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北京高考新增考点:民俗汇编(6)

北京高考最新信息
2014/3/13
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我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文娱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古代,每届元宵节,人们总要分曹射覆,引为笑乐。
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代,宫廷和墨客中出现了“隐语”、“文义谜语”等文字游戏,这可以说是最早的谜语。秦汉以后,这种风气更加盛行,西汉曹娥碑后题有“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影射“绝妙好辞”,即“隐语”。
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灯谜至此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灯谜了。至明清时代,春节前后各城镇皆张灯悬谜,盛况空前。
关于灯谜的由来,还有一则民间故事:相传,很早的时候,有个姓胡的财主,人称“笑面虎”。这笑面虎嫌贫爱富,平日鱼肉乡里。村里有位叫王少的穷秀才,决定要斗斗这个笑面虎。有一年,元宵将临,各家各户都忙着做花灯,王少也乐哈哈地忙了一天。到了元宵灯节的晚上,王少打出一顶花灯上了街。只见这花灯扎得又大又亮,更为特别的是上面还题着一首诗。王少来到笑面虎门前,把花灯挑得高高的,引得好多人围看。笑面虎也忙挤到花灯前,见灯上题着四句诗:
头尖身细白如银,眼睛长到屁股上,
论秤没有半毫分,光认衣裳不认人。
笑面虎一看,只气得哇哇乱叫,就命家丁来抢花灯。王少忙挑起花灯,笑嘻嘻地说:“老爷,咋见得是骂你呢?”笑面虎气呼呼地说:“你那灯上是咋写的?这不是骂我是骂谁?”王少仍笑嘻嘻地说:“噢?老爷是犯了猜疑。我这四句诗是个谜,谜底就是‘针’,你想想是不是?”笑面虎气得干瞪眼,转身狼狈地溜走了。这事传开后,越传越远。第二年元宵,人们纷纷仿效,将谜语写在花灯上,供人猜射取乐。所以就叫“灯谜”。后来,每逢元宵灯节,各地都举行灯谜活动,一直传到现在。
拔河
相传,拔河始于距今二千四百年前春秋时期的楚国。楚国地处大江南北,水道纵横,有一支强大的水军舟师,他们有一种称之为“钩拒”的兵器,专门用于水上作战。当敌人败退时,军士以钩拒将敌船钩住,使劲往后拉,使之逃脱不了。后来钩拒从军中流传至民间,演变为拔河比赛。
古代参加拔河的人数比现在的多得多。大绳正中插一根大旗,旗的两边画两条竖线,称为河界线。比赛时,以河界线为胜负标志,所以改“钩拒之戏”为“拔河”。一声令下,河界两边选手紧挽绳索,“使相牵引”,围观者“震鼓叫噪,为之鼓劲”。
角抵
角抵是古代一种角力游戏,类似今天的摔跤。它主要是通过力量型的较量,用非常简单的人体相搏的方式决出胜负。
角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据《述异记》记载,上古时的蚩尤民族头上长着角,耳鬓旁长着剑戟。他们在与黄帝打仗时,就以头上之角抵人,敌方对此很难防御。这种所谓的“以角抵人”,便是一种类似现在摔跤、拳斗一类的角力活动。
到了秦汉时期,角抵活动非常盛行,但是当时的角抵已经不再是一种争斗相搏的手段,而是变成一种带有表演成分的游戏活动。据古籍记载:“秦并关卡,罢讲武礼,为角抵。”由于秦始皇怕民众起来造反,于是便罢武礼、息兵事,把角抵变成了一种寻欢作乐的游戏节目。
到了唐代,角抵、相扑游戏已经盛及朝野。《旧唐书.敬宗本纪》引《续文献通考·百戏散乐》:“角力戏,壮力裸袒相搏而角胜负。每群戏毕,左右军擂大鼓而引之。”
宋代相扑又名“争交”。宋太祖曾制定军中以相扑决高下升迁的法则,并以相扑高手担任御前“内等子”,每逢朝廷大朝会圣节或御宴,照例用左右军相扑助兴。相扑在宋代军中十分流行,宋朝名将韩世忠、岳飞在军中推行相扑练武,提拔相扑比赛得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