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考之路:一名艺考生的成长样本(2)

2022艺考
2013/9/25
关键时刻,家人拉了他一把。
一次家庭聚会上,学服装设计的姐姐得知了这个弟弟的“劣迹”,便为他指出一条出路——艺考。
父亲反对,母亲支持。段雯锴本人想试一试,听到这个建议时,他感到一种“强烈的兴奋”,“就像别人一提醒,我才意识到,原来我是可以干这个的”。
小时候,段雯锴跟着姥爷学过几年绘画,以国画和素描为主。那时,他还听了很多老年间的故事,这次的获奖作品《抢狮头》也是换种表达方式将其讲述出来而已。
上了中学,因为担心学习成绩受影响,父母没有让他继续学画。画笔放下了,段雯锴对绘画的兴趣没有放下。翻开段雯锴的中学课本,可以看到,几乎每一页都被他画满了脑海中浮现出的图案。
事实上,就包括在网吧的日子里,段雯锴也显露过“画画”的天赋。那时,他制作了一张《魔兽争霸》的游戏地图,同学们时不时把他做的地图拿出来玩一玩,觉得挺有趣。
而且,迷恋网络和电脑的这段日子,也阴差阳错地让他收获了动画技能。高一时,段雯锴就在电脑上自学过flash制作和C语言,“也没有人教我,跟着网上的教程自己摸索,就觉得挺有趣。”后来,当这段经历摆在考官面前时,他们大为吃惊,毕竟,“懂技术”的美术艺考生并不多。
对段雯锴来说,有了艺考的目标后,高中的日子才开始“有盼头”。他还记得,有一次,同学拿杂志上的一篇文章给他看,上面写着“中国传媒大学食堂的包子特别好吃……”他看后就乐了,似乎文章上说的就是他的大学。
当然,艺考之路也并非坦途。
辗转几个家乡的画室后,段雯锴来到北京学画。和朋友一起住在十几平方米的地下室里,屋内卫生间只有一个简陋的淋浴。父母心疼儿子,让他换个好点的地方住,但段雯锴没答应,“对我来说那就是一个睡觉的地方,每天十几个小时都在外面画画。”
进入艺考培训班后,段雯锴进步很快。“班上有些人已不是第一年参加培训,但是我很快就比他们画得还好”,段雯锴说,“后来老师可能觉得我是个好苗子,建议我走纯艺术的道路,考美院。”
但此时的段雯锴已不再盲目,他冷静分析了自己面临的选择。一来“动画、游戏、计算机这些都是我从小喜欢的”,二来“自己对纯艺术的道路不十分感兴趣,也没把握能考美院”,于是,他告诉老师,他想去一所综合性的大学,学动画方向。
数学从20分到96分,有了目标后,补文化课也觉得理所应当
艺考期间,文化课也不能落下。
那时,段雯锴白天上文化课,下午放学后赶去画室学画,到晚上9~10点钟,再从画室往学校的自习室去。颇为有趣的是,在自习室里,当同学们埋头看书做题时,段雯锴却在角落里支起画架画画,互不打扰。同学们大多自习到12点就回寝室了,而他通常要画到凌晨1~2点。第二天7点起床,再上课去。
2008年春节,艺考专业成绩出炉,成绩不错,这意味着段雯锴可以以一个相对较低的高考成绩被录取。但这对一个高中前两年疏于学业、文科底子几乎为零的学生来说,仍是一个很难迈过去的坎儿。
段雯锴只有一个学期的时间来复习文化课。他没有任何花哨的学习技巧,唯一的方法就是死背书,多做题。尤其是数学,教科书上每道例题、课后习题他都做了好几遍。“政治、历史一遍记不住就多记几遍,我爸对我说,‘把书翻烂了你就能考好。’虽然最后书也没有烂,但我就是这么做的。”他说。
高考前夕,那个曾经无所事事、打死都不愿意看教科书的段雯锴似乎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埋头苦读的好学生。他说,“我当时确实很用心,把学艺术的劲儿也用到了文化课上。”这时,他的目标愈加清晰,高考,在大学里搞动画,“要是艺考过了,却折在文化课上了,就太不值了。”
高三那一年,段雯锴几乎每一次考试的排名都有进步,其中进步最大的是数学,150分的卷子,起初得20分、30分——“之前常常连蒙带猜地做题”——到最后高考时,他得了96分。
最终,段雯锴以专业分全国第六、文化课超录取线100多分的成绩被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