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陕西高考政策:两种模式将启(2)

陕西高考最新信息
2014/4/15
就业逼出的技能型
一个现象:张洪峰是一家纺织企业老板,每年春节过后,他不跑银行,不找订单,而是整天守候在车站附近——因为有经验的纺织机械工人极度短缺,他们只得把住城市的“大门”,高价争夺外地来浙江的挡车工。
由于技工缺乏,在张洪峰的企业所在地,各类技术学校和职业中学的毕业生一时间成了抢手人才,众多企业纷纷到那里抢订毕业生。特别是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汽车修理、设备调试等紧俏专业的学生,都早早地预订光了。
有专家断言,中国技能型人才至少处于10年的断档期。
普通的技术工人已是如此短缺,那些拥有丰富经验的高级技工和技师更是万金难求。许多企业开出年薪28万元、30万元的高价,竟然请不到一名高级技工。西安市一家私营五金厂的经营者说,现在厂里虽然有200多名职工,但真正起到核心作用的还是4位从外地重金请来的老师傅,如果这几位老师傅一走人,厂里马上就会陷入瘫痪。据了解,由于浙江省制造业相当一部分私营企业技术力量相对薄弱,有的厂里甚至只有几名高级技工掌握核心生产工艺,一旦这些人出了什么变故,整个企业都会受到影响。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最近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目前中国城镇企业共有1.4亿名职工,其中技术工人为7000万名,在技术工人的队伍中,高级技工仅占5%,与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40%的水平相差甚远。目前高级技工的缺口高达数百万。
一方面高级技术人员严重缺乏,另一方面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727万,这意味着,继2013年高校毕业生达699万,获称“史上最难就业季”后,2014年将再增28万,再创历史新高。
即便如此,有关部门的一项统计仍表明,农村中,72%以上的父母希望子女达到大专以上学历,而城市中竟有超过60%的父母希望子女获得研究生以上学历。做父母的都把考大学当成孩子的唯一出路,很少有人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学技术、当工人,结果导致了技校优秀生源的逐渐减少。2013年高职高专生源告急的现象从东部蔓延到西部地区学校。但是今年西部地区的高职院校“零报考”、录取分数线“跳水”等现象也在加剧,出现分数线已经触底,仍然招不满人的尴尬局面。
“到哪里去找学生?”这成了高职院校的沉重话题。
无疑,要从根源上解决“学术型”剩余和“技能型”不足的结构性矛盾,就要改变长期以来畸形倚重“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急需的“技能型人才”。
李海龙副院长说:“加快高等教育改革,更多的院校要淡化学科、强化专业,按照企业的需要和岗位来对接,真正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同时,也要扭转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传统偏见,尤其是在待遇和社会地位上。”
哪些院校面临转型
一份名单:陕西进入高职招生的院校有陕西学前师范学院、西安航空学院、商洛学院、安康学院、西安文理学院、西安翻译学院、西京学院、西安财经学院、榆林学院、咸阳师范学院、渭南师范学院、西安医学院、陕西国际商贸学院、西安思源学院、西安外事学院、陕西服装工程学院。
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鲁昕副部长提出,要把600多所本科院校转型为职业教育,以解决这些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和职业人才紧缺的问题。根据这一设想,将有一批新增的本科院校(目前在二本、三本招生),纳入高职招生范畴,高职单招的数量会进一步扩大。据鲁昕讲,目前已经有150多所地方院校报名参加教育部的转型改革。
按照600多所地方高校的转型计划,这些被选中的学校要淡化学科、强化专业,按照企业的需要和岗位来对接。换句话讲,这些“中标”高校将统一转型为职业大学,以接纳通过技能型高考录取的学生。
从陕西高职招生院校的名单看,这些院校均具有独特专业技能特征。如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对我省幼儿教师行业队伍起着有力的人才培养作用。
但同时人们也看到,“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中,没有一所重点大学被列入此次技能型高考的范围,这样的技能型高考,未来有许多需要探索的地方。
李海龙副院长说:“目前我国职业技能教育还处于低端水平,技能型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技能型人才职业发展路径还没有得到切实保障。再加上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本身的水平非常有限,更多的只是技能水平的传授,高层次的教育还很缺乏。因此,必须要提高职业教育整体的教育水平,包括师资、技能、课程安排等,使得职业教育不仅仅是技能教育,更是素质教育。只有这些问题得到了解决,技能型高考才能顺利开展,并逐步提高吸引力。”
田建荣院长提出:“对于转型的院校需要通过政府导向、政策导向和市场导向,合理调整布局,使每个学校都能找到自己独具特色的社会定位,承担与自己相适应的任务,从而构建起既相互补充,又相互竞争的高等教育体系,更有效地实现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使命。此外,还要制定具体的政策,给这些学院以足够的办学自主权,如鼓励他们主动按照企业的需要和岗位特点调整专业;依据自身的特色选拔人才;完善转型中资金、制度、队伍等各项保障措施。”
“知行合一”是明代思想者王守仁提出的理论,对高等教育这一理论更有深刻的意义。我国的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已从精英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众化必然催生多样化,而多样化又促进着大众化。准确的定位和鲜明的特色,是大学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有所为,有所不为,应该是大学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两种高考模式,能否落地?全社会都在议论着、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