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除了知识还考什么?

2023高考
2019/8/16
1、考试中的知识流与思维流
武林中,有内功和外功之分。
内功强大者与外功强大者都是高手。这充分说明,一旦什么走向极端,都能成为人见人怕的“强者”。
区别在于,有些是“真强者”,有些是“伪强者”。
考试中,也有流派。
最为极端的两类,可以成为知识流和思维流。
所谓知识流,纯粹以考“知道什么是什么”,“知道什么为什么是什么”。在心理层面,对应的加工层次是记忆、再现,寻求的是速度和准确性。
比如说以前的“开心词典”、现在的“最强大脑”。
平常考试中,询问“XX年,明朝灭亡。”类似的问题都可归类为知识类考试。
这是知识流。
所谓思维流,源于西方,以考评人的思维为主,通俗点儿讲,就是看出来“你是怎么想事情的”,“你是怎么解决问题的”。
这种考评,没有知识,或者说有知识也是非常普通的知识,比常识还常识。这么做的目的就是尽量减少知识对思维的影响。
比如说“瑞文测验”、“斯坦福-比奈测验”、“韦克斯勒测验”。
以瑞文测验为例,它的测试题目是这样子的:
521b055164"/>
没有文字,纯粹图片。
文字也是知识,是后天学习得到的。所以要摒弃。
通过这类测试得到的结果,就是耳熟能详的“智商”。一个人的智商越高,他就越聪明。
所以,西方人所说的“聪明”,是基于思维的。
从纵向历史长河来看,我们历史悠久,自诸子百家,汉一朝独尊一术始,尊师重道,注重传承的文化标签,注定强调记忆、准确再现的知识流成为主导。
四书五经、经史子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只有记得多,背的准,才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思维流是基于科学细分结构,定义一个概念,列出相关因素,控制变量,搞明关系。思维测试把知识和思维分开,将知识摒弃,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我们的高考,算是知识流还是思维流?
2、高考越来越成为均衡流
不言而喻,现在的高考,包括未来的高考,都不会成为知识流,也不会成为思维流,而只能越来越成为均衡流。
知识、思维,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虽然分开,但合在一起才能成为硬币,才能花的出去,买的来东西。
两者之间的关系,通俗点说,就是九阳神功与乾坤大挪移的关系。
九阳神功,高深玄妙,但没有乾坤大挪移的配合,也没有办法推开那块千斤巨石。
乾坤大挪移鬼神莫测,但没有九阳神功垫底,也无处发力。
这些年,高考改革,明面上喊的是“高分低能”,实则是明明白白地知道了知识和思维之间的“互惠互利”关系。
不管叫出的名词多么有新意,给出的概念多么高大尚,根上,还是知识和思维结合解决问题的导向。
3、什么是思维?
思维,说的清楚吗?
说不清楚。
思维看不到,摸不着,不能像手机那样直观。但磁场不也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客观存在?
可以借鉴描述磁场的方法,描述思维的性质。
首先,深刻性。有人一针见血,看到问题的症结,只需清风拂面就把问题解决了。这体现的就是思维的深刻性。
看到一道高考试题,有的学生瞬间就发现了陷阱,而有的学生直接往里跳,这也是深刻性的表现。
其次,灵活性。学习中,有的孩子举一反三,学一知三,这叫做“迁移能力”,实则也是思维灵活性的表现。有的孩子喜欢为一道试题找出好多种解法,那么,请不要打击他。因为这也是思维灵活性的表现。
说白了, 面对问题,他不死性,知道这个办法行不通,咱们换另一个办法。
第三个是监控。这里说的监控,是自我监控。
“这么简单的题,我怎么会做错呢?!”考试后,不少学生一对答案,都会发出这样的惊呼。
我们做题,一般情况下,都觉得自己做对了,或者是知道没做对,又不知道哪里没做对。这便是思维监控还不够,还有待提升。
思维活动中,如果对想的过程没有检查,没有控制,那么,就算是出了错,也很难自己意识到。
最后一个是敏捷性。
看最强大脑,最美古诗词,提问者问题一出,答案立刻给出。这种反应的速度就是思维敏捷。
形象点说,就是玩游戏,手机卡不卡,卡多长时间。卡的时间越短,思维的这种性质也就越好。
4、高考试题中考了哪些思维?
记忆、再现是高考知识考核的基础要求。理解、运用和分析问题则侧重思维的考核。简要地看,高考试题中涉及的思维有:
edfe1da3ab"/>
比如说,语文中现代文阅读,必然涉及的题目是概括文意,归结在思维上,就是归纳思维。
而涉及到分析文中意思,又涉及到审辩思维。
写作中,谋篇布局实则是对语义逻辑的应用,有观点该用哪些材料更合适,涉及到审辩思维。
数学题中,公式公理还有定理的应用过程是演绎思维,而一些题目非常熟悉,可以采用相同做法解题,这时又是类比思维。
理综实验分析中,需要科学思维与审辩思维。
5、提高思维水平,对高考提分有没有帮助?
有。
教学实验表明,思维训练是发展智力的突破口,训练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