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走进中国音乐学院——刘荣德先生课堂

北京美术高考信息
2014/4/9
2014年4月1日,著名冀东民歌演唱家、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候选人)刘荣德先生应邀来到中国音乐学院“原生民歌的传承与研究”课堂,与大家一齐分享了冀东民歌的艺术魅力。
刘荣德先生以他风趣幽默、神采飞扬的特有风格开始了讲解。他以情景再现的方式,用肢体动作配合歌声将流传在冀东地区的劳动号子、叫卖调、秧歌调、山歌四种体裁的民歌一一向大家讲解、展示,并耐心教唱了《布头调》、《大炮三声震动天》、《羊皮沟》,还示范演唱了小调歌曲《茉莉花》。 课堂上,刘荣德先生还现场展示了他的书法作品。
第二天晚上,研究生处副处长张天彤老师带领第二研讨组的同学对刘荣德老师进行了深度采访。刘先生从他的出生谈起,讲到他曾跟随一百多位民间艺人收集学习民歌,再讲到他研究、创作民歌的经历和体会。他语重心长地对同学们说:民歌里有着无穷无尽的知识和人生哲理,一定要扎根泥土,多向民间学习。在场的同学们不仅被刘荣德先生演唱的冀东民歌所打动,还从他那些富含深刻道理的话语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刘荣德先生1935年出生在河北省卢龙县双望镇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1952年参加工作,曾任昌黎文工团编导、乐队长、文化馆馆员,唐山地区歌舞团团长,唐山地区文教局群文科科长,唐山地、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1995年12月退休。创作歌曲1000余首,代表作品有:《接牛犊》、《刨花生》、《闹花灯》等,有作品获得“五个一工程奖”、“广播新歌金奖”等。著有专著《冀东民歌研究》、《乐亭影戏音乐概论》、《冀东地秧歌》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另有七部专著。曾在天津音乐学院、天津师范大学、燕山大学、唐山师范学院、昌黎民歌研究会教授冀东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