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文化与中国楚文化近源初探(2)

文化评论
2010-10-29 11:45:48 文/沈雅雯
三、楚罗国、卢国与韩新罗、辰韩的渊源关系
在此先回顾一下楚国历史。
约公元前11世纪中期,季连之苗裔鬻熊被周王室授予“子”的封号,封于楚,居丹阳,以此开篇拓土。公元前706年,楚国征讨随国获胜后,熊通自称楚武王,成为天下诸侯中第一个自己称王的国君。随后几年里,熊通先后征服了罗国、卢国等周围小国,以扩疆土。楚文王继立,迁都于郢(今湖北宜城境内),打通了前往中原的道路。楚成王时,楚国的大国声威真正建立起来。到了庄王,他励精图治,终成霸业,楚国出现了经济繁荣、文化灿烂的鼎盛局面。庄王之后楚国开始走向衰微。公元前506年,吴、蔡、唐三国合兵攻楚,并陷落郢都,秦王发兵,秦楚联军击败吴军。休养生息后,公元前400年,楚悼王谋求富国强兵之道,开始变法,并取得了成效,此时,楚国兵强马壮,横归中原,初露称雄之势。威王后期,楚国成了七雄中唯一能与秦国抗衡的大国,进入了最鼎盛的时期。到怀王时楚国又开始走下坡路,公元前278年,秦军对楚国国都发起进攻,并很快占领了郢,楚国诗人屈原愤世投江,顷襄王东逃至今河南淮阳,建立新都陈郢。考烈王时,迁都寿郢(今安徽寿县)。后秦王政即位,开始统—全国的进程,公元前223年秦军大举伐楚,攻陷寿郢,绵延800年的楚国就此灭亡。
公元前7世纪,在汉江中游荆楚腹地有两个苗蛮小国,罗国(也称罗子国)和卢国(也称卢戎、卢子国)。对这两古国的具体方位历代学者有几种看法:或在湖北襄阳、或南漳或宜城。我倾向罗国在襄阳西南、南漳东北交界之处。[15]罗,熊姓,与楚有共同渊源,据《左传·桓公十二年》杜预注:“罗,熊姓国。”《世说新语·方正》注引《罗府君别传》曰:“罗,楚熊姓之后,启土罗国,遂氏姓焉。是则熊姓又似出芈姓也。”公元前690年楚武王并吞罗国,子孙便由熊姓改为罗姓。国亡,以国名为姓,是周秦时代所惯行的通例。罗被楚灭后,楚王把罗国迁到枝江(古枝江在今宜城南境),成为楚国的附庸国,《汉书·地理志》有“楚文王徙罗子国自枝江居此”的记载,《水经注·江水》中有枝江为“故罗国”之记。尔后楚师扩境江南,再迁其罗国遗民至洞庭以南的长沙。秦汉时,罗人有的留居长沙,有的东迁豫章(今江西南昌),《广韵》云:“本自颛顼末裔,受封罗国。子孙以为氏,望出豫章、长沙。”《太平寰宇记》载,豫章郡五姓中就有熊、罗二姓。所以在中国的三国、南北朝时期,史书上记载的罗姓名人,多为襄阳、长沙、豫章三个地方的人。罗国和卢国同属苗蛮但来源却不相同,罗人和楚人一起来自中原,而卢戎则来自岷山、岷水之地。[16]
卢国(也称卢戎)的地理位置在今湖北襄阳县西,也有说在南漳东北,《后汉书·郡国志·南郡》中卢侯国条注引《襄阳耆旧传》说:“古卢戎也”。卢国和罗国距离非常相近,犹如唇齿相依。楚人入侵,唇寒齿亡,所以抵抗楚国的侵略,罗、卢两国一向是同仇敌忾的。历史上罗卢联军曾打败过楚国,《左传》、《后汉书》都记载公元前699年楚武王四十二年,屈瑕伐罗,至罗境,遭到罗与卢戎两军夹击,楚师大败。卢国和罗国同时灭国后,一起被迁到枝江然后又迁到长沙。到长沙后,卢戎的一支往西到了的辰州,在辰溪和泸溪一带安营扎寨。《后汉书·马援列传》:“郦元注水经云:‘武陵有五溪,谓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悉是蛮夷所居,故谓五溪蛮’皆盘瓠之子孙也。土俗‘雄’作‘熊’,……在今辰州界”。五溪蛮为苗蛮,可见辰州有苗民。
这里探讨一下卢戎的始末,便于下面对韩国辰韩的分析。
卢戎,系炎帝姜姓戎族,源于卢水上游,故名卢戎。姜姓属古羌人亦称氐羌、羌戎。学者们考证卢水即今四川岷江。一般认为,从春秋战国至秦汉,氐羌人活动在西起陇西,东至略阳,南达岷山以北的地区,即今甘肃省东南、陕西省西南、四川省东北交界处,包括渭水、汉水、嘉陵江、岷江、涪江诸水源头。而这一带也正是古三危之地,正如《诗地理考》所云:“羌本姜姓,三苗之后,居三危”。三苗被迁到三危去之后,一部分融入了西戎,还有一些继续以苗存在。氐羌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形成了的彝族、白族、纳西族、土家族等以虎为图腾崇拜的民族,这些民族在语言上均属藏缅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中国民族史学家林惠祥在《中国民族史》一书中说“鹿卢(古代彝族的称谓之一),即卢戎的对音。”彝族今仍自称罗罗、倮倮,彝语“罗罗”为老虎之意。而白族也保存了许多和虎有关的称谓,怒江沿岸许多白族人都自称是虎的子孙。[17]在湘、鄂西聚居的土家族,至今仍尊虎为祖。《中国古代及中世纪史地图》上,有苗氏出现在公元前11-前8世纪的西周王国的地图上,以“矛”的部落形式被标定在岷江及嘉陵江之间,我推断这些有苗氏就是来自三危的三苗,他们顺着离嘉陵江不远的汉水上游朝南迁徙,在公元前7世纪到达汉江中游,建立了卢国。这些逾越千年后从三危迁回到故地的苗裔,已经浓浓的融入了西戎氐羌的诸多习俗,他们和彝族、白族、土家族一样尊虎崇虎。巫瑞书先生考证,现今湘西辰水中游凤凰县苗族仍然存在客教白虎的信仰,[18]有部分湘西苗族自称为卢(苗语为deb longl),他们可能就是卢戎后裔。
辰韩,中国史书《三国志·魏书》和《后汉书·东夷列传》都有这样的记载:“辰韩者,古之辰国也,……辰韩耆老自言秦之亡人,避苦役,适韩国,马韩割东界地与之,其名国为郡,弓为弧、贼为寇,有似秦语,故或名之秦韩、有城栅屋室,土地肥美,宜五谷,知蚕桑,作缣布,乘驾牛车。始有六国,稍分为十二国。”李延寿《北史》列传第八十二中记录:“新罗者,其先本辰韩种也。地在高丽东南,居汉时乐浪地。辰韩亦曰秦韩。相传言秦世亡人避役来适,马韩割其东界居之,以秦人,故名之曰秦韩。其言语名物,有似中国人。”这些有关辰韩的史籍在韩国《三国遗事》等古籍中有转载:“〈后汉书〉云:辰韩耆老自言,秦之亡人來适韩国,马韩割东界地与之,相呼为徒,有似秦語,故或名之为秦韩。”大量的历史资料说辰韩是秦朝时逃亡过来的中国人,对这一点中韩学者是一致认同的。《三国志·魏书》云:“弁辰亦十二国……弁辰韩合二十四国,大国四五千家,小国六七百家,总四五万户。其十二国属辰王。”从中韩史籍中可见古朝鲜半岛东南部的三韩部落,马韩为原住民,辰韩、弁韩来自中国,弁韩臣属辰韩。
陈寿在《三国志·魏书》里忠实的记录了辰韩大大小小的部落国家,有许多是以卢为国名,如:速卢不斯国、咨离牟卢国、莫卢国、狗卢国、驷卢国、万卢国、捷卢国、牟卢卑离国等,甚至有的直接以楚为国名,如楚山涂卑离国、楚离国等。
在韩国史籍中,我找到了辰韩、弁韩是苗裔的记载,如《三国遗事》:“〈新旧唐书〉云。卞韩苗裔在乐浪之地。”韩国野史《桓檀古记》等书籍中说倍达国(韩国人自称为倍达民族)是第14代蚩尤之后。根据《三圣记全》下篇〈神史历代记〉记载,“蚩尤即14世慈乌支桓雄,是中国和韩国军神的象征”,目前韩国保存有很多祭祀蚩尤的祠堂遗址。这就说明辰韩和弁韩和楚国的罗氏、卢氏一样均为苗裔,同样以蚩尤为始祖。韩国有学者也认为韩国和苗族的创世神话很相象,与其他民族的创世神话大不相同。[19] 韩国的新罗也称斯罗、斯卢,公元前57年古新罗建国,古新罗是由辰韩部落联盟中斯卢部落所建,在徐罗伐(庆州旧称)建都,统治地区先在朝鲜半岛东南部,直到公元三世纪,新罗仍只占据庆尚南北道东部和江原道一部分地区,地盘狭小。四世纪后,开始征服周围部落,成为半岛东南部的强国,继与百济、高句丽形成鼎足,互相争霸。新罗在唐朝的配合下,于660年灭百济,再于668年灭高句丽。后唐朝试图占领百济、高句丽故地,新罗奋力反抗,在公元676年新罗首次统一了大同江以南的朝鲜半岛。新罗在统一后的两个多世纪内,出现和平、繁荣景象,农业、商业、手工业、艺术、教育、宗教等都得到蓬勃发展,这时是新罗文化的最盛时期,独具特色的新罗文化在统治者的倡导下广为传播,最终成为韩国主流文化之一。
以此而推论:辰韩和弁韩来自被秦灭国的楚国,是罗和卢戎之后,既有以熊为图腾的罗氏族,也有以虎为崇拜的卢氏族,这就是新罗为什么也称斯罗、斯卢之原因。罗、卢一起迁到了韩国,初期以虎为崇拜的卢氏族势力强大,于是国名以来自楚地辰州的卢氏族命名为辰韩。之后以熊为图腾罗氏族日益强大,在领土扩张中占了上风,国名更改为新罗国,这也许是和原在楚国的故罗国以示区别。了解了卢、罗关系的变化,我们就不难理解檀君神话中反映以熊和虎为图腾的氏族的关系,在部落合并过程中,最终以熊为图腾的罗氏族取得了主导地位,新罗之名由此而来。
往下的问题是,罗、卢怎样从中国而来?为什么两千年多来在中韩的史籍中都没有明确的记载?我的看法是:罗、卢氏族是跟随着一个名叫韩终的方士在公元前215年渡海到的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