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古谚语大辞典

高中知识
2022/1/8
1.《中国歇后语大词典》
《中国歇后语大词典》是2003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编者是温端政。
歇后语是汉语语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独特的结构、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和妙趣横生的表达效果而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歇后语是典型的俗语,从感性认识来说,人人都知识,似无须多说,但要把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来个“打破沙锅——问到底”,问题就不那么简单。编写本书的过程,也是我们对歇后语的认识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从感性提高到理性的过程,只有实现认识的这个飞跃,才能编好这部辞书。广大读者要想正确理解和运用歇后语,也要在认识实现这个飞跃。
2.求 古词典 谚语 的白话翻译书籍中华谚语大词典 作者:杨艳 等主编
ISBN:10位〔7500075766〕 13位〔9787500075769〕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1
定价:¥48.00 元
[编辑本段]内容提要
谚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间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特殊地位。它言简意赅,富含哲理,以形象生动、简洁凝练、质朴明快、含蓄隽永的艺术语言向人们揭示真理、传授经验,使人们从中获得智慧,得到启迪。
谚语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代著述,均有引录;它更用于警戒、劝讽、启迪或教育后人。一位西文哲人曾经说过,一种语言本身就储藏着那个民族的文化。的确,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习俗、心态乃至于思维和观念,都能在语言中活生生地反映出来,谚语也是如此。所以它也常常被人们誉为“智慧的花朵”、“哲理的小诗”、“生活的小百科”。
本词典遵循规范性、科学性、代表性和实用性的原则,从国家时政到经济生产,从人际交往到生活情感,从文化教育到人生价值,从思想情绪到生活情感、生理健康、对立统一、自然气象等,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情感、家庭、个人修养、思想意志、世间百态、农业、自然、气象、风土人性,以及其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编辑本段]编辑推荐
谚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间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特殊地位。它言简意赅,富含哲理,以形象生动、简洁凝练、质朴明快、含蓄隽永的艺术语言向人们揭示真理、传授经验,使人们从中获得智慧,得到启迪。谚语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可以是一种判断,如“手心手背都是肉”、“牛皮不是吹的,泰山不是垒的”。
2.认识也可以是一种比较或选择,如“巧诈不如拙诚”、“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3.认识有的是赞扬或歌颂,如“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七十二行,庄稼为王”。
4.认识有的是揭露或嘲讽,如“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财主门前才子多”。
5.认识还有一些是封建礼教所强加的,如“男女授受不亲”、“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等。这些谚语不含有“深刻的道理”,算不上是“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但是在数量上却占有一定的比例。
本词典遵循规范性、科学性、代表性和实用性的原则,从国家时政到经济生产,从人际交往到生活情感,从文化教育到人生价值,从思想情绪到生活情感、生理健康、对立统一、自然气象等,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情感、家庭、个人修养、思想意志、世间百态、农业、自然、气象、风土人情,以及其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3.【中华成语大词典汉语成语大全哪个好】《中华成语大词典》以中等文化程度以上的读者为对象,共收成语22000多条,其中包括一些常用谚语、俗语.本词典词目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若首字相同,则按第二个字的读音排列.以此类推.每条成语均用汉语拼音加注现代读音,读音以普通话为准,不注连读变音、变调.疑难字、词随文注音.词条释文内容详明,包括释义、出处、古例句、今例句、近义成语、反义成语等内容.可从多角度帮助读者加深理解,积累词汇.所举例句一般引自历代名家名篇,古例句一般摘引容易理解者,今例句一般摘自现当代名家名篇.词目成语中容易读错、写错、用错的字、词用“注意”予以特别提示.本词典附有拼音和笔画两种索引,可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一部大型成语词典收录了成语45000余条条目分主条和副条反映了成语的流变释义准确简明提供了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语见丰富多样列举了大量的古今书证例句贴近生活体现了成语在现代汉语中的具体用法。
4.我在《中华成语大词典》中查到《元同恕矩庵集十五送陈嘉诗》:“尽欢菽水晨昏事,一寸光阴一寸金。”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增广贤文》 “一寸光阴一寸金”,这是一句尽人皆知的比喻时间宅贵的名言。这句名言出于何处?新版《辞源》“寸阴”条下引元同恕《矩庵集》十五《送陈嘉会》诗: “尽欢菽水晨昏幕一寸光阴一寸金。”
但这不是这句名言的最早出处。查《全唐诗外编》上册中的《全唐诗补遗》卷十四,载有王贞白七绝诗《白鹿洞二首》,其中第一首为 读书不觉已春深, 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引笑, 周情孔思正追梦。 (王重民 孙望 童养年辑录书局1982年版第228页)王贞白,唐水丰(今江西省广丰县)人字有道,乾宁(894—898)年问登进士第,授校书郎。
尝与罗隐、方干、贯休同侣和。有《灵溪集》。
这首《白鹿洞》诗,当是作者早年亦江西庐山五老峰下白鹿洞中读书时所写。诗中记述了一次自己正在专心读书而枝人引笑的经历,说明了时间宝贵以及应该深刻探讨、学习古人优秀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格的道理(周情,周公的道德情操;孔思,孔子的思想学问)。
唐末的王贞白早于元代的同恕四百余年,这首《白鹿洞》诗,当是“—寸光阴一寸金”的最早出处。上文引自《“一寸光阴一寸金”探源》 作者: 无 杂志名:语文学习与研究 总页数:48 年代:1986 期号:第5期增广贤文《增广贤文》为中国古代儿童启蒙书目。
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书名最早见之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
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改成现在这个模样,称《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作者一直未见任何书载,只知道清代同治年间儒生周希陶曾进行过重订,很可能是民间创作的结晶。
《增广贤文》的内容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谈人及人际关系,二是谈命运,三是谈如何处世,四是表达对读书的看法。在《增广贤文》描述的世界里,人是虚伪的,人们为了一己之似变化无常,嫌贫爱富,趋炎附势,从而使世界布满了陷阱和危机。
文中有很多强调命运和报应的内容,认为人的一切都是命运安排的,人应行善,才会有好的际遇。这些内容有其消极的一面,但它倡导行善做好事,则是值得肯定的。
《增广贤文》有大量篇幅叙述如何待人接物,这部分内容是全文的核心。文中对忍让多有描述,认为忍让是消除烦恼祸患的方法。
在主张自我保护、谨慎忍让的同时,也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这是做事的原则。《增广贤文》虽以道家思想为主,但对儒家的说教并不排斥。
文中强调了读书的重要、孝义的可贵。这些观点体现了正统的儒家精神,与全书所弥漫的道家思想有所不合。
但也正是由于这种庞杂,不同思想的人都可以从中看到自己认可的格言,使之具有了广泛的代表性。《增广贤文》以有韵的谚语和文献佳句选编而成,其内容十分广泛,从礼仪道德。
典章制度到风物典故、天文地理,几乎无所不含,而又语句通顺,易懂。但中心是讲人生哲学、处世之道。
其中一些谚语、俗语反映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一饭一粥,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许多关于社会、人生方面的内容,经过人世沧桑的千锤百炼,成为警世喻人的格言,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乐不可极,乐极生悲'等;一些谚语、俗语总结了千百年来人们同自然斗争的经验,成为简明生动哲理式的科学知识,如“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等。 全文:昔时贤文,诲汝谆谆。
集韵增广,多见多闻。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知己知彼,将心比心。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复小人心。
运去金成铁,时来铁似金。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
流水下滩非有意,白云出岫本无心。当时若不登高望,谁信东流海洋深。
路遥知马力,事久知人心。两人一般心,有钱堪买金。
一人一般心,无钱堪买针。相见易得好,久住难为人。
马行无力皆因瘦,人不风流只为贫。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
是亲不是亲,非亲却是亲。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
莺花犹怕春光老,岂可教人枉度春。相逢不饮空归去,洞口桃花也笑人。
红粉佳人休使老,风流浪子莫教贫。在家不会迎宾客,出路方知少主人。
黄金无假,阿魏无真。客来主不顾,应恐是痴人。
贫居闹市无人识,富在深山有远亲。谁人背后无人说,那个人前不说人。
有钱道真语,无钱语不真;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劝有钱人。闹里有钱,静处安身。
来如风雨,去似微尘。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先到为君,后到为臣。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莫信直。
5.在线谚语词典轻担。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千人千脾气,万人万模样。 谦虚的人学十当一,骄傲的人学一当十。
前三十年睡不醒,后三十年睡不着。 强扭的瓜果不甜。
强中更有强中手,能人背后有能人。 巧言不如直道,明人不必细说。
亲不过父母,近不过夫妻。 秦岭山脉一条线,南吃大米北吃面。
勤能补拙。 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
擒龙要下海,打虎要上山。 清官难断家务事。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情人眼里出西施。
穷家难舍,熟地难离。 全是生姜不辣,全是花椒不麻。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人爱富的,狗咬穷的。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人不亏地皮,地不亏肚皮。
人不缺地的工,地不缺人的粮。 人不在大小,马不在高低。
人到四十五,正是出山虎。 人多出韩信,智多出孔明。
人多出正理,谷多出好米 人多智谋广,柴多火焰高。 人各有能有不能。
人各有心,物各有主。 人合心,马合套。
人哄地皮,地哄肚皮。 人活七十稀,请教不为低。
人急投亲,鸟急投林。 人家夸,一朵花;自己夸,人笑话。
人敬有的,狗咬丑的。 人老眼昏,鹰老爪钝。
人怕饿,地怕荒。 人怕话多,活怕人做。
人怕没脸,树怕没皮 人怕伤心,树怕剥皮。 人怕信心齐,虎怕成群。
人强人欺病,人弱病欺人。 人勤病就懒,人懒病就勤。
人勤地长苗,人懒地长草。 人生一世,草生一秋。
人是实的好,姜是老的辣。 人是铁,饭是钢,地里缺肥庄稼荒。
人是铁,饭是钢,三日不吃饿得慌。 人瘦脸皮黄,地瘦少打粮。
人投人,鸟投林。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人微言轻。 人无笑脸休开店,会打圆场自落台。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人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 人心齐,泰山移。
人要实心,火要空心。 人有人言,兽有兽语。
人有失手,马有失蹄。 人越嬉越懒,嘴越吃越馋。
人在福中不知福,船在水中不知流。 人在世上炼,刀在石上磨。
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 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
日长事多,夜长梦多。 日里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日里闲游,夜里熬油。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日图三餐,夜图一宿。 若要不怕人,莫做怕人事。
若要断酒法,醒眼看醉人。 若要好,大让小。
若要好,问三老。 若要健,天天练。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若要人下水,自己先脱衣。
若要身体壮,饭菜嚼成浆。 撒网要撒迎头网,开船要开顶风船。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三分吃药,七分调理。
三分靠教,七分靠学。 三分种,七分管。
三里不同乡,五里不同俗。 三年不喝酒,家里样样有。
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三人四靠,倒了锅灶。 三人同心,黄土变金。
三人同行,必有我师。 三早抵一工,三补抵一新。
砂锅不捣不漏,木头不凿不通。 山大无柴,树大空心。
山大压不住泉水,牛大压不死虱子。 山高树高,井深水凉。
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山有高低,水有深浅。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闪光的不全是金子。 善恶不同途,冰炭不同炉。
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 上顿不吃饱,下顿省不了。
烧的香多,惹的鬼多。 少不惜力,老不歇心。
少吃多滋味,多吃坏肠胃。 奢者富不足,俭者贫有余。
舍不得苗,抱不到瓢。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身不怕动,脑不怕用。 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省吃餐餐有,省穿日日新。
失败是成功之母。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虱多不痒,债多不愁。 十帮一易,一帮十难。
十个梅子九个酸,十个官儿九个贪。 十个钱要花,一个钱要省。
十里认人,百里认衣。 十年栽树,百年歇凉。
什么藤结什么瓜,什么树开什么花。 食鱼要肥,食肉要瘦。
食在广州,住在苏州。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事大事小,身到便了。 事莫做绝,话莫说尽。
事怕合计,人怕客气。 是草有根,是话有因。
是饭充饥,是衣遮体。 是好说不坏,是坏说不好。
是金子总会闪光的。 手怕不动,脑怕不用。
手舞足蹈,九十不老。 熟能生巧,巧能生精。
树怕剥皮,人怕护短。 双手是活宝,一世用不了。
水大漫不过船,手大遮不住天。 水大湿不了船,火大烧不了锅。
水滴石穿,坐食山空。 水满自流,人满自夸。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水停百日生虫,人闲百日生病。
水涨船高,风大树摇。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睡着的人好喊,装睡的人难喊。 顺的好吃,横的难咽。
顺藤摸瓜,顺水求源。 顺着鸡毛找鸡,顺着蒜皮找蒜。
说归说,笑归笑,动手动脚没家教。 说人别说短,打人别打脸。
说书的嘴快,演戏的腿快。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贪别人个花,误自己个家。
贪得一时嘴,受了一身累。 贪小失大,惜指失掌。
讨饭怕狗咬,秀才怕岁考。 天不生无用之人,地不长无名之草。
天不严寒地不冻,人不伤心泪不流。 天不言自高,地不语自厚。
天才和懒惰结伴,等于一事无成。 天冷不冻织女手,荒年不饿勤耕人。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无二日,人无二理。
天无一月雨,人无一世穷。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天下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经来。 天有不测。
6.中国古代谚语故事100字大全歹马也有一步踢的谚语故事:
有一天,一位城郊农夫到圩市卖菜,听说伤马很便宜,也去买了一匹,拉回家去。由于回家时天色已暗,他便把马绑在猪圈里,准备明天一早就把它杀掉。
这天半夜,有一个毛贼到村里偷东西,听见农夫家的猪圈里有大猪嚎叫的声音,走近一看,是一只大肥猪。他高兴地把猪圈门撬开。当他刚钻进猪圈时,摸到那只伤马的尾巴。马最怕有人揪尾巴,一觉得尾巴被抓住了,伸腿一踢,正好踢中毛贼的下身。小毛贼痛得哇哇叫。农夫一家人听到了,马上冲到猪圈,毛贼一看到有人来,便哀求:放我走吧,我以后不敢来偷东西了!”
第二天,这事传开了,村里的人说:“莫看这歹马也有一步踢”。农夫也舍不得把马杀掉、精心喂养,结果这只伤马成了一匹壮马。
这则故事说明,每个人的能力有大小,只要有一点优势,就不要小看或郫视他。
7.汉语谚语歇后语俗语分类大词典》属于我的理解是,俗语是歇后语、谚语、顺口溜等的总称。
歇后语是由前后两部分构成的固定性口语。前一部分是比喻或隐语,像谜语里的“谜面”;后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的说明解释,像谜语里的“谜底”,是表达意义的重要部分。
两部分之间有间歇,间歇之后的一部分常常不说出来,好让人猜想它的含义,所以叫作歇后语。人们也常常把它称为“俏皮话”。
歇后语分为喻意的和谐音的两类。喻意的歇后语,它的前部分是一个比喻,后部分是对前部分的解释,如“大海里捞针——无处寻、快刀切豆腐——两面光”。
谐音的歇后语,它的后一部分借助音同或音近现象表达意思,这是一种“言在此而意在彼”、妙语双关的现象,如“旗杆顶上绑鸡毛——好大的掸(胆)子、窗户上吹喇叭——鸣(名)声在外”。说话或写作中恰当地运用歇后语,可以使语言表达得形象活泼,饶有风趣,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
但是,要选择内容健康的,抛弃内容庸俗落后的。对于内容健康的歇后语,也要根据作品所要表达的意思和语言环境恰当地使用,不能滥用。
不宜在庄严的场合里使用。如果用得牵强,用得生硬,那就要弄巧成拙了。
谚语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通俗而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一般都能揭示客观事理,富于教育意义,如“天下乌鸦一般黑、众人拾柴火焰高、吃不穷、穿不穷,不会算计一世穷”等。
谚语是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语言样式,句式匀称,音调和谐,具体通俗,形象生动。所以,适当地运用谚语,能够增强表达效果。
但是,有不少谚语含有剥削阶级或封建迷信的意识和偏见,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显然,这是应该剔除的糟粕。谚语与成语的主要区别在于:谚语一般是句子,成语大多是词组;谚语一般显得通俗,成语大多显得典雅。
农谚往往带有地域性,成语具有全民性。格言是具有教育意义的警句。
一股出于名人之手,而在群众中广泛流传。例如“穷不失义,富而不骄(《孟子》)、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格言意在阐发事理,多为警策之辞,所以在议论中引用格言,能够给人以启示,更富于说服力。格言在形式上与谚语解相似,都是完整的句子,在内容上一般都具有教育意义。
但二者又有区别:从来源看,谚语多出自群众集体创造,格言则往往出自名人之手;从语体看,谚语多为口语,而格言多为书面语。
以上就是高考网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关于中华古谚语大辞典问题,想要了解的更多关于《中华古谚语大辞典》相关文章,请继续关注高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