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佳幼儿教师"事迹材料(3)

事迹材料
2012/2/9
我的美术活动课,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活动中,我把活动的主权交给幼儿。我会想方设法让每一个幼儿的大脑活起来,让手脚动起来,让眼睛亮起来,让他们充分体现自由。有想法尽情表达吧;有困难邀请同伴协助吧;有激情自由选择工具创作吧;有建议来找教师商量吧;有成果让你我一同分享吧!此时,我是孩子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服务者,还是孩子学习的伙伴、助手、引路人。活动过程中我还是其中的一员,弯下腰甚至蹲下来为孩子们提供建议、想办法,与孩子处在同样的位置上,共同学习,共同合作、交流,用孩子的眼光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活动变成了我和孩子共同学习成长的摇篮。活动中我坐在孩子当中,倾听孩子心声,与他们平等交流中和他们一同激动,一同震撼,一同投入到激情创造之中,仿佛自己也经历了一次次心灵的洗礼和提炼,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童年情感的撞击。在这种轻松和谐、积极主动、师幼互动的氛围中,孩子的主动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孩子有了充分选择、探索、表达的自由,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需要而“活动”,从而使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孩子成了真正的活动主人,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地体现。在全市多届现场会中,我先后五次公开展示《会变的圆》、《我们身边的线》等活动。多篇活动设计在徐州市获奖和发表。我还获得新沂市优质课一等奖,徐州市小学美术教师基本功二等奖。我的美术教学活动得到领导、同事和本市幼教同行的一致公认。同时我班的幼儿美术作品,先后有四百多人次在国家、省、市级获奖,有十余幅作品在省级刊物上发表,孩子们的作品多次对外公开展出,我自己也十余次被评为各级优秀辅导教师。
“以科研促生存,以科研求发展”,既是一个学校的发展之本,也是一个普通教师的发展之本。怎样才能更好得提升教学水准,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解决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光上好几节课就行了吗?不!我要完成从一个孩子王到研究型教师的蜕变。虽然我知道,蜕变的过程有疼痛(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网址未加载,请保留此标记。)也有喜悦。但我不会退缩,我会在有荆棘的道路上勇往直前。当我看到美国《每日新闻》这样评价他们的天文学家卡尔.萨根:“他有三只眼睛。一只眼睛探索星空,一只眼睛探索历史,第三只眼睛,也就是他的思维,探索现实社会。”并称他为“美国最知名的科普作家和教育家 ”时,我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我的第三只眼睛呢?是不是退化为一只眼睛了,而且是近视眼,只能看到一个点或一个面?我努力促使自己练就出第三只眼来,去探索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完成从蛹到蝶的蜕变。
我明白,教育理论水平,是第一需要攻克的堡垒,我曾尝试把教育理论的有关书籍从头到尾地阅读,但觉得这样的阅读收效甚微:一方面对这样的学习感到比较枯燥,另一方面对学习内容的印象也不深。我觉得知识的价值在于运用,结合自己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来学习教育理论不失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我尝试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寻找教育理论上的依据,这样的理论学习给了我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自己苦苦摸索总结的一些所谓经验,都可以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中找到支撑,自己在教学中感到教学中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这些理论给我指明方向。理论变得不再枯燥,而是切切实实成了自己教学实践的指南。读的过程中,我不断把自己的感想写成文字,这样我在几年中,尽管不很系统但却很有实效地读了许多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理论专著,同时自己也发表和获奖了二十余篇教学论文和经验总结,涉及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教育理论成了我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理论大大缩短了我成长的历程,减少了教学过程中的弯路。
多年的教学与研究实践,使我从一个幼教盲成长为一名幼儿园骨干教师,在教育刊物上发表和在教育部门的教育论文获奖二十余篇,主持了多项省、市级的教科研课题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深深得感到,支撑这些成绩取得的是各种各样的“爱”。
有这许多的爱承载着,我没有理由不站在船头锁定更远的目标,在教育的海洋中奋力前进。
您可以访问第一范文网(www.网址未加载)查看更多与本文《申报“十佳幼儿教师”事迹材料》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