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徐州高三二检政治分析及下阶段复习建议

江苏高考最新信息
2016/3/30
本次高三二检使用南京、盐城命题试卷,试卷总体上体现出稳中有新的特点,时政内容的考查减少了纯时政选择题的比例和考查形式,时政内容与相关学科知识结合更加紧密。选择题中,题肢的迷惑性加大,题干与正确选项的内在联系被进一步强调。主观题在设问方式上比较宽泛,覆盖的内容范围扩大,答案的赋分点比较细小。这些变化,充分预估了高考试卷可能的变化,对于学生适应多种类型、多种风格的试题,提高应对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通过本次考试,反映出当前高三复习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1.时政的学习没有和相关知识的学习紧密结合,存在“两张皮”的现象
本次考查的3个时政题,得分都不高,一方面与时政复习不系统有关,两一方面反映出学生缺少基本的时事判断能力。如第3题,“和平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与“多国势力介入叙利亚危机”显然不搭配,表明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我国政府在此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对于一些以时政内容为背景考查学科知识的题目,学生因为对相关时政内容理解不深,往往出现不应有的错误,如第6题,盐业专营制度废止,废止“专营”的实质是促进市场竞争,而市场竞争的意义在于提高品质,不少学生选择“扩大食盐消费量”缺少基本的常识和思考。再如第7题如何认识GDP增速下滑,不少学生不能将此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新常态”联系起来,而选了“刺Ji经济快速发展”,这表明学生对当前的经济形势、经济发展政策缺乏摄入的了解。与此相关的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等,学生由于对相关背景缺乏了解,在做题时往往出现较大失误。
2.在对基础知识的细节掌握上不够扎实,存在知识掌握“肤浅”的问题
学生经过一轮复习,对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但对细节还把握不好,面上的东西还能够分辨清楚,但一涉及到深入一层的细节往往就出现问题。如第4题,考查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对于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学生已经烂熟于心,但对其具体表现却把握不准,不能根据材料做出正确选择。第5题存款利息的计算,学生对利率浮动不了解,对“存款利息的计算方法”这个考点的掌握仅停留在表面。选择题往往注重考查易混、易错内容,选项迷惑性较大时,学生细节掌握不好、辨别能力不强的弱点就会暴露出来。如第15题,学生对全国人大、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家主席、人大代表的职能和权力分辨不清。第16题,学生对依法执政、协商民主的内涵,政协与民主党派的关系分辨不清,出现错误。
第19题,对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还是“相对稳定”,“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是指什么分辨不清。第34题,要求学生“运用矛盾特殊性原理”分析问题,多数学生不能掌握“矛盾特殊性的三种情形”,仅能从“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角度回答问题,造成对问题的认识和分析不深入等。
3.缺少对知识间内在联系的把握,存在答题角度和内容“单一”,综合能力不强的问题
本次考试的33道选择题中,组合选择题占到了19题,组合选择题往往将相关知识放在一个题目中,要求学生能够很好地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易混易错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对学生模块内和跨模块的综合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组合式选择题对于基础扎实的学生并不难,可以通过结合材料确定正确、排除错误的方法去鉴别,从而作出正确判断,但当学生对相关问题认识模糊、似是而非时,组合选择的错误率也会很高。如第 28题,不少学生忽视材料中“嫁接乡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表述,对“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规定模糊不清,偏离了题意。第29题,学生对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社会历史性”、真理“被超越”还是“被否定”分辨不清,造成错选。本次的主观题更是具有相当的综合性,如“从政治生活角度说明民族地区扶贫的意义”“人民币入篮对我国的经济影响” “美国的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写一篇时评”等。在回答具有综合性的主观题时,学生不能够将松散的考点知识上升为“观点”,进而形成自己的“主张”,答题“碎片化”现象较为严重,重点不突出,说理不深入,理由不充分,影响到主观题的得分。
4.情景化测评方式下,学生活学、活用、活考的学习能力尚达不到要求。
近年来的高考试卷,坚持情景化的测评方式,每一道试题都只有结合具体的材料背景才能作出正确选择,或作出有针对性的回答,离开了具体材料背景的知识运用只能是“照搬““乱套”。本次考试反映出,学生虽然经过了一轮复习,对有关学科知识有了一定掌握,但在知识的运用的方法和能力上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答主观题时,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仔细审读设问指向的能力显著欠缺,答题时罗列知识,而缺少针对性。如第35题,“人民币入篮的经济影响”,学生缺少辩证思维的意识,不能从积极影响和风险挑战两个侧面回答问题,不能从“个人”“企业”“国家”这三个市场主体角度去全面分析问题。第37题,对网友、朋友圈的议论内容审查不仔细,提炼不准确,造成答题时不能准确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另外,面对主观题灵活的设问,学生在描述和阐释问题的方法、逻辑上也存在问题,辩证认识、比较分析、综合评价、事理结合、逻辑严密等较高的能力要求还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
高三学科复习还剩下最后的两个月,针对当前的教学复习实际,反思二检反映出的问题,对最后阶段的复习提出如下建议:
1.整合考点形成观点,突出重点
考点规定的是一个个的具体知识点,将相关知识点整合在一起就会形成观点,观点体现了综合性、全面性、深刻性的要求,是把书“读薄”的重要体现,是最后复习阶段的重要抓手。如“商品与货币”“价格与供求”“生产与消费”“企业经营与发展”“收入分配与公平”“财政与税收”“市场配置资源与国家宏观调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全球化与走出去战略”等。在众多观点中,联系实际紧密、属于教材主干知识的就是重点,也是高考的高频考点。在最后复习阶段,要强化一些重要的观点,引导学生掌握其主要内容和内在联系,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链和知识体系,指导学生在理解知识细节的基础上能够“提纲挈领”,在需要的时候能够有效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最后阶段的知识复习,切忌简单重复教材内容,切忌“炒剩饭”重复孤立的考点,“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一定要突出重要观点的掌握。
2.关注社会热点,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和“实际结合理论”的能力训练
关注社会热点,不等于单纯的讲时政,应适当让学生了解热点问题的背景、内涵和意义,结合相关理论观点的复习,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例去验证理论。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和“实际结合理论”的多次反复,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选择热点素材,灵活设置情景,引导学生大胆进行命题设计,多角度变式训练,让学生在试题的设计和变式训练中体味命题的立意与情景和设问的关系,提高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和阐释问题的能力,提高答题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抗战胜利70周年”“诺贝尔奖获奖”“五中全会”“十三五规划”“全面两孩”“供给侧改革”“人民币国际化”“精准扶贫”“全方位外交”“五大发展理念”“大国责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美国大选”“一带一路”等热点问题在复习中不同程度上都会遇到,关键是做好材料角度的筛选,将热点问题化,问题具体化,增加思维的含量。
3.继续加强对高考试卷、模拟试题的分析研究,增强学生的适应性
近年来的江苏高考试卷和各地高考试题为复习迎考提供了重要的案例,应引起足够重视。通过对高考试题的训练,有利于学生明确出题思路,感受高考氛围,体验高考难度,体会答题规范和要求,这是其他任何试卷和教辅材料做不到的。通过对高考试题的实训或变式训练,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找到自己在审题和答题方向上的弱点,有利于学生在正确和规范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不走错路,少走弯路。要用好各大市的模拟试卷,简单地做过和讲过是不够的,应善于发现这些题目选择素材和设问角度的变化和新意,研究组织试卷答案的道理和方法,补充不足之处,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提高自己的应考能力。学生在各种模拟考试中出现的问题是很好的资源,要利用好学生试卷进行实证分析,找到错误的根源,学会举一反三,防止二次犯错。最后阶段的复习,切忌毫无目的地大量做一些不规范的试题,切忌做大量的模拟试卷,却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要发挥好每一份做过试卷的最大效益。
4.加强答题方法、技巧、规范训练,做好学生的心理支持工作
在复习的最后阶段,必须让学生真正成为自主复习的主人,因为只有学生才知道自己真正的弱点在什么地方。在自主学习、复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并展示自己和同伴的问题,相互借鉴;通过同伴互助,检查对方的掌握情况,发现彼此的不足;在检测反馈中领悟解题的技巧和方法;在反思总结中Ji活学生的思维活力。
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答题套路,如选择题错项如何排除,答题时“理论和材料相结合”“辩证分析”的基本要求,经济生活中抓住“国家、企业、个人”三个市场主体,政治生活中抓住“国家与公民关系”这一主线,文化生活中抓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这一重点,哲学中掌握“世界观和方法论结合”这一方法,分清“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等。要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保持字体工整、段落清晰、卷面整洁、要点突出等。
要善于发现学生取得的进步,引导学生以乐观向上、积极自信的姿态投入最后的综合复习,不抛弃,不放弃,勇敢面对高考中可能出现的困难,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