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湿地保护建设的形势与对策

调查报告
2012/1/5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主要包括湖泊、河流、沼泽、河口三角洲、滞蓄洪区、水库、池塘、水稻田和浅海滩涂等,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我委与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组成联合调研组,于去年7月至9月,开展了关于广州湿地状况与保护的调研。现从广州湿地保护与建设的状况、湿地问题产生的原因及采取的对策等三个方面加以介绍。
一、广州湿地状况
近年来,我市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许多成果,但一些地方对湿地保护未引起足够重视,随意侵占、破坏湿地的现象时有发生,污染物排放总量攀升,环境质量下滑,形势相当严峻。与xx提出的“着眼于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的要求相比,尚有很大差距,影响了我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安全。
(一)河流遭到破坏
由于在城市建设中填埋占用河涌河滩地、把河涌用作排污通道、污水处理能力滞后、治理河岸护堤时采取垂直型护壁堤围的形式等原因,致使部分河流水面缩窄,河涌数量减少,河流和河涌被污染、生态功能遭到严重破坏。
(二)老城区湖泊水面面积不断减少
我市老城区三个人工湖(荔湾湖、流花湖和东山湖)的水面总面积已从原来的105.7公顷,减少至XX年的70.6公顷,减少了33%。水面面积的减少,对老城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影响是很大的。
(三)沼泽逐渐消失
对河流、河涌的硬底化和水泥护壁式改造,使沿岸的沼泽失去了生存条件,面积大幅减少。城市的(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网址未加载,请保留此标记。)建设也使市区内原有的沼泽基本消失。
(四)浅海滩涂湿地功能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