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辽宁高考大纲解读备考建议(8)

辽宁高考最新信息
2014/4/1
2.总结错题,多做真题
及时记录自己做错的且比较重要的试题,认真总结,找到漏洞。研究近五年高考真题,以了解命题方向和掌握解题规律。非选择题常规题型不能拘泥于固定答题模式,一定要从材料出发,联系所学,切忌原理与材料“两张皮”。组织答案时书写要整洁,逻辑要严谨,层次要清楚,使用学科术语,标清序号。需要强调的是,虽然今年非选择题的评分标准更趋于科学合理,对考生有利,但是考生决不能因此而放松非选择题的规范训练。要加强文综合套题的限时训练,要善于总结,切忌题海战术。
3.关注热点,理论联系实际
近年来高频考点集中在关注民生、调控物价、分配公平、食品安全、生态文明、“中国梦”、“正能量”等贴近现实生活的问题上,同时还要高度重视十八届三中全会及2014年“两会”的有关精神。通过一定的切入角度,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评价。
看准新材料新情境
转化成为主干知识
解读人:王秀玉
沈阳市第三十一中学历史教研组组长、中学高级教师、辽宁省骨干教师
大纲解读
2014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与2013年相比,考试性质、考试范围、考核目标与要求、试卷形式及结构等方面内容基本保持不变,只是考核目标与要求中例题10更换为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乙卷的41题,体现了高考保持连续稳定的特征。但试题的形式每年都有小变化和小创新,所以只有准确把握考试大纲中的主干知识,提高解析材料的能力,才能在审题时善于把题干中的新材料、新情境转化为主干知识,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解答。这是目前高三学生必须解决的重点。2014年历史高考试题满分仍然是100分。试卷构成包括:客观选择题12道(必修教材,试卷中的24-35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主观表达题有必修部分的两道题(试卷中的40综合性试题,25分和41表述成文题,12分)和选修部分的四选一(试卷中的45、46、47、48题,每小题都是15分)。
备考建议
1.构建体现文明史观的通史学科体系
依据考纲体现的文明史观,按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兴起、工业文明的扩展时期,即古代、近代、现代顺序,对教材内容进行横向(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整合,并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建立起适应高考命题实际和反映学术进展的学科体系,形成对同一历史阶段历史特征、历史线索和重要历史事件的明确认识。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命题的基本思路与立意,应对对重要历史概念、历史线索和历史阶段的考查,并能够多角度、多层次、综合地分析问题。因为试卷的编制顺序中,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科体系的要求。因此,考生在教材专题体系的基础上,依据考纲要求,建立起体现文明史观的通史学科体系就是重中之重了。
2.关注学术进展,能熟练运用新史观审视和解读历史,突破思维定势
由高校学者组成的命题组,关注学术进展,注重史学观念的更新,所以,考生关注学术进展,学会运用新的史观审视和解读历史,突破思维定势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如:全球史观下对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认识;现代化史观下对李鸿章、袁世凯、蒋介石的评价;对唐宋王朝或太平天国运动有悖于传统观点的新认识等。
3. 准确把握主干知识,提高解析材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