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湿地保护建设的形势与对策(2)

调查报告
2012/1/5
由于不按科学和生态需求条件,大量围垦滩涂,使这些浅海滩涂的湿地功能逐步退化,也使红树林面积急剧减少。20年前,从狮子洋到伶仃洋均有成片茂密的天然红树林,但目前仅在南沙坦头村残留了3.03公顷。
(五)人工湿地未能得到应有重视
由于人们对待人工湿地的态度主要是从经济的角度来考虑,使得这些湿地的功能被随意改变。例如,从1952年到XX年的50年间,我市水稻田面积从18.83万公顷减少到9.55万公顷,减少了近50%。山塘、水库被填埋的情况也十分普遍。
二、湿地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对湿地保护认识不足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虽然我市在湿地保护方面做了一定工作,但这些工作主要还是针对污染治理和改善人居环境方面而做的,湿地还没有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被认识,被全社会所关注和重视,人们对湿地生态价值普遍认识不足,保护意识淡薄。
(二)湿地保护机构不健全,法规不完善
国家规定湿地保护工作由林业部门牵头,但由于涉及林业、水利、农业、国土、环保、海洋、城建、规划、航运、旅游等多个部门和行业,林业部门如何有效开展工作的问题亟待解决。缺乏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法律、法规,使湿地保护工作无法可依。
(三)城市发展与湿地保护矛盾突出
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土地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作为后备土地资源的湿地首当其冲,存在被大量或被提前和不合理占用的问题。开发与保护的平衡如何把握,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如何兼顾等都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和通过规划进行协调。
您可以访问第一范文网(www.网址未加载)查看更多与本文《广州湿地保护建设的形势与对策》相关的文章。
三、几点建议
(一)努力提高全社会湿地保护意识
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的精神,把加强湿地保护,恢复湿地生态功能,作为改善生态状况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件大事,予以高度重视,并切实抓紧抓好。为此,要把加强湿地保护同建设适宜生活居住、适宜创业发展的生态城市的目标结合起来,加大湿地知识普及和湿地保护意义宣传的力度,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湿地保护与建设事业。
(二)做好湿地科研和保护规划编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