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工作计划思路

教学工作计划
2014/2/21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教育工作计划思路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大力发展各类教育,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发展。
1.大力发展学前教育。认真贯彻落实《瑞安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瑞安市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施意见》,确立学前教育的基础地位和公益性质,利用住宅配套设施举办公办幼儿园,农村有计划利用中小学富余校舍举办幼儿园。努力完成学前教育三项指标任务,新建2所乡镇公办幼儿园,创省二级幼儿园2所,省三级幼儿园5所。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公办、民办幼儿园合作办园和对口帮扶机制,开展民办幼儿园年度考核工作,做好无证幼儿园整治;规范公办幼儿园招生工作,坚持以儿童发展为本,注重幼儿个性发展和快乐成长,防止学前教育“小学化”、“保姆式”倾向,提高保育质量和办园水平。2.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围绕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目标,指导温州市现代化学校、温州市素质教育示范学校、温州市示范学校、农村寄宿制学校和合格学校创建工作,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坚持“名校引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均衡发展”的基本思路,加快缩小城乡、校际教育发展差距,积极探索名校集团化办学模式,先确定城区和城乡结合部2-3所义务教育学校进行试点,今后逐步在全市范围内推开;贯彻落实好《瑞安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管理办法》,召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工作经验交流会;努力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东山特殊教育学校升格为瑞安市特殊教育学校。
3.协调发展高中教育。开工建设市职教基地,启动市职业中专职教实训大楼建设,协助市开元综合高中从部门办学到民办的改制工作,为构建“中、东、南三足鼎立,西部辐射”的瑞安职业教育校网布局奠定基础;启动职业中专集团化办学试点,申报创建全国中职改革示范校,市十中、龙翔高级中学争创温州市现代化学校,争取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再提升;围绕我市支柱、特色、优势产业和新兴战略性产业,以企业需求和市场就业为导向,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争创省、市示范专业和实训基地;启动与国内知名院校的中职师资培训合作计划,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深入推进高中新课程的实施,提高新课程的实施水平;加强对新高考的研究,充分发挥高考的素质教育导向作用,进一步推进个性化教育,创新学生自主选课、走班上课制,以适应在全科会考基础上分类测试、分批选拔的高考新模式。
(二)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
4.规划校网布局调整。根据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和城乡校网布点规划,加大校网调整力度。按照“高中向城区和重点集镇集中、初中向中心镇集中、中心小学向乡镇所在地集中、新增教育资源向城镇集中”的要求,努力争取加大财政投入;做好玉海中学高中部和汀田高中停招前期工作;做大做强做美片区中心镇学校,加快瑞祥实验学校、塘下中心区实验小学建设,争取市第二外国语学校、市第三实验小学立项;加快山区中心镇寄宿制初中建设,撤并义务教育阶段学校8所;推进职教中心(轻工学校)、瑞安电大等市重点项目建设,做好市五中迁建前期研究工作;建立专门基建管理队伍,加快学校工程项目建设进度。
5.发挥经费使用效益。积极争取全市财政经费比例高于现有水平,确保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达到或超过省定标准;拓宽捐资助教渠道,建立企事业、社会团体、个人捐资办学Ji励机制;规范预算、决算,加强收费管理,特别是预算外资金管理,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成立教育资助中心,落实资助政策,规范资助管理;加强对大宗物品的采购和管理,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发挥使用效益;规范食堂财务管理,突出对饭菜质量、价格和经营行为的监管力度;进一步规范核算中心管理,提高核算中心、“分中心”人员和学校财务管理员业务水平。
6.改造农村薄弱学校。大力扶持农村薄弱学校,在业务指导、设施配备等方面向农村学校倾斜;规范学校功能室管理,开展示范实验室、标准图书馆创建活动,启动实施农村学校教育装备达标工程;落实温州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百所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全面开展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达标创建活动;进一步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效整合;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在教与学领域中应用研究,切实提高农村学校实验室、图书室及体、艺、劳与技教育教学设施使用率;全面启动农村升格学校推进行动计划,有计划地安排城区学校高级教师、优秀校长到农村支教,实行柔性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