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语言大学2023年汉语言文学专业介绍

招生专业
2023/4/8
提到“汉语言文学”,你会想到什么呢?
是李白、苏轼、吴承恩
还是曹禺、老舍、鲁迅?
是《诗经》、《尚书》、《周易》
还是《家》、《呐喊》、《龙须沟》?
放眼古今
先贤们用笔写就了中华文化宝库中灿烂的瑰宝
奠定了“汉语言文学”的坚实根基
“洋洋宏辞,谦谦君子。”
这既是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的院训
同时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子的初心
努力进学,扎实做人
接下来就由小招带大家领略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风采
01.专业概况
本专业属于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师资队伍一流,教学科研水平国内领先。
02.专业课程
本专业主干必修课程包括: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比较文学原理、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思想史纲、中国文化概论、创意写作、现代汉语等。此外开设有丰富的选修课体系,帮助学生全面个性化成长。
03.培养目标
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中国语言文化方面掌握全面、系统、扎实的汉语言文学与文化知识,具有人文教养与理论修养,具备较强的汉语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胜任与专业相关的科研、教学工作或涉外工作的普通专门人才。
04.培养特色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完备,师资强大,具有本硕博阶段完整的培养路径,为学生继续深造提供了条件。依托北语国际化氛围和优势,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师资协同合作,在文学和语言两方面具有较强实力,为学生多方向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注重研究与创作兼胜,使学生具有扎实全面的汉语言文学素养,胜任与文学文化相关及涉外文化事务的工作。
此外,该专业依托北京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形成了三个文化活动品牌,其中“跨文化系列讲座”旨在强化跨文化特色;“现当代文学讲座”重在讨论现当代中国文学文化现象;“斯文讲坛”旨在传承国学精粹,普及人文通识。以上三个学术品牌活动,互为补充,为学生成长和开阔眼界提供了良好机会。
05.师资力量
文学院现有专任教师37人,其中教授22人,副教授8 人,讲师6人,**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师德标兵1人,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2人曾担任全国政协委员,1 人为北京市人大代表。
梁晓声,当代著名作家,文学院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1949年生于哈尔滨,1974年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学习, 2002年调入北京语言大学。主要作品:长篇小说《雪城》、《浮城》、《泯灭》、《今夜有暴风雪》、《年轮》、《知青》等, 是当代知青小说和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2019年作品 《人世间》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石定果,文学院教授,我国语言学科的第一位女博士。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代表论文《汉语中古音系与日语吴音、汉语音系比较》、《计算机与中国古籍整理》等,专著《说文会意字研究》,参与编写《汉语大字典》、《古代汉语词典》等。
华学诚,文学院教授,原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博士生导师。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文献语言与文化传承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北京语言大学文献语言学研究所所长、 《文献语言学》主编。受聘为北京市语委专家委员会委员、 北京语言文化建设促进会理事、人社部国家职业汉语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语言学》、《励耘语言学刊》、《语言研究》编委等。曾获北京大学第十二届王力语言学奖一等奖、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等多项科研奖项。
董志翘,文学院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博士生导师。曾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历史语言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苏省语言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
06.专业风采
在肩负认真钻研和探索专业课程的任务之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老师和同学们还参加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不断完善和提升自我。
2022年9月8日、10日,由文学院与教师工作部联合制作的原创话剧《梧桐》在学校梧桐会堂隆重上演,反响强烈。
2022年3月2日,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教授、“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人世间》原著作者、作家梁晓声亲临北语梧桐书坊为读者签名。
2022年9月19日,文学院牵头的心声合唱团在由海淀区委宣传部和香山公园共同主办的“喜迎二十大·初心映红亭”第二届红亭诗会上演出合唱《新的天地》。
07.学生发展
学院鼓励有条件的本科毕业生尽可能多地继续学业。近三年,汉语言文学专业每年保研率平均保持在20%以上,近40%的学生前往包括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在内的国内高校深造。近20%的学生前往包括哈佛大学、爱丁堡大学、墨尔本大学在内的国外著名学府深造。
近三年,汉语言文学专业平均有近四成的学生直接就业。主要就业流向包括报刊杂志及网络媒体的编辑、涉及文字编辑或涉外交流的公务员、中小学教学单位、相关公立私立公司的文员等,多人在中公教育、好未来等企业工作。近三年整体就业率保持在95%左右。
接下来问一问该专业的同学们,他们心中的汉语言文学:
2019级汉1班
刘泽胤
汉语言文学的专业自由度较高,本专业学生拥有充足的个人时间和宝贵的学术空间。但在学习本专业知识的漫漫长路上,是各种不同流派的文学经典著作给我留下了一生受用的精神食粮。这些著作就像是一个个谜团,借由文学经典我们自我开悟,自我成长。我们借由《离骚》感悟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高洁人格,我们借由《局外人》感悟世界的荒诞和存在主义。诚然,这些感悟也许难以迅速快捷地体现它们的价值,但也正是如此才使我从功利主义的视角跳脱出来,学会以人文关怀的眼光观照世界的复杂和多样。
2020级汉1班
孙雨川
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中,我收获到了很多,这得益于我们的学科建设。课程设置多样化、特色化,除了必修课的学习之外,开设有很多精彩有趣而不失专业性的选修课程,能拓宽同学们的学术视野,满足大家的兴趣和需求;授课老师们都有着深厚的专业素养,而且对待同学十分和善,大家可以多多与老师交流探讨,会有不小的收获;学院的教学资源也很丰富,图书馆、各大讲座、读书会、师生沙龙等等,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使用。
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是精彩纷呈的,但也是需要毅力与恒心的,有些学问可能没有想象中的有趣,深入学习后也没有料想中的轻松,但是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登山涉水或许也是学习的乐趣所在。此外,对于汉语言文学的求学者来说,阅读是最重要的一门修行,无论是古典文学还是外国名著,是文学作品还是专业著作。同时,老师在课堂上也会推荐很多阅读书目,可以根据兴趣和需要进行阅读。总之,只要你愿意俯首耕耘,就一定会有岁稔之日。
2020级汉2班
郭佳颖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极具包容性与人文底色的学科。
学习汉语言文学需要具备宽广的知识储备、良好的语言功底、独立思考的习惯与保持学习的热情以及静心钻研的定力。在语言与文学之外,对相关人文学科,如历史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艺术学等学科知识也需要有所了解。
于我而言,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不仅拓宽、加深了我对文学、社会、历史的认识,锻炼了我的文本感知、理解、批评能力,更重要的是帮助我获得了独立思考的自由与审视自我的勇气。
2021级汉1班
程紫嫣
汉语言文学的本科课程包括多个分支,在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我身边不少同学逐渐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找到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知识点多、课程多,但如果仅仅是被动地接受老师课堂的内容,没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找不知识点间的关联,就会成为一台考试机器。
汉语言文学的课堂是自由的,在这里我听到了许多不同的声音、接触到了许多新颖的阅读视角,比起理论,我想这些带给我的更多的是独立思考、冷静分析的能力。
2021级汉2班
张潇予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主要包括语言和文学研究两个方向,既是一门感性的学科,更有非功利性的意味。在刚进入这个专业学习时,我发现它与我心中的“文学梦”有很大偏差——“中文系不培养作家”。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我渐渐发现它的魅力是隐藏在各类文字逻辑下的人文情怀,这是一项自我建设和感知世界的工程,汉语言文学能教给我们的能力就是不再以旁观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在北语学习汉语言文学更能感受其开放包容的氛围,得良师诤友,成博古通今。希望今后在回答“读汉语言文学能带给你什么”这个问题时能尽书千言,亦可一笑琅然。
君子当如竹,气盖冰霜,风骨不改
愿你在岁月中慢慢沉淀自己
心存希冀,目有繁星
官网发布缓存图:
官网发布及后续更新地址,请点击“阅读原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