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汇编材料(6)

事迹材料
2011/4/6
杨善洲的家乡就在大亮山脚下的姚关镇陡坡村,儿时,母亲常带他到山上挖野菜、草药等到集市上卖,以供他读书和维持生计。是大亮山养活了周边的群众,给了许多像杨善洲这样的穷孩子上学的机会。
大亮山位于施甸县城东南,距县城44公里,与外界的接触全靠人挑马驮。上世纪70年代前,由于乱砍滥伐,原本翠绿的大亮山山光水枯,荒凉空旷,生态遭到极大的破坏,周边十几个村寨陷入了“一人种一亩,三亩吃不饱”的困难境地。为了增加粮食产量,农民以开荒扩大耕种面积,恶性循环导致了生态环境急剧恶劣,素有“半年雨水半年霜”之称。
1988年,山林已承包到户,怎么办林场?深思熟虑后,杨善洲创造性地提出“国社合作”建场的方案。得到了县委、县政府和周边群众的一致赞同,为创办大亮山林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年3月3日,他背起铺盖,当晚就赶到离大亮山最近的黄泥沟。
翌日,大亮山国社联营林场正式挂牌成立了。杨善洲就这样带着县里抽调的几个同志开始了艰苦创业。第一天,他们人挑马驮把粮食、/fanwen/行礼搬到离公路14公里远的打水杆坪子,临时搭建了一个简易的棚子。深夜,狂风四起,他们正在抢修被风掀翻的棚子时,倾盆大雨又不期而至,几个人只好钻到马鞍下躲过一个风雨交加之夜。
这一夜,杨善洲更坚定了植树造林、造福后代的决心。“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他这样说也这样做了,处处身先士卒。整地、育苗、植树……为了省钱,他经常在水果上市后,到大街上拣果核。
1990年,他找来仪器,找了几个小工,自己测量自己干,硬是修通了一条14公里的山路,每公里路花费不到1万元。为了保证山林茁壮成长,扑火他也不甘落后。有一次,大家好不容易把他从火场劝回,到凌晨3时,大家回到住地后,他却依然坐在值班室……
直到1992年,大亮山林场才建成第一间砖瓦房。可他执意不住,“我一个老头子住那么好的房子干么?”硬是把新房让给新来的技术员。
9年的油毛毡房生活,关节炎和风湿痛成了他“最亲密的朋友”。
奉献:古稀的精彩
1999年11月,手提砍刀给树修枝时,杨善洲不幸被青苔滑倒,左腿粉碎性骨折。还好,恢复得不错,半年后他又执意上到了海拔2000多米的大亮山,但是,他再也离不开拐杖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和林场职工20年的辛勤耕耘换来了累累硕果。如今的大亮山林场,青山秀水,道路畅通,简直就是天然氧吧,置身其中犹如步入人间仙境。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