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北京高考新增考点:民俗汇编(5)

北京高考最新信息
2014/3/13
中秋节
中秋节为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中秋节在唐朝以后才成为固定的节日。传说唐玄宗梦游月官,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间才开始盛行过中秋节的习俗。一般认为,中秋节开始盛行于宋朝。元末朱元璋起兵时以月饼秘密传递“八月十五日杀鞑子(蒙古人)”的讯息,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将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明清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中国的一大传统节日。《正德江宁县志》载,中秋夜,南京人必赏月,合家赏月称为“庆团圆”,团坐聚饮称为“圆月”,出游待市称为“走月”。
关于中秋节来源的传说中,嫦娥奔月的故事最著名。相传在远古时代的射日英雄后羿娶了嫦娥,并成为帝王,可是他愈来愈暴戾,多番施行恶政,成了大暴君。有一天,后羿从王母娘娘的手中求得一包不死药,贝要吃了不死药,就能成仙升天。嫦娥知道后就把不死药全部吞下,然后变成仙女,往月宫飞去。百姓们得知嫦娥奔月成仙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嫦娥祈求平安吉祥,由此便逐渐形成了中秋节拜月的风俗。
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和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重阳节还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又称菊花节。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古代还流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
关于这些习俗的来历,据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载:传说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未,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给7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带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于是他便回到家乡,在九月九那天,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分给大家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让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上瘟疫。他和瘟魔搏斗,最后杀死了瘟魔。于是汝河两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故事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被称为腊月,每年腊月初八,是我国汉族传统的腊八节。在这天,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是用八种当年收获的新鲜粮食和瓜果煮成。岁终之月被称为“腊八”,有不同的解释:一种说法是,“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隋书·礼仪志》记载);还有一种说法是“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另外一种说法是“腊者,逐疫迎春”。
腊八节由来有很多种说法,其中一个与佛教有关。据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修行深山,静坐六年,饿得骨瘦如柴,曾欲弃此苦,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罢盘腿坐于菩提树下,于十二月初八成佛。于是为纪念他成佛,这一天便成为“佛成道节”。中国信徒出自虔诚,遂与“腊日”融合,方成“腊八节”,并同样举行隆重的仪礼活动。
除夕
除夕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指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因常在夏历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守岁始于南北朝时期。苏轼有“儿宣强不睡,相守夜欢哗”之诗句。在这天,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吃团圆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除夕的高潮是年饭后长辈发“压岁钱”,接着就是张贴春联和门神,并关上大门,到初一的早上才开门“接财神”,接下来就是全家人守岁到凌晨。
社火
社火是中国民间一种传统庆典狂欢活动,具体形式因地域不同而有较大差异。“社”,古指土地神,从古到今,社火都有祭祀、祝福之意。
社火是随着古老的祭祀活动而逐渐形成的。原始先民们对人类的生死及自然界的许多现象既不能抗拒,也不能理解,只能幻想借助超自然的力量主宰它,于是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神。当社会生产由渔猎转入农耕,土地便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于是渴望风调雨顺、农作丰收或驱鬼逐疫的祈禳性祭祀活动便产生了。
据传说,社火与共工有关。共工长得人脸蛇身,满头红发,性格暴烈好战。一次他和祝融作战,一怒之下头触不周山,竞把撑天的柱子碰断,顿时天崩地裂,洪水泛滥,多亏女娲炼了五彩石及时把天补好。共工之子见父亲闯下大祸,心里非常难过,便把九州大裂缝一一填平。黄帝见状,便封他为“后土”,让他丈量并掌管土地,从此他便成为人们祭祀的社神。
追溯“社火”之源,与远古时的图腾崇拜、原始歌舞有关系。图腾崇拜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极为漫长的时间,原始社会的人们,把本氏族的图腾标志雕刻在石壁、木柱或刺在身上,画在脸上,有的还制成面具。每逢祭祀的时节,人们在身上绘有图腾图案或戴上图腾面具,边击打着劳动工具,边跳着模拟图腾物的舞蹈,狂呼狂舞,祈望所崇拜的图腾能给予他们一种神奇的力量。逐渐形成巨大的民俗礼仪活动,演变为乡村祭神、娱神、迎神的赛会,并加进杂戏表演。这种古老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踏青
踏青又叫春游、探春、寻春,于花草返青的春季,结伴到郊外原野远足踏青,并进行蹴鞠、荡秋千、放风筝等活动。
中国的踏青习俗由来已久,传说远在先秦时已形成,也有说始于魏晋。据《晋书》记载:每年春天,入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至唐宋尤盛,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到了宋代,踏青之风盛行。
宋代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就极其生动地描绘出以汴京外汴河为中心的清明时节的热闹情景。在这一画卷,画面人物就达550多人,牲畜50余头,船20多艘,车、轿20多乘。清明踏青之盛况,可见一斑。唐代诗人杜甫就曾记载皇家游春踏青的胜景,“三月三日天地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千百年来,踏青渐成了一种仪式,“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白居易的《春游》诗正是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