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根点评福建2010年作文题材新颖

福建高考最新信息
2010/6/9
本报讯 伴随着高考语文学科考试结束铃声,有关高考作文的点评与讨论在网上也已沸沸扬扬。“这道作文看第一眼很晕,想了半小时还没想出来怎么立意,不离题就谢天谢地了……”昨日中午,海都网(http://www.网址未加载/)招考频道聚集了数十位热心网友热烈讨论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有一位自称正在上高二的福州一中的学生,利用中午休息时间赶出了一篇700多字的高考“下水作文”贴到海都网上,期待得到专家老师和读者的点评。
福建省高考作文题 (试题大意如下)
给材料作文 :雅各布格林 和威廉格林 两兄弟搜集了89个童话故事,他们只是为了证明民间童话和历史是否有联系,最后却求证不了,然后把笔记本束之高阁,后来是他们的朋友发现并且出版了这本再印几万次,发行几亿本,被四十几个国家翻译成五十多种语言的《格林童话》。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立意自定。
作家陈希我:
今年高考作文题 有点“晕”
作家陈希我 大叫“我晕”!这是他看过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的第一感觉。
晕过之后,这位曾被评为“中国文学新锐人物”的作家还是对今年我省的高考作文试题大有褒扬。好在哪?“从写作者的角度说,至少这样的试题需要考生更多的思考,比命题作文 更有操作的空间。”陈希我 之所以“痛恨”命题作文,因为他认为给作文命题是件荒谬的事,“首先很多命题作文往往只有一种价值取向,比如今年北京卷的‘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江苏卷的‘绿色生活’、江西卷的‘找回童年’,谁敢冒着零分的风险说童年不是快乐的?谁能说我不要绿色生活?考生失去了思考和判断的空间。很容易套题,有太多的范文可以套用。”“痛恨”的另外一个理由是命题作文容易走上“文以载道”的路数上。“中国的文化传统是一写命题文章整个人就端了起来,讲道理、讲思想,曾经有考生的作文被判零分,不是他写得不好,而是‘思想不对’,社会的价值判断左右了孩子的思维。”陈希我认为今年的福建高考作文至少能够避免这样的价值层面因素的干扰。
高三 语文教师:
《格林童话》离考生有点远
作家“晕”了,但中学教师却认为仍然有套题的可能性。
福州三中的高三语文教师张璐 认为,之所以网友们觉得晕,是因为缺少专门训练,“参加高考的学生之前受过专门的新材料作文写作训练,在提炼角度方面相对会比较顺畅。”张璐老师所谓的“新材料作文”是针对“旧材料”而言,“新材料”与“旧材料”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旧材料作文有明显的倾向,将写作的观点束缚在一个角度;而新材料作文让学生可写的角度多、空间广。
张璐说,从今年福建省的高考作文材料来看,基本上能做到让考生有话可说,给的材料主要体现三块内容,都可以从中找到写作的角度:一是格林兄弟 ,二是朋友,三是传说。
从格林兄弟这个角度来提炼观点,例如永不言弃(容易套题),对事物的定位等;从朋友这个角度,像善于发现、创新思维等,都是可选的角度;从传说方面来立意,包括任何事物都有存在的价值等。此外,还有事物之间的配对关系,相对对照等。
在张璐老师看来今年的作文试题还是有遗憾的,遗憾不单是容易“套题”,还在于“离考生的生活远了一点”。张璐说,“对我个人而言,不太喜欢《格林童话》这样的素材,感觉距离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远了点,考生们可能写的大多是道德层面的东西。”
特级教师王立根 :
今年作文不按常理出牌,题材新颖
“这样的高考作文试题,写议论文将成为考生的选择,成为一种压倒性的趋势,但如果能写成记叙文,用故事点题可能将成为高考作文中的亮点,拿高分也有很大的可能性。”语文特级教师王立根 也赞同网友们“最出乎意料”的评价,他的评价是“不按常理出牌”。那么“不按常理”的文体胜出的可能性也会大增。
王老师在与读者互动的访谈视频中总结了这些年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重智性、理性。“这几年福建的作文题较新颖抢眼,题目貌似平实,其实有深意寓焉,作文人人可写,但出彩也难,那就全凭考生的作文智慧、阅读功力了。”在王老师看来,“格林童话”的试题没有“题眼”:新材料作文提供的材料只是一个话题的引子,这材料只有故事没有观点,要考生自行提炼观点,在审题中立意,多角度考虑。
那么材料有什么含义?王老师说,格林童话是世界童话的经典之作,自问世以来,在世界各地影响广泛,以其丰富的想象、优美的语言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个神奇而又浪漫的童话故事。想不到这经典之作却是无心插柳而成的,格林兄弟起先是为了研究人类历史而搜集的,埋头研究没有成果,而他们的一个朋友却因此而编成了童话故事,成为名著。如何理解这样的素材?王老师提供了几个他的审题立意的角度:你可以从“行百里半九十、功亏一篑”来谈,也可以从事例本身说,“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成功与失败之间”、“历史与童话之间”、“站在前人的肩膀”、“无心插柳柳成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等等;还可以从格林兄弟的朋友的角度说,这个例子很生动地告诉我们创新的意义,我们往往从惯常思维出发,乃至一条胡同走到底 ,而这位朋友就换位思考,于是出现了新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