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北京高考新增考点:民俗汇编(4)

北京高考最新信息
2014/3/13
花朝节
花朝节又称花神节,岁时八节之一,或称作“百花生日”。其时间在各朝代地区不同,早期以农历二月十二或二月十五为花朝节,清代以后则一般北方以二月十五为花朝节,而南方则以二月十二日为花朝节,这与南北气候不同有关,大致在㈠康蛰”到“春分”节气期间。此时春回大地,万物复生,定其中一天为花的节日是十分恰当的。花朝节的风俗各地也有所不同,有种花、赏花等等。
相传北魏夫人的女弟子女夷善于种花养花,于是被人们尊为花神,设节日纪念,节日是夏历(今农历)二月十五。花朝节名起源于唐代武则天执政时期。武则天嗜花成癖,每到夏历二月十五花朝节这一天,她总要令宫女采集百花,和米一起捣碎,蒸制成糕,用花糕来赏赐群臣,名日花朝。上行下效,从官府到民间就流行开花朝节活动。在那时,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二月十五的花朝节、八月十五的中秋节,这三个“月半”被视为同等重要的传统佳节。
古时花朝节日里,各地都以传统风俗来欢庆“百花生日”:或用红绸布条悬挂在花枝上,祝花“生日快乐”;或在花树上张挂“花神灯”,夜间灯火通明,与红花绿枝相映成趣;或青年男女漫步花丛中,赏花谈情;或文人墨客触景生情,吟诗作画……至于各地花匠或花卉爱好者,更是他们一展手艺的好时节。
寒食节
寒食节在农历的三月,清明之前一两天。可以说,仲春时节的第一个大节日就是寒食节,也被称为“禁烟节”、“冷节”、“百五节”(意为在夏历冬至后105日)。寒食节最初作为节日时,要禁烟禁火,无论民间官府,只吃冷食,后又透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钩、斗鸡、放风筝等风俗。寒食节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后来逐渐为清明节所代替。
关于寒食节禁火习俗的形成,民间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说它起源于人们对介子推的纪念和祭奠。介子推是春秋时期跟随晋国公子重耳流亡的一个大臣,曾割自己腿上的肉为晋公子充饥。后来重耳做了国君(晋文公),要封赏介子推。介子推却带老母到绵山隐居,不受封赏。晋文公为逼介子推出山,就放火烧山,结果介子推被烧死在山中。晋文公便把烧山的这一天定为介子推的祭日。实际上禁火之俗早在周代已是惯制,为怀念和祭祀介子推而禁火的说法纯是附会。这种附会在汉代发生后,传播渐盛,在寒食节的形成和传承过程中影响越来越大。
实际上寒食节禁火的原因,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归之于上古以来特定的民间信仰。古人将周天恒星分为二十八宿,东方青龙宫的角、亢二星为“龙星”,在五行中居于木位。先秦时期,古人出于星象迷信和感应巫术,认为春季龙星现于东方,容易引起大火,所以在三月龙星初现之时,应该禁火。禁火期间不能生火做饭,须得事先准备好食物。这种不能加热的冷食就是“寒食”。另一种说法用古人生活中的取火惯制来解释,认为寒食禁火源于古人钻木驭火和换取新火的制度。上古时期,A们钻木取火,季节不同,所用木材也不同,换季时就要改火;而每次改火都要换取新火。当新火未到之时,须得禁止人们生火。《周礼·秋官·司煊氏》中说:“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就是仲春时节,负责取火的官吏在街上摇着木铎,警告人们禁火。后来在这一时节禁火成为习俗流传下来。
清明节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清明节又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正是春光明媚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的习俗,所以又叫踏春节。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为不吉之日。所以,在这一天要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后来就成为传统习俗流传下来,并且人们还避“端五”忌讳,称之为“端午”。
关于端午节的来所,最为广泛的说法是为了纪念屈原。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泪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泪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七夕节
七夕节原名为乞巧节。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七夕节晚上要坐看牵半织女星。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的牛郎和织女的鹊桥相会的时间。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向她乞求美满的姻缘,所以七月七日也被称为乞巧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