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告子上》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古诗
2024-6-19 08:45:14 文/裴雨婷 图/许静怡
全文
孟子·告子上
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桊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桊。” 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桮桊之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桮桊也?如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桮桊,何故谓之性也?”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可使行于高。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注释
- 告子:孟子同时代的思想家,与孟子有不同的观点。
- 性:天性,本性。
- 犹:好像。
- 杞柳:一种树木。
- 桮桊:指木制的器具。
- 戕贼:损害,破坏。
- 湍水:急流的水。
- 决:疏导,分流。
- 搏而跃之:用力拍打,使之跳跃。
- 颡:额头。
- 善:良好的品德和行为。
- 不善:不良的品德和行为。
告子说:“人的本性,就像杞柳一样;义理,就像桮桊一样。如果用人的本性来做仁义的事,就好比用杞柳来做桮桊。” 孟子说:“你能顺应杞柳的本性而做成桮桊吗?还是要破坏杞柳的本性之后才能做成桮桊呢?如果是要破坏杞柳的本性之后才能做成桮桊,为什么还称它为本性呢?”
告子说:“人的本性,就像急流的水一样,疏导它向东就向东流,疏导它向西就向西流。人的本性没有善恶之分,就像水没有东西之分一样。” 孟子说:“水确实没有东西之分,但有没有上下之分呢?人性的善,就像水总是向下流一样。人没有不善的,水没有不向下流的。现在如果用力拍打水,使它跳起来,可以使它超过额头,可以使它向高处流动。人也可以被逼迫去做不善的事,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的本性就是不善的。”
赏析
《孟子·告子上》通过孟子与告子的对话,探讨了关于人性的本质问题。告子认为人的本性如同材料,需要被塑造,而孟子则坚持认为人的本性本善,只是需要正确引导。
1. 告子的观点: 告子认为人的本性如同杞柳,需要通过外力塑造才能成为仁义。他还把人性比作水流,认为人性没有善恶之分,像水流没有东西之分一样。告子的观点认为,人性本身是中性的,需要外界的影响和教育来形成道德品质。
2. 孟子的反驳: 孟子通过反驳告子的比喻,强调人性本善。他认为,杞柳被做成桮桊,是通过破坏其本性来实现的,而仁义是人性本来的表现,不需要破坏本性。对于水的比喻,孟子指出,水虽无东西之分,但有上下之别,人性如水,天性向善,如同水性向下。孟子进一步解释,即使水在外力作用下向上流动,本质上仍然是向下的,这就如同人性本善,即使在外力作用下表现出不善,本质上仍然是善的。
3. 哲学意义: 孟子的思想强调了人性本善,认为人内在具有善良的本性,教育和引导应该顺应这种本性,而不是通过外力强行改变。这种观点对后世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强调道德教育和自我修养的重要性。
4. 对现代的启示: 现代社会,孟子的思想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在教育和管理中,应注重引导和激发人的内在善良,而非通过强制手段进行改变。相信每个人都有向善的潜力,并通过正确的教育和环境,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道德品质。
结论: 《孟子·告子上》通过孟子与告子的对话,深刻探讨了人性本质和道德教育的问题。孟子坚持人性本善的观点,强调顺应本性进行教育和引导的重要性。这一思想不仅对古代儒家学说有深远影响,对现代社会的教育和管理也有重要的启示。通过这篇文章的解读,希望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孟子的思想和儒家文化的精髓。
4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