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选修五测试题及答案

综合文档
2022/4/29
随着高二学年度的完结,地理选修五的测试题也已出炉。以下是本站小编今天所分享的高二地理选修五测试题及答案,希望你所解出的答案与参考答案能一致。
高二地理选修五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
2004年5月7日中国教育报报道:今年4月25日,古都北京风沙再起,这已是今春第8次沙尘暴天气了。据气象专家说,像今年沙尘暴来的这样早,次数频繁,危害大,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风沙威逼北京城已成为不争的的事实。据此回答1—3题。
1.沙尘暴的首要污染物是( )
A.二氧化碳 B.二氧化硫 C.碳氢化合物 D.悬浮颗粒
2.从生态破坏角度看,与沙尘暴形成原因紧密相关的是( )
A.西北地区水土流失面积日趋扩大 B.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
C.西北地区土地盐渍化问题日趋严重 D.西北地区野生动植物濒临灭绝
3.沙尘暴作为一种天气现象,它的形成是由于( )
A.冷锋过境 B.暖锋过境 C.气旋过境 D.反气旋过境
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决定,从2003年起,全国高考时间由每年7月的7、8、9日,提前到每年6月的7、8、9、10日。这一调整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大部分地区7月份的气温总体偏高,自然灾害频发,对考生复习应考及考试阅卷的组织工作带来很大影响,社会各界要求将高考时间提前的呼声日趋强烈。据此回答4-7题。
4.我国大部分地区7月份( )自然灾害频发,对考生复习、应考会产生影响。
A.沙尘暴 B.台风 C.水灾 D.泥石流
5.上述自然灾害近年来频发地区主要是指我国( )
A.西北地区 B.西南地区 C.黄河中下游地区 D.长江中下游地区
6.我国大部分地区7月份的气温总体偏高,其最主要原因是( )
A.受锋面雨带的控制 B.受太阳辐射的影响
C.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D.受印度低压控制
7.我国正在建设的两条“绿色长城”是①长城沿线的森林带 ②“三北”防护林 ③黄河下游两岸的护堤林 ④沿海13000千米滨海防护林(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8.图示地震与两大板块的挤压有关,这两大板块是指 ( )
A、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B、亚欧板块、非洲板块
C、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
D、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
9.此次地震引发罕见的强烈海啸,表明地质灾害具有( )
A.群发性 B.随机性 C.突发性 D.链发性
10.下列避震方法,正确的是( )
①在家里,可躲在床、桌子下 ②在影剧院,应迅速离开剧院,到室外开阔空地③在教室里,可躲在书桌下或墙角处 ④在室外要远离高层建筑、烟囱、桥梁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004年8月16日,第14号台风“云娜”在浙江登陆,造成164人死亡,24人失踪,受灾人口达1299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81.28亿元,据此回答11~12题。
11.台风登陆后,造成惨重的生命、财产损失,灾害产生的主要成因是( )
①强风 ②风暴潮 ③特大暴雨 ④海啸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2.关于台风造成的经济损失正确的叙述是( )
A.只有直接损失,没有间接损失 B.间接经济损失通常大于直接经济损失
C.商贸金融的损失属于直接经济损失 D.台风灾害的经济损失远少于地震灾害
13.下列有关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世界上有三大地震带,即:地中海地震带、喜马拉雅山地震带和太平洋地震带
B.5~8级地震相差60倍 C.地震发生,震动最强烈处是震源
D.地震是一种最严重的地质灾害,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14.下列地区中旱涝灾害最为频繁的是( )
A.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 B.江南丘陵和长江中下游平原
C.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 D.东北平原和四川盆地
15.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南北跨纬度广,气候差异大 B.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C.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D.夏季风强弱和进退的迟早不同
16.修建大型水库,可能引发的自然灾害是( )
A.水灾 B.旱灾 C.地震 D.寒潮
17.影响我国的温带风暴潮主要发生在( )
A.春季和夏季 B、夏季和秋季 C.春季和秋季 D.秋季和冬季
18.旱灾是我国发生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渐发性气象灾害。我国的四大干湿地区中,出现旱灾最少的是( )
A.干旱地区 B.半干旱地区 C.湿润地区 D.半湿润地区
19.在下列自然灾害中,在平原地区多发的是( )
A、干旱B、滑坡C、洪涝D、泥石流
20.衡量灾情大小的标准是( )
A.致灾因子强度 B.人类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数量
C. 孕灾环境大小 D.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的损失
下图表示几种自然灾害的持续时间。读图完成21-22题。
21.①②③④四种灾害分别是( )
A.火山、地震、干旱、洪涝
B.地震、火山、洪涝、干旱
C.干旱、洪涝、地震、火山
D.火山、地震、洪涝、干旱
22.蝗虫是危害严重的生物灾害。图中所示的自然灾害中,与其发生密切相关的是( )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③ D.③④
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变暖已成为人类关注的焦点,最近澳大利亚科学家研究后指出,与全球变暖相伴随的还有“全球变暗”效应。结合右图回答23~24题。
23.全球变暖与图中哪一环节的加强有关( )
A.① B.② C.③ D.④
24.与“全球变暗”相对应的环节是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25.下列地理事件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
A.太平洋海底火山爆发 B.2006年3月重庆开县天然气泄漏 C.1976年唐山大地震
D.2005年吉林化工厂爆炸导致松花江污染
26.某一自然灾害的灾情指标有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绝收面积、减产面积、经济损失等。该自然灾害可能是( )
①干旱 ②洪涝 ③地震 ④风暴潮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7.下列关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灾情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工业社会的灾情比农业社会小
B.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灾情大
C.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灾情越严重
D.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灾情不断变化
当地时间8日8点50分(北京时间8日11点50分),南亚次大陆发生里氏7.6级强烈地震,包括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家都有强烈震感,据报道仅在巴基斯坦共造成53182人死亡,75146人受伤,灾后重建资金至少需要50亿美元。据此完成28-29题
28.解释该次地震需要考虑( )
A.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 B.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
C.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D.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
29.防震减灾,需加强科学研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发达国家发生地震的频率已经很低
B.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地震给人类造成的危害程度已经很低
C.发展中国家地震多发,其造成的损失也远远高于发达国家
D.地震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能够提高对地震的快速反应能力,对灾情有“缩小”作用 下图表示几种自然灾害的持续时间。读图完成36-37题。
咸潮是指沿海地区海水通过河流或其他渠道倒流进内陆区域后,水中的盐分达到或超过250亳克/升的自然灾害。
30.2006年1月20日,某报以“珠三角咸潮敲响警钟 水资源大省竟然也叫‘渴’”为题,报道了珠江受严重咸潮威胁。以下描述中,可成为珠江咸潮成因的是( )
①南粤大地的干旱②珠江流域内水库下泄流量增加 ③全球工业生产排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以及森林植被的逐渐恢复④天文潮水的顶托作用⑤珠江流域内用水量大 ⑥离岸风的吹拂
A.①③④ B.①④⑤ C.②③⑥ D. ②③⑤
下图表示了黄土高原地区降水、植被与侵蚀之间的关系,据图回答31-32题。
31.年降水量多少( )mm之间,降雨侵蚀力急剧增大,而森林的水土保持作用仍较小
A.300mm—450mm B.300mm—530mm C.450mm—530mm D.≥450mm
32.关于该地区降水、植被与侵蚀之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降雨侵蚀力是伴随森林的覆盖率提高而变强
B.年降水量超过 450mm后,森林对水土保持作用明显增加
C.当年降水量超过 300mm后树木才迅速生长
D.森林的覆盖率决定降雨侵蚀力的大小
黄河之害在于“多沙少水”。2002年7月以来,黄河小浪底水库进行多次调沙调水实验,并获成功。黄河第六次调水调沙于2007年6月15日9时开始,7月3日8时正式结束。据此回答33-34题。
33.黄河第六次调水调沙时间选择在此时段,是因为此时( )
A.黄河流域正值汛期,水量较大 B.黄河中游径流含沙大,有利于冲沙减淤
C.下游泥沙淤积量大,能最大量的冲沙减淤
D.黄河流域进入雨季前,降低库容可为防汛做准备
34.下列解决黄河下游地区“水少沙多”的建议、措施中,合理的是( )
①中上游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加强水土保持 ②改变上游水库的运作方式,变发电为主为向下游调水为主 ③植树造林,遏制北方地区的沙尘暴天气 ④在中游地区实施天然降水和径流的收集与储集工程 ⑤加强流域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与调度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35.读北京—天津地形及地下水位剖面图,图中北京和天津城区的地下水位状况,容易导致的危害是( )
A.洪涝加剧 B.盐碱化加重
C.滑坡增多D.地面沉降,地面建筑坍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