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汇编材料(5)

事迹材料
2011/4/6
杨善洲终于可以自己走路了,他告诉小女儿,还要再上大亮山。女儿说:“那你就去吧,下山来我家,我给你做好吃的。”父亲说:“你来大亮山吧,那里好看呀!”
今年“五一”节,女儿、女婿一起上了大亮山。杨惠琴说,大亮山真的很美很美。
……
15年过去了,大亮山绿了,杨善洲了却一桩心愿,但是又未全了。他说,林场经济效益问题还没解决好。大亮山高寒,树长得慢,大都是防护林不能砍伐。经济效益谈不上,林场职工的工资都不能保证,人员就不稳定。下一步要解决这些问题。
这又是一个境界。杨善洲分明感觉到时光紧迫,他坦然地说,绿化大亮山,并不是靠一个人,靠的是人民支持、上下支持,还有全家人支持。希望再过5年……
我们相约再以5年为期,看看那时的大亮山,看看滇西南的秀丽群山。在他脚下,滇西南群山起伏延绵,像是在舒展一个共产党员无限宽广的胸怀……
杨善洲:老地委书记把亿元资产献家乡
杨善洲与他居住了9年(1988年~1997年)之久的油毛毡房
“我要回老家施甸种树,为家乡百姓造一片绿。”21年过去了,杨善洲建成了7.2万亩的林场,价值过亿元。2008年,他将林场无偿交给了施甸县。
1988年3月,61岁的杨善洲从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这个职位上退休。时任省委书记普朝柱以及其他领导先后找他谈话,让他搬到昆明居住,可他执意回到了施甸。
时任保山地区林业局局长史记武明白老书记的心事,但他更清楚,施甸县很贫困,老书记欲前往的地方——大亮山,土地更是贫瘠,连野樱桃都难成活。于是他多次劝杨善洲在保山城区附近种树。可杨善洲总是摇摇头说,“不,我就要去大亮山。”
地委书记退休回乡造林的消息惊动了滇西南,《人民日报》记者闻讯前来采访,杨善洲与记者相约15年后再见。看着眼前的穷山恶水,/记者心里不免发毛。15年后,当记者如约前来时,满头银丝的杨善洲手里已添了一根拐杖。他笑着对记者说,你当年住的那个山头,林子已密得进不去人了。
初衷:绿满大亮山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