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单招语文考试范围及样卷(普通类)

河南高考最新信息
2014/3/20
一、考试内容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学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确定语文考试要求及考试内容。
按照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考试内容。
语文考试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语文考试对A、B、C、D、E、F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1.理解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识记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理解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分析综合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鉴赏评价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语言文字运用
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
1.识记A
(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2)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2.表达应用E
(1)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3)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4)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5)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6)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
常见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7)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四)写作
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表达运用E
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
1.基础等级
(1)符合题意
(2)符合文体要求
(3)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4)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5)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6)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注:每一个错别字扣1字,重复的不计)
2.发展等级
(1)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
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3)有文采
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新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二、试卷结构
试题分为选择题、翻译题、填空题和写作题四种题型。共由五部分组成: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写作题。
三、语文样卷
(一)、现代文阅读(共2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海棠花
①早晨到研究所去的路上,抬头看到人家的园子里正开着海棠花,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这使我想到自己故乡院子里的那两棵海棠花,现在想也正是开花的时候了。
②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自家院子里虽然就有两棵,但是要到记忆里去搜寻开花时的情景,却只能搜到很少几个断片。记忆中最深刻的是一个黄昏,在家南边的一个高屋上游玩,向北看,看到一片屋顶,其中纵横穿插着一条条的空隙,是街道。虽然也可以幻想出一片海浪,但究竟单调得很。可是在这一片单调的房顶中却蓦地看到一树繁花的尖顶,绚烂得像是西天的晚霞。当时我真有说不出的高兴,其中还夹杂着一点儿渴望,渴望自己能够走到这树下去看上一看。于是我就按着这一条条的空隙数起来,终于发现,那就是自己家里那两棵海棠树。我立刻跑下崖头,回到家里,站在海棠树下,一直站到淡红的花团渐渐消逝到黄昏里去,只朦胧留下一片淡白。
③但是这样的情景只有过一次,其余的春天我都是在北京度过的。北京有许多机会可以作赏花的韵事,但是自己却很少有这福气。我只到中山公园去看过芍药,到颐和园 去看过一次木兰。至于海棠,不但是很少看到,连因海棠而出名的寺院似乎也没有听说过。北京的春天是非常短的,最初还是残冬,可是接连吹上几天大风,再一看树木都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已经是夏天了。
④夏天一来,我就又回到故乡去。院子里的两棵海棠已经密密层层地盖满了大叶子,很难令人回忆起这上面曾经开过团团滚滚的花。晚上吃过饭后,就搬了椅子坐在海棠树下乘凉,从叶子的空隙处看到灰色的天空,上面嵌着一颗一颗的星。这时候,自己往往什么都不想,只让睡意轻轻地压上眉头。等到果真睡去半夜里再醒来的时 候,往往听到海棠叶子窸窸窣窣地直响,知道外面下雨了。
⑤似 乎这样的夏天也没有能过几个。六年前的秋天,当海棠树的叶子渐渐地转成淡黄的时候,我离开故乡,来到了德国。一转眼,在这个小城里,就住了这么久。我们天天在过日子,却往往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的。以前在一篇什么文章里读到这样一句话:“我们从现在起要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但是过了一些时候,再一回想,仍然是有些捉摸不住,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去的。到了德国,更是如此。我本来是下定了决心用苦行者的精神到德国来念书的,所以每天除了钻书本以外,很少想到别的事情。可是现实的情况又不允许我这样做。而且祖国又时来入梦,使我这万里外的游子心情不能平静。就这样,在幻想和现实之间,在祖国和异域之间,我的思想在挣扎着。不知道怎样一来,一下子就过了六年。
⑥哥廷根是有名的花城。来到这里的第一个春天,这里花之多。就让我吃惊。家家园子里都挤满了花。五颜六色,锦似的一片,但是我却似乎一直没注意到这里也有海棠花。原因是,我最初只看到满眼繁花。多半是叫不出名字。只是眼花缭乱而已。
⑦但是,真像一个奇迹似的,今天早晨我竟在人家园子里看到盛开的海棠花。我的心一动。仿佛刚睡了一大觉醒来似的,蓦地发现,自己在这个异域的小城里住了六年了。乡思浓浓地压上心头,无法排解。
⑧在这垂尽的五月天,当自己心里填满了忧愁的时候,有这么一团十分浓烈的乡思压在心头,令人感到痛苦。同时我却又爱惜这一点儿乡思,欣赏这一点儿乡思。它使我想到:我是一个有故乡和祖国的人。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他们却近在眼前。我离开他们的时间愈远,他们却离我愈近。我的祖国正在苦难中,我是多么想看到他呀!把祖国召唤到我眼前来的,似乎就是海棠花,我应该感激它才是。
⑨晚上回家的路上,我又走过那个园子去看海棠花。它依旧同早晨一样。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它似乎一点儿也不理会我的心情。我站在树下,呆了半天,抬眼看到西天正亮着同海棠花一样红艳的晚霞。
1941年5月29日德国哥廷根 (取材于季羡林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文章串联起作者生命中从故乡到异域的一些片段,运用了首尾照应寓情于物的手法。
B.第 ②段写作者故乡单调的房顶及同样单调的海景,透现出家中海棠花晚霞般的绚烂。
C.作者虽然十分渴望“从现在要仔仔细细得过日子”,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未能如愿”。
D.上世纪30年代赴德国留学的作者始终用苦行者的精神钻研学问,以致无暇顾及海棠花。
E.文章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映了作者对战争年代德国社会现实的思考与省察。
2.通过全文,回答下面问题。(6分)
① 文章第二段开头说“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作者与海棠花真的是“无缘”吗?为什么?(3分)
②文章第七段为什么说“仿佛刚睡了一大觉醒来似的,蓦地发现,自己在这个异域的小城里住了六年了” ?(3分)
3.第⑤段划线部分描写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这与下文有什么关联。(5分)
4.第⑧段“ 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它们却近在眼前。我离开它们的时间越远,它们却离我越近”该句表达了作者对于“距离”的怎样的体验?试结合你的成长记忆或读过的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对这一距离体验的感受(不少于200字)(10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①王夫人道:“……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②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③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5.“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是说( )(3分)
A.穷困失意,懒惰愚笨
B.愚笨顽皮,不通人情世故
C.厌弃功名,否定封建正统
D.不学无术,不懂儒家经典
6.“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是说( )(3分)
A.独立不羁,要求个性解放
B.性格孤僻,不肯服从管教
C.桀骜不驯,追求与众不同
D.固执任性,我行我素
7.对这三段文字所用的修辞手法,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三段都用了比喻修辞手法。
B.②③两段都用了对偶修辞手法。
C.除对偶外,②段还用了排比、比喻。
D.③段作了反语。
8.填空及翻译(每题4分)
(1)这三段文字都是描写宝玉的。①是___________描写,用的是_______的手法;②是_______描写,突出宝玉的__ _____。
(2)翻译“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译文: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每小题2分)
9. , ,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10. 。独上高楼, 。(晏殊《蝶恋花》)
11.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 。(林逋《山园小梅》)
(四)、语言文字运用(14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今年春节期间,镇里举行了一场别无二致的茶话会,向返乡过节的流动党员们通报了本镇一年来经济发展的喜人形势。
B.在文化强省战略指引下,我省动漫产业迈人高速发展的新阶段,去年我省与沿海省份动漫原创产品的产值已经等量齐观。
C.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组织者在赛事安排上独出心裁,创造性地采取走进社区、现场体验等方式,以突出全民互动的特点。
D.发展低碳经济首当其冲的是要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协调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河南省气象台昨日16时发布寒潮蓝色预警:从昨日晚上开始,全省将有6到7级的阵风,降温最大幅度为10℃。
B.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艰苦发展历程,我省的电视大学远程开放教育终于形成了教有特色,学有定法,评有成规,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
C.动用了“超过一个国家的战力”的美韩黄海联合军演刚于12月1日结束,紧接着规模超过美韩演习6倍”的美日联合军演又开始登场,这进一步加剧了东亚的紧张局势。
D.在中国,慈善往往被赋予道德的光环,但把慈善提到过高的道德水平,不是慈善文化的先进和成熟,而是幼稚和滞后。以平常心看慈善,是重建中国慈善文化的正确心态。
14.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四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同。(8分)
贪婪是灵魂的蛀虫,侵蚀了多少善良的本性。
懒惰是精神的蝥贼,偷走了多少宝贵的青春。
。
。
。
。
五、写作(40分)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军队需要严明的纪律,这样才会有战斗力;社会需要合理的道德行为规范,这样它才能正常运转。另一方面,陈规陋习又会成为社会发展的阻力,而新思想、新科学的产生正是建立在打破这些过时的规矩的基础上的。规矩时时刻刻参与着我们的生活,它是社会生活中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