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熙载夜图- 韩熙载夜寝图-韩熙载夜宴图

高中美术
2011/3/2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顾闳中,江南人,五代时期南唐画院待诏。他绘制的《韩熙载夜宴图》,构图严谨精妙,人物造型秀逸生动,线条遒劲流畅,色彩明丽典雅,在技巧和风格上比较完整地体现了五代人物画的风貌。《韩熙载夜宴图》采用了我国传统表现连续故事的手法,随着情节的进展而分段,以屏风为间隔,主要人物韩熙载在每段中出现。通过听乐、观舞、歇息、清吹、散宴等情节,叙事诗般描述了夜宴的全部情景。
[点击放大]
绢本,重设色,纵 28.7 厘米,横 335.5 厘米,
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南唐顾闳中 《韩熙载夜宴图》
《韩熙载夜宴图》绘画艺术:
《韩熙载夜宴图》是中国画史上的名作,它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韩熙载为避免南唐后主李煜的猜疑,以声色为韬晦之所,每每夜宴宏开,与宾客纵情嬉戏。此图绘写的就是一次韩府夜宴的全过程,根据事件先后次序可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描绘众人静听琵琶;第二部分描摹宴间的舞蹈景象;第三部分绘写乐舞结束后韩熙载退入内室休息的情形;第四部分绘写韩熙载聆赏箫笛合奏的景况;第五部分图写韩熙载热情留客的情状。
南唐画院翰林待诏顾闳中(907— 960)以一幅《韩熙载夜宴图》为世人留下说不尽的话题。这是一幅描写南唐官僚韩熙载%%生活的长卷。韩熙载出身豪族,原为后唐人士,父亲在后唐内部倾轧中被杀,他逃到南唐,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政治家,诗文书画音乐无不精通,南唐后主李煜不思振国图强,终日赋诗作画,沉迷酒色,而且“颇疑北人,多以死之”。此时北方宋朝势力不可阻挡地强大,韩熙载感到世事日非,无意在仕途上有所作为,所以装颠卖傻,疏狂自放,以此逃避朝廷的任命。李煜命顾闳中夜至韩的府第窥探,把他的荒纵生活图描绘下来,试图以此来规劝韩熙载。
此图展现了一种连续性的构图方式,不同空间、不同时间中展开的活动集于一图。在这里,屏风的作用不容忽视。屏风本是古代家居中常见的具有装饰性、用来隔断空间的家具。此图中的屏风即用来暗示不同的时空环境。听乐、观舞、休憩、清吹、散宴五个不同时空中发生的夜乐活动,似连非连地展开在3米多长的手卷中。我们观看这样的空间安排,丝毫不会因为它不符合现实中的实际情况而觉得别扭,因为早从原始时期开始,先民在绘画空间的把握上就拥有驰骋周游的想象力。汉魏时期对不拘限于物的心游的张扬,更加促成了绘画时空跨越的可能。画家表现空间的手法,事实上暗含着理解空间的方式。当我们习惯于一种绘画空间方式时,也就是习惯了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我们还记得唐代人物画中的背景多为空白,人物之间的空间关系显得模式化,而在这幅画中情况就大为改观了。
画家能够比较得心应手地将众多人物安排在具有景深感的空间中,而且周围背景没置相当丰富。再仔细观察家具器物的空间表现,会发现画中的坐榻、桌子等物没有进行透视缩短,看上去朝里的那头有往上翘的感觉。现代社会的透视观念和方法已逐渐改变了我们的视觉方式,我们对五代人表现空间的方式感到陌生,这毫不奇怪。在他们眼里,现实中的坐榻桌子两边对称,在画中就应该也是对称。此种画法照样能表现空间进深,只不过不太“科学”而已。中国画之所以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具有特殊的位置,一个重要的原因正在于它的不“科学”性——它关注的不是如何逼真地再现眼睛所看到的世界,而是心能感悟到的世界。
顾闳中,江南人,五代时期南唐画院待诏。他绘制的《韩熙载夜宴图》,构图严谨精妙,人物造型秀逸生动,线条遒劲流畅,色彩明丽典雅,在技巧和风格上比较完整地体现了五代人物画的风貌。
五代十国(公元907-960年),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动荡、分裂的年代,而在绘画艺术上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对意境的追求和对情趣的探索,使山水画与花鸟画得到新的发展,预示着绘画将由叙事状物转向抒情达意的更高层面。五代人物画也更为精进,融汇了秦汉的纯朴豪放,魏晋的隽永含蓄,逐渐将大唐的恢宏绚丽淡化疏朗简雅的风尚。然而人物画并未能摆脱“宣教化、助人伦”的世俗功能,要求生动地再现现实的事件和人物,在客观上直接促进了写实技巧的发展。从古代人物画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一些历史事件,还可以通过那些或禾农丽丰腴、或柔淑温婉的生动形象了解那个时代的面貌和人们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