务,但是一下班他立刻就开启了自己的另一番世界。他从小喜欢汽车,在他的家里有修理汽车的各种工具,还有各种汽车修理的资料。别人的汽车有什么毛病,他基本在旁边听一会儿就能分析出问题大致出在哪里。
王亮说,自己高中毕业就想学汽车修理,但是家里人认为职业学校一不好听,第二也没前途,强迫他一定参加高考,后来又考了公务员。但是这么多年来,这样的选择并没有给他带来快乐。他说,自己现在下班偶尔给人修车一个月也有近万元的收入,而他作为普通公务员一个月的工资也不过3000元左右。更主要的是自己的热情还是在汽车修理上。“听到发动机的声音,我觉得血液的流动都是快乐的。”
王亮的两难和遗憾事实上是具有普遍性的。受旧的人才评价机制的影响,民众对中职教育偏见深远,经验告诉大家,中职教育往往是一种次优选择,并且,“天之骄子”的光环,无论是从荣誉还是经济利益出发,仍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对有的家长来说,它甚至是一种情结。
而这次引发关注的高考“双轨制”,就是给未来的王亮们,一次人生的有效选择,让他们不再遗憾。
事实上,教育界关于素质教育的一个基本定义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全面的人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自然潜力的充分发展;“全面的人的发展”是指所有学生的潜能都不受压的全面发展。
我国即将出台的高考改革方案将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的高考:一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文化知识;二是现在的高考,即学术型人才高考。日前,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说:“在高中阶段,16岁就可以选择你未来发展的模式。当然不管你选择的是什么模式,你都可以实现你的人生目标。”
在现行的高考模式之下,无论是要报考职业技术类高校,还是要报科研型高校,各类考生都需要参加统一的“一张卷子”考试。这样的高考卷子是学术型的,旨在考查考生对高中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帮助高校筛选具有学术潜质的优秀考生。然而,对于职业技术高校的人才遴选来说,这样的卷子不但选拔形式不合适,更难见选拔效果。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田建荣认为:“这样的改革正是按照素质教育的目标组织考试,把学生真正的素质考出来,减少了偶然性和片面性。”
渭南师范学院副院长李海龙说:“人都是有差异的,有的学生善于思辨、有的学生勤于动手。现行高考体制,成绩好的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未必是最佳生源,但文化课成绩不理想也不意味着该生动手能力不强,分类高考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让学生根据自身特长选择未来的发展模式,着力营造分类型而不是分层次的高考环境。这是对人的发展的最大尊重”。
不难看出,实行分类高考正是为解决我国高考单一性与人才发展多样化矛盾的需要。但对于一种新的尝试,双向的思维也显得非常必要。中国古人说的“劳心者”和“劳力者”的区别,就体现了人们传统观念中对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歧视。
长期以来,我国单一的人才培养与选拔模式以及根深蒂固的“重学术轻应用”的观念,客观上形成了“职业技能教育低人一等”的偏见,导致分数低的学生才会被动选择职业技能教育。如果这种偏见不改变,两种高考模式有可能出现冰火两重天的尴尬局面。
陕西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龙治刚认为:“分类高考不仅仅是打开了多项选择的大门,更是要在门后面给大家安放一个可以预见的未来才行。然而,在现行的教育资源分配下,无论是学术型还是技术型改革,都充满不确定性。而这一点是确保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