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注解译文

高中语文
2023/4/1
春 望
唐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词句注释】
1.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破:陷落。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2.城:长安城。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3.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溅泪:流泪。
4.恨别:怅恨离别。
5.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6.抵:值,相当。
7.白头:这里指白头发。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8.浑:简直。欲:想,要,就要。不胜:受不住,不能。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白话译文】
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
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
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
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
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作品赏析】
《春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爱国之情。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是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烈的反差怎能不使人怵目惊心呢!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在《温公续诗话》里曾写道:“‘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曾几何时,竟被毁坏到了“无余物”“无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此联向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耳。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肃宗刚刚继位,但是官军暂时还没有获得有利形势,至今还未能收复西京,看来这场战争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子儿女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他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战争是一封家信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不觉于极无聊赖之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
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杜甫陷贼中八个月,大约写了二十来首诗,论深沉含蓄,当以此诗为最,句句都有言外之意,很值得品味。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书法欣赏】
【中考鉴赏阅读试题】
一、默写
1.《春望》一诗中写国都沦陷,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杂草丛生且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诗句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出望中之所见,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3.《春望》中描写长安城被叛军攻陷后遭到惊人破坏的诗句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4.《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承上启下,表明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感。
5.《春望》中诗人感时伤别,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或运用拟人手法抒发伤感之情)的诗句是的诗句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6.平时能引起人们美感的事物,却触发了深受安史之乱之苦的杜甫与众不同的审美感悟,它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用《春望》中原文回答。)
7.杜甫的《春望》中,春天的花开鸟鸣反而使诗人杜甫生出忧国和思乡之情的诗句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8.《春望》中采用反衬手法以乐衬悲,运用互文的名句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9.《春望》中,春天的花开鸟鸣反而使诗人杜甫生出忧国和思亲之情,即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借花鸟表达忧国忧民之情的诗句)
10.《春望》中写出战火连续不断,消息隔绝,音迅不至时迫切心情的两句诗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1.《春望》中写火不断,家书珍贵的诗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2.《春望》的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运用对偶,对比的修辞,表现了作者对家乡亲人无限思念的情感。
13.杜甫在《春望》一诗中悲哀国破家亡,伤感离乱之痛,表现他爱国,眷家的美好情操,诗中能够表现他忧愁而日益衰老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4.《春望》中写诗人忧国思家,心情沉重,以致华发稀疏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5.《春望》中表达作者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的诗句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6.通过《春望》中“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两句,我们可以想见杜甫忧国、伤时、思家而造成的苍老之态。
17.《春望》中能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一位白发稀疏,忧国伤时的老诗人的形象的诗句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8.《春望》中,诗人通过刻画自己形象,表达忧国思乡之情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9.《春望》中作者借助艺术形象总写忧国思家感情的诗句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0.《春望》中用一个细节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1.《春望》①言明春望所见的诗句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②用美景反衬忧伤之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③写战火连天,家书难觅的千古诗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④写自己心念远方家庭安危,又自叹年老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2.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一个“深”字,表现了(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二、练习
1.诗歌反映的是唐代有名的历史事件(安史之乱)。“城春草木深”的“城”指当时的(长安)城。
2.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
3.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破败,颓垣残壁的惨象,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写出了长(安城里凄凉的春景)。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4.结合全诗内容,说出试题中的“望”字包含哪几层意思。
“望”有“观望”“希望”“盼望”之意。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希望战火平息;盼望能与亲人团聚。
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一般认为: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感时伤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另一种解释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对这两种说法,你怎样看?
两种说法都讲得通,按第一种说法,诗人因感时伤怀,加之思念家人,面对花香鸟语的春景,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惊心。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的主语理解为作者更加自然,更加符合作者当时的心理,因此,选择第一种说法比较好。
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用对偶(夸张)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急迫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7.结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说说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运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8.“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抒发了诗人对家破国残的感伤之情
9.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感时忧国、思家念亲
10.从“国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这首诗与唐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安史之乱
11.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12.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参考示例:①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②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13.最后两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写出了人忧愁,烦闷的情状,把忧家忧国的感情表现得更加深沉和突出。
14.对《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C、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
15.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前四句写眼前所望春天都城的破败之景,后四句抒发思念亲人的盼望之情。
B.在颔联中,诗人移情于物,通过花鸟的情态表达了自己感时伤世的内心情感。
C.诗人得不到家信,是因为战乱引发了长安城内一场持续了三月之久的大火。
D.全诗意脉贯通,情景兼具,内容丰富,感情强烈,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16.请选出对杜甫的《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A)。
A.首联写景,描绘出国都沦陷后山河依旧却残破不堪的景象,体现了诗人回家途中的艰难。
B.颔联中“感时”一语承上,“恨别”一语启下,此联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怀,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C.颈联中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尾联中用“搔更短”和“不胜簪”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苍老之态。
D.这首诗在内容上集中表现了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操,诗风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深沉含蓄而不浅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