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宝:徽墨(5)

文房四宝
2010-10-29 17:21:02 文/朱俊杰
墨都说墨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碳黑的国家,到了南唐开始以碳黑来制墨。这第一个用碳黑的人,就是徽墨的创始人李廷,继李廷而后起的徽墨名工,有宋代的潘谷、明代的程君房,到了清代,徽州涌现四大墨家胡开文、曹素、 汪近、 汪节庵。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徽墨潇潇洒洒地书写了一千多年灿烂的华夏文化。上自皇帝,下至平民,只要读书写字,使人人都要用徽墨,徽墨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寻找远去家园》摄制组,兴致勃勃地前往休宁老街寻找徽州名店胡开文老店。屈指算来 这家老店应该有219年的历史了,在我们的想象中,曾经名震大江南北的胡开文老店,应该是一家古色古香的老字号。
(采访实录)
休宁老街居民:我1961年到这里,我亲眼看到胡开文几个字,现在做豆腐坊了。就是这一家,它里面老大的,老大的一个作坊,有个老头原来是个炸元宵的,他是胡开文(墨店)的学徒,我问他的,胡开文发家在休宁这个地方,后来搬到屯溪去了。
李宗瑶:发家是在这儿?
休宁老街居民:对,这个地方。所以根在这里,应该讲根在这里。
没想到胡开文老店破败成这个样子,而且已经成了豆腐店。听店家说,早几年前胡开文的七世孙就把老店卖给他们。
(采访实录)
李宗瑶:那个时候那墨店是什么样子的,您还记得吗?
休宁老街居民2:两边都是招牌呀,高处也是招牌呀。它那模子做的都是各式各样的,搁两麻包袋子,到处的人都来买呀。
李宗瑶:后来,现在怎么不是商店了呢?
休宁老街居民2:文化大革命给搞掉了,给毁掉了,从地板里挖出了所有的模子。红卫兵造反嘛,做墨的模子整堆地烧,烧掉了,烧了许多。
李宗瑶:之后这个店就没再开?
休宁老街居民2:没开 ,开不起来了,拿什么开呀?!
李宗瑶:那他家的后人还做墨吗?
休宁老街居民:不做了,他后人都当老师了,都离休了。
我们在老街碰巧遇到一个认识胡开文七世孙的人,他领我们找上门去。
(采访实录)
李宗瑶:得奖纪念证?!
胡玉麟(胡开文七世孙):巴拿马得奖的,原件赠送给省博物馆了。我的祖上是从绩溪到休宁打工,在绩溪,没有搞墨业,原来这个墨店的名称姓汪,汪启茂,对我祖上就很欣赏,这个小伙子干活儿也不错,也肯干 ,也肯钻研,所以就招他为女婿。后来从这个转折点下来,汪家的产业就变为胡家了,这个胡开文(墨店)的来历,起初就是这么过来的。
胡开文原名胡余德,绩溪上庄人,12岁入墨店烧饭卖墨,后来成为店主。他有一次在一间茶亭歇脚,见门首上有"宏开文运"四个字,他只认得中间"开文"二字,觉得意思不错,就加上自己的姓氏,用来做了墨店的店名。到了清末,胡开文墨店的分号遍布大江南北,一时名噪全国。我们在歙县寻访到一些经营有方的私人墨坊,从这些墨坊可以依稀看到,当年胡开文墨店的影子。项德胜是从歙县老胡开文墨厂出来的,他意识到如今徽墨的实用功能日趋减少,而收藏价值日趋提升,便把主要精力放在工艺性的礼品墨上,产品很受欢迎。
(采访实录)
项德胜(个体制墨者):因为我们面对的客户不一样,我们面对的是一些收藏家,一些爱好收藏的一些知名人士,一些书画家。他们(祖上)面对是商人比较多一些,如果再完全根据传统的那些做法的话,就不适应现在。我们这些各种造型的墨了,特别是在工艺上,模具设计开发,我们必须要下很多功夫去研究这个东西。以前它是作为一种文化书信传递的一种重要的工具来源,笔墨纸砚,现在它随着科技的发展,圆珠笔、钢笔替代了毛笔。现在毛笔, 绘画,写书法变成一种艺术了。就是讲,要从原料上各方面去讲究了,而不是原来,后面是作坊前面是店的话,那样子做的话,现在就行通了。
项德胜是子承父业,他的父亲也是老胡开文墨厂的墨工。制墨是徽州的传统产业,也是支柱产业,徽人家传户习,从事制墨的墨工很多,明清以来说得上名字的著名墨工就有好几百,墨店林立,墨品繁多,家家都有秘不外传的祖传配方。项德胜的制墨配方也是保密的,他的墨店只有他才能配料,旁人不能窥视。
(采访实录)
李宗瑶:我们可不可以去拍一下他们配料的过程?
项德胜(个体制墨者):配料最好是…,一般的是不能拍配料,因为我们这个保密,这是我们这个行业的(行规)。因为现在我们这个行业,好多包括宣纸、景泰蓝那些都失密了,我们徽墨目前还没有失密。
李宗瑶:那您的这个秘方是家传的?
项德胜(个体制墨者):我们是祖传,以后再进一步研究、变动就形成了我们独特的风格。
各擅胜场的祖传配方,造就了千奇百怪的徽墨品种,也同样限制了这些墨店的生产规模,家家都只能是小打小闹。
(采访实录)
项德胜(个体制墨者):作为我来讲,秘方也不一定要去卖,就是保存在那里。假如说…
那个就留给下一代,去处理这个问题了。
上千个品种的徽墨,适应了社会的各个阶层的人对墨的不同需求,林林总总的私人墨坊,也正在分割国营墨厂一统天下的市场
墨都说墨(下)
徽墨是中国文房四宝之一,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种象征。由于徽墨在书画上的特殊功能,大大丰富了东方文化艺术宝库,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都视为至宝。如果没有徽州历代墨工的
智慧和辛苦,作为中国文化艺术代表的书画神韵,又何从体现"吾家洗墨池边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但留清气满乾坤"。
(采访实录)
周美洪(歙县老胡开文墨厂厂长):在整个徽墨史上,南唐、北宋、明、 清朝都出过不少制墨家,胡开文是乾隆42年的时候,他就开始做墨了,全国各地开了不少店。到民国的时候,歙县,就是徽州府,也就建成了四家小作坊。那么54年、55年的时候,四家小作坊合并起来一家工厂,我们就叫安徽省歙县老胡开文墨厂。那么现在呢,我们厂一年要生产40吨墨,1979年以前,一年只生产10吨墨,那么墨生产最好的时候,就是文革那时候,就是写大字报那时候是最多的。但原来这墨的生产全部都是销到日本,那么这些年来也就改变了,就国内一, 国外一半了。
徽墨之所以历久不衰,主要是歙县具备异常优越的制墨条件。黄山松用以炼烟,世无匹敌,徽州水吸以好胶,能发翰墨之香。历代墨工精益求精,不断推陈出新,加之徽州文风昌盛,徽商遍布全国,徽墨的生产规模和名气也就与日俱增。歙县老胡开文墨厂,是目前中国仅存的三家国营墨厂之一,生产工序大多维持了手工制作的老工艺。
(采访实录)
周美洪(歙县老胡开文墨厂厂长):传统的制墨程序,有配料,有做墨,有修墨,有晾墨,有描金等11道工序。在整个做墨过程中,所有的工艺和所有的做法都是跟以前做墨一样的,但现在做墨用的工具,比以前先进了。
徽墨要在烟熏,火烤和捶打中才能诞生,徽墨的制作离不开墨模,墨模集中体现了书法、绘画、金石、雕刻的艺术水平,形制与款式花样翻新,甚至延请书画名家参与设计。徽墨的配方除了油烟与胶,往往还加入熊胆、麝香、桂皮、丹参等多味名贵中药。高雅的翰墨馨香,其实就来自这些名贵中药。因此,徽墨可以治病并非虚妄之说。
(采访实录)
周美洪(歙县老胡开文墨厂厂长):徽墨的出名,与这里的原料有关,与当地加工的配方有关,与当地的名气有关。墨有八宝五胆,猪、 熊胆、蛇胆,宝里面有冰片、梅片
、三七、麝香,还有金箔,墨就不褪色,或者说它有亮度,其实就是这些中草药和这些添加剂起了作用。这种墨画在这画上就是一点如漆,万载成真,比如讲,这个画贴到柱子上,这个纸没有了,这个墨还存在,就是叫一点如漆。所以徽墨的特点就是,比用其他的东西写在纸上,一个,永久不褪色;二,一个是装裱的时候,它层次马上就显出来。
将调好的墨泥放在墨墩上,用6磅大锤翻打数百上千次是制墨工序中的武活。翻打次数越多,墨的品味就越高档。这道工序因为是力气活,即使寒冬腊月,墨工也是汗流浃背。
(采访实录)
墨厂职工:你捶的次数越多,它的内在结构,内在质量就会有一定的保证。墨号称是轻胶十万捶,主要就是捶的功夫,它可以保证你墨的内在质量。
李宗瑶:就是捶的越多越好?
墨厂职工:对,墨的内在结构就越细。对于书法写的效果特别好。
李宗瑶:能保证它颗粒细。
墨厂职工:对。
接下来还要经过成型、晾墨、锉边、填金几道工序,有一首诗这样赞美徽墨"一丸佳制有余馨,歙墨从来举世尊,冰麝龙涎皆不贵,杵工汗滴是真魂"。墨色的细润还要靠正确的研墨方法,研墨要用清水,好墨研时细润无声,差墨研时声音粗糙。墨汁的颜色以紫光为好,黑光次之。自唐代以来,画家推崇水墨素有"水墨胜处色无功"之说,这与徽墨的墨色微妙有很大的关系。
(采访实录)
墨厂职工2:磨的时候要轻,按下去的时候稍微重一点。过去有一种说法叫磨墨如病,好像生病的样子,其实它不是生病,为什么呢?它太快了打滑,磨不下来。另外呢,它在磨的过程当中,一幅作品呀,他在构思那么墨磨浓了,他构思也就完成了。
徽墨生产一直都是在各家的Ji烈竞争中生存发展的,所以各家都把祖传配方视若生命,即使像老胡开文墨厂这样的国营企业,配方也分别掌握在八家老墨工手上,而且配方属于私人所有,传子孙而不传外人。
(采访实录)
周美洪(歙县老胡开文墨厂厂长):墨的配方,以前都是一种家族性形成的,一千多年来,一直没有失传到外面。那么我们这个厂呢,1957 年公私合营以后,合作的人每家都掌握一部分墨的技术,或者是一家有几个人掌握,那么凑起来的,是一个完美的质量比较好的墨的配方。它这个配方只能是传给子女,不传给别人,如果墨的这个配方继续这样保持下去呢,说不定哪一天要失传。
王鲁湘:必须是每一个合到一起,才能把这个配方完整地组合起来。那么这当然是冒很大风险的,如果一旦有一个,掌握这个秘方的人夭亡了,或者遭遇到不幸,那么这个配方中
缺了一样东西以后,这个墨(的配方)就不完整了。像这种情况应该说,我们中国古代社会很多很多的所谓秘集秘方
其实就是这么失传的,那么徽墨会不会面临这样的境遇?很难说。
徽墨给中国书画艺术渲染了一层翠色冷光的文化品性,仅仅为此,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惦记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