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公文写作的基本特点(2)

写作指导
2012/2/22
各地、各部门对报告进行了认真讨论,从总体上对报告给予了肯定和评价。同时,也提出了许多意见.大到报告的结构、实际内容,小到文句字词、标点符号,态度严肃、认真,意见中闪耀着真知灼见。根据各地的意见,起草小组对报告征求意见稿做了450多处修改。其中,对十三大以来5年的工作、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概括、经济增长速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党的建设等部分做了较大的调整、充实和加强。
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概括,在征求意见时.大家提出,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十四年来,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巨大变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理论上应进一步升华。经反复研究,后将这部分调整为9个方面,同时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全党和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同志为这个理论的创立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报告一稿比一稿成熟、完善。9月,中央政治局和政治局全体会议分别审议通过了修改后的报告稿,决定提请党的十三届九中全会审议。
10月5日.党的十三届九中全会在北京开幕。根据各组讨论的意见,26000字的报告,又做了170多处修改。提到十四大时,已是第10稿。(引自1992年10月24日《甘肃日报》)
可见,任何一份公文都是一个群体劳动的过程,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这是公文在产生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于任何个人创作的独有的特点。公文发出之后.所产生的实际效用和它接受社会实践检验的方式就更具有其他文章所不具备的特点。一份公文,或表现为供上级领导机关和下级隶属机关了(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网址未加载,请保留此标记。)解信息或参阅;或表现为向下传达,要求贯彻执行;或表现为公之于众,公告周知,规范人们的行为等。公文所产生的这些诸多效用所包含的内容,并不全是收文者像阅读文学作品那样自觉地去看,而是公文的强制性、约束力和阅文者自身利益驱动在起作用。这时,阅文者首先关注的是这份公文说了些什么,对本单位、本行业有何用处,实质上关心的是公文的社会经济效用,却很少去评价公文本身的艺术价值;更多的是在研究公文所包含的具体内容,琢磨其中有无新的政策规定,哪些方针、政第是解决本单位、本部门存在问题的依据,很少有人去欣赏和品昧公文的文采;他们中很少有人去打听和提及公文是谁起草撰写的,倒是有品评上级领导的这一决策如何,此举措效果怎样,是否抓到点子上,等等。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公文在写作目的、自身功能、社会效益以及确定主题、结构篇章、表达形式、运用语言等方而与其他文章写作的迥然不同,从根本上决定了公文写作必须有自己鲜明的政治性色彩、政策性功能、群体性特点、准确性要求和实践性标准。这就会使我们有这样一个体会:秘书人员要写好公文就必须跳出个人创作的圈子,而且要注意克服“学生腔”、“文艺调”.特别是从学校刚走上秘书工作岗位的新手,更应该注意这方面的问题。努力根据公文的特点和需要.掌握一套有别于一般写作的应用写作力法并进步形成自己的风格。
二、公文写作不是作者自己主动而发,而是因实际需要被动而发。公文一经发出不仅对宣传政治主张、统一思想、增进共识有现实指导意义.而且要能够起到指导工作、商洽事务、解决问题的作用。这就决定了公文具有它制发的针对性、文字表达的明确性和它本身的权威性特点
您可以访问第一范文网(www.网址未加载)查看更多与本文《机关公文写作的基本特点》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