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戏曲

一、关于戏曲的介绍

戏曲(traditional opera) 中国戏曲包括宋元南戏、元杂名句、明清传奇、近现代京剧和各种地方戏。

中国古代戏曲主要指元明清戏曲,包括:宋元南戏、元杂剧和明清传奇。 中国五大戏曲剧是: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评剧。

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

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秦腔、京剧、豫剧、越调、越剧、黄梅戏、评剧、曲剧、昆曲、粤剧、川剧、淮剧、晋剧、汉剧、湘剧、潮剧、闽剧、祁剧、莆仙戏、河北梆子、湖南花鼓、吕剧、花鼓戏、徽剧、沪剧、绍剧、四平调、等六十多个剧种。 戏曲是汉族传统艺术之一,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又说又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其主要特点,以集汉族古典戏曲艺术大成的京剧为例,一是男扮女、女扮男;二是划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三是有夸张性的化装艺术--脸谱;四是“行头”(即戏曲服装和道具)有基本固定的式样和规格;五是利用“程式”进行表演。

汉族的民族戏曲,从先秦的"俳优"、汉代的“百戏”、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杂剧、南宋的南戏、元代的杂剧,一直到清代地方戏曲空前繁荣和京剧的形成,戏曲始终扎根于汉族民间,为人民所喜闻乐见。看戏至今仍然是汉族的主要娱乐活动之一。

一般说来,北方人多喜看京剧,南方人则多爱好越剧,各种地方剧种都有其自己的观众对象。远离故土家乡的人甚至把听、看民族戏曲作为思念故乡的一种表现。

二、有关戏曲的知识

戏曲(traditional opera) 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 释义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各种表演艺术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 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更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虽说它的渊源来自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但区别一个剧种所显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现在它来自不同声腔系统的音乐唱腔.这些音乐唱腔则是以所产生地区的语言、民歌、民间音乐为依据,并兼收其他地区音乐而产生的.各个剧种的剧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净、末、丑等不同脸变化的角色行当充任.表演上着重运用以生活为基础提炼而成的程式性动作,和虚拟性的空间处理.讲究唱、念、做、打等艺术,表演运输和富裕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成有区别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其中,京剧(Beijing Opera)是我国的国粹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祁剧、河北梆子、安庆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 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做“戏曲”.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 [编辑本段]戏曲的三大艺术特色 综合性、虚拟性、程序性—— (一)综合性 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的民族艺术.这种综合性不仅表现在它融汇各个艺术门类(诸如舞蹈、杂技等)而出以新意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它精湛涵厚的表演艺术上.各种不同的艺术因素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通过演员的表演实现戏曲的全部功能.其中,唱、念、做、打在演员身上的有机构成,便是戏曲的综合性的最集中、最突出的体现.唱,指唱腔技法,讲求“字正腔圆”;念,即念白,是朗诵技法,要求严格,所谓“千斤话白四两唱”;做,指做功,是身段和表情技法;打,指表演中的武打动作,是在中国传统武术基础上形成的舞蹈化武术技巧组合.这四种表演技法有时相互衔接,有时相互交叉,构成方式视剧情需要而定,但都统一为综合整体,体现出和谐之美,充满着音乐精神(节奏感).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富有形式美的戏剧形式. (二)虚拟性 虚拟是戏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它是指以演员的表演,用一种变形的方式来比拟现实环境或对象,借以表现生活.中国戏曲的虚拟性首先表现为对舞台时间和空间处理的灵活性方面,所谓“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顷刻间千秋事业,方丈地万里江山”,“眨眼间数年光阴,寸柱香千秋万代”这就突破了西方戏剧的“三一律”与“第四堵墙”的局限.其次是在具体的舞台气氛调度和演员对某些生活动作的模拟方面,诸如刮风下雨,船行马步,穿针引线,等等,更集中、更鲜明地体现出戏曲虚拟性特色.戏曲脸谱也是一种虚拟方式.中国戏曲的虚拟性,既是戏曲舞台简陋、舞美技术落后的局限性带来的结果,也是而且主要是追求神似、以形写神的民族传统美学思想积淀的产物.这时一种美的创造.它极大地解放了作家、舞台艺术家的创造力和观众的艺术想象力,从而使戏曲的审美价值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三)程序性 程序是戏曲反映生活的表现形式.它是指对生活动作的规范化、舞蹈化表演并被重复使用.程式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生活,但它又是按照一定的规范对生活经过提炼、概括、美化而形成的.此中凝聚着古往今来艺术家们的心血,它又成为新一代演员进行艺术再创造的起点,因而戏曲表演艺术才得以代代相传.戏曲表演中的关门、推窗、上马、登舟、上楼,等等,皆有固定的格式.除了表演程式外,戏曲从剧本形式、角色行当、音乐唱腔、化妆服装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程式.优秀的艺术家能够突破程式的某些局限,创造出自己具有个性化的规范艺术.程式是一种美的典范. [编辑本段]戏曲的起源和形成 起源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 (一)先秦——戏曲的萌芽期.《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祭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二)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三)宋金——戏曲的发展期.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四)元代——戏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

三、有关戏曲的资料

说明一下,下面是一个很粗略的分类 1、昆曲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

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

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

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

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 。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

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4、京剧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 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

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5、评剧 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

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

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它源于山、陕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经由山西传至河北,结合河北与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

河北梆子著名剧目有《蝴蝶杯》、《辕门斩子》、《杜十娘》等 7、晋剧 晋剧,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至山西,结合山西语言特点而形成。现流行于山西中部及内蒙、河北一带。

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音乐风格在高亢之余,也有柔婉细腻的一面。表演通俗质朴。

著名剧目有《打金枝》、《小宴》、《卖画劈门》等。 8、蒲剧 蒲剧,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而成,一说此即为原来的山陕梆子。

现流行于山西西南部及陕西、河南一带,在声腔上近似于秦腔,语言也用陕西方言。著名剧目有《挂画》、《杀狗》、《杀驿》等。

9、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发展而成,流行于山西东南部上党一带。其声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等。

剧目有《三关排宴》、《东门会》等。 10、雁剧 雁剧,也称“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发展而来,流行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张家口、内蒙古一带。

据说它对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剧目有《血手印》、《金水桥》等。

11、秦腔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

剧目有《蝴蝶杯》、《游龟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于内蒙古、山西及河北张家口一带的戏曲剧种,在内蒙民歌及山西民间小调基础上形成,后来又吸收晋剧的表演成份而渐渐成熟。

表演生活气息浓郁,曲词通俗。剧目多为表现农村生活的小戏,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剧 吉剧,流行于吉林省的戏曲剧种。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曲调轻快、词句通俗、表演质朴火爆,剧目有《燕青卖线》、《包公赔情》等。

14、龙江剧 龙江剧,流行于黑龙江地区,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拉场戏、影戏及当地民歌基础上形成,表演轻松幽默,曲词通俗。剧目有《双锁山》、《荒堂宝玉》等。

15、豫剧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份。

原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派别,现以豫东、豫西调为主。出现过常香玉、陈素珍、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员。

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等。 16、越调 越调,河南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区,因以“四股弦”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也称“四股弦”。

音乐为板腔体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员有申凤梅等。

剧目有《收姜维》、《李天保招亲》、《诸葛亮吊孝》等。 17、河南曲剧 河南曲剧,河南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区,由曲艺“河南曲子”发展而成。

唱腔轻柔婉转,以悲剧内容见长。剧。

四、关于戏曲的四字词语

声情并茂、徽班进京、四大徽班、昆乱不挡、唱念做打、前三鼎甲、后三鼎甲、四大名旦、四小名旦、四大须生、抑扬顿挫、有声皆歌,无动不舞(这是著名京剧理论家齐如山对京剧表演艺术的的归纳)、生旦净丑(一楼说的生旦净末是错的,如果是生旦净末,那还要有一个丑,以前的戏曲行当是这五大类,上世纪初,末行被并归到老生行当,所以,现在的戏曲行当是生旦净丑四大类). 另外,在行当名称上有很多四个字的叫法,如唱功老生,架子花脸等等,还有更多四个字的剧名,如贵妃醉酒、徐策跑城等等等等,多了去了,广义上说,这都属于有关戏曲的四字词语,但又好像不是楼主你想要的那种,但剧名中的《逼上梁山》肯定是属于你要的词语,没错吧,呵呵!。

五、关于戏曲的资料

全国戏曲的种类

彩调剧 藏剧 潮剧 楚剧 凤阳花鼓戏 广东汉剧 桂剧 汉剧 黄梅戏 徽剧 荆州花鼓戏 柳子戏 吕剧 山东梆子 绍剧 四川曲剧 甬剧 云南花灯 壮剧 越剧 粤剧 越调 豫剧 宜黄戏 扬剧 新疆曲子剧 湘剧 锡剧 婺剧 碗碗腔 天津文明戏 苏剧 曲剧 琼剧 青海平弦戏 秦腔 黔剧 祁剧 蒲剧 莆仙戏 评剧 瓯剧 闽剧 陇剧 龙江剧 辽南戏 昆剧 梨园戏 京剧 晋剧 吉剧 黄龙戏 淮剧 滑稽戏 花儿剧 沪剧 河北梆子 赣剧 二人转 二人台 川剧 北方昆曲 新城戏

声腔剧种:二黄、二人台、上党二黄、上党梆子、山西梆子、山东梆子、川剧、三角戏、义乌腔、弋阳腔、广东汉剧、云南壮剧、云南花灯戏、丹剧、木偶剧、巴陵戏、五音戏、文南词、中路梆子、内蒙大秧歌、凤台小戏、永济道情戏、白剧、白字戏、北昆、北京曲剧、北路梆子、皮黄、皮影戏、龙江剧、龙岩杂戏、东河戏、东路梆子、汉剧、宁河戏、乐平腔、正字戏、四平腔、四股弦、右词南剑调、西皮、西秦腔、西路花鼓、西调、西路评剧、壮剧、壮族沙剧、芗剧、吉剧、吕剧、竹马戏、老调梆子、庐剧、吹腔、乱弹、沪剧、评剧、苏剧、甬剧、祁剧、辰河戏、余姚腔、词明戏、含弓戏、阿宫腔、灵邱罗罗腔、河南越调、河南道情、河南曲剧、河北梆子、河北乱弹、京腔、京剧、青阳腔、青海平弦戏、武安落子、杭剧、扬剧、昆腔、陇剧、茂腔、绍剧、瓯剧、侗戏、宜黄戏、采茶戏、泗州戏、弦索腔、耍孩儿戏、陕西老腔、柳腔、柳琴戏、闽剧、闽西汉剧、南剧、姚剧、临剧、哈哈腔、胡琴腔、荆河戏、浑源罗罗、贵州花灯剧、高腔、高山剧、高拔子、高甲戏、高调梆子、唐剧、桂剧、秦腔、晋剧、邕剧、莆仙戏、海盐腔、海门山歌剧、海城喇叭戏、莱芜梆子、壶关秧歌、淮剧、淮红剧、黄梅戏、黄龙戏、黄孝花鼓、清戏、清音戏、粤剧、婺剧、楚剧、推剧、梨园戏、梆子腔、章丘梆子、铙鼓杂戏、湘剧、湘西苗剧、越剧、傣剧、琼剧、丝弦戏、滑稽戏、皖南花鼓戏、湖南花鼓戏、蒲剧、蒲州梆子、雷剧、锡剧、滇剧、蒙古剧、碗碗腔、瑞河戏、新疆曲子戏、赛戏、歌仔戏、僮子戏、蔚县秧歌、漫瀚剧、潮剧、徽剧、影子腔、黔剧、豫剧、襄阳剧、襄武秧歌、藏剧、赣剧、彝剧。

戏剧名词:九宫、入破、卜儿、十三调、二花脸、刀马旦、人物造型、大曲、大面、大遍、小末、小旦、小戏、小生、小花脸、三部曲、三花脸、三小戏、才人、广播剧、引子、引戏、文场、文工团、文明戏、元曲、元杂剧、云手、云韶府、丑、介、队舞、六幺、幺篇、宫调、水袖、化妆、反串、书会、瓦舍、勾栏、开呵、木大、中州韵、内心独白、手眼身法步、中国戏剧梅花奖、打出马、打背躬、台词、台步、正末、正旦、正剧、正净、四大徽班、四大声腔、四功五法、旦、旦儿、末、末泥、本色、本色表演、出、外、生、加官、龙套、布景、对白、代面、包厢、乐棚、务头、犯调、北曲、立部伎、东海黄公、兰陵王入陈曲、行头、行当、行家、行院、戏文、戏曲、戏剧、冲末、冲狭、曲破、曲牌、曲谱、老旦、老生、吊毛、传奇、杂当、过曲、集曲、合生、许胡、百戏、优伶、寻幢、压轴戏、地方戏、问题剧、自报家门、花部、花旦、把子、把子功、走边、走索、场、场面、场面高度、巫、串、折、弄、角抵、苍鹘、社火、邦老、孛老、序幕、身段、尾声、抢背、宋杂剧、竹竿子、吴江派、苏中郎、坐部伎、连台本戏、即兴表演、武旦、武丑、武场、武净、武生、武二花、武花脸、板眼、板式、参军、参军戏、定场诗、定场白、俫、净、帔、转踏、法曲、青衣、京白、官衣、话剧、诗剧、掐弹词、性格化、毯子功、油花脸、升平署、宜春院、贴净、贴旦、独白、独幕剧、科班、科泛、科浑、南曲、南戏、南杂剧、南北合套、俗乐、院本、弦索、哑剧、亮相、起霸、圆场、面具、轴子、客串、草台班、闺门旦、活报剧、音响效果、总会先倡、剧场、剧种、剧本、悲剧、悲喜剧、砌、彩排、旁白、帮腔、家门、宾白、钵头、俳优、倡优、临川派、鬼门道、诸宫调、第四堵墙、爱美剧运动、排遍、排演、脚色、脚本、梨园、梨园弟子、副旦、副末、副净、唱腔、唱赚、唱念做打、基本功、街头剧、翎子、盔头、检场、脸谱、彩旦、清唱、菊部、票友、郭秃、象人、教坊、虚拟动作、铜锤花脸、鱼龙曼延、雅部、雅乐、雅乐部、傩、道具、喜剧、黑头、腔调、猴戏、掌记、搽旦、散乐、装孤、傀儡戏、滑稽戏、温州杂剧、程式动作、鼓板、鼓子词、鼓吹部、鼓架部、幕、幕表制、缠令、缠达、韵白、滚调、跳丸、演出本、路歧人、酸、赚、摘遍、锣经、楔子、髦儿戏、潜台词、舞台、舞台灯光、舞台美术、舞台指示、舞台艺术、题目、题目正名、靠、趟马、髯口、褶子、蟒袍、敷演、磕瓜、影戏、燕濯、踏谣娘、霓裳羽衣曲等

六、【关于戏曲的作文马上就要,】

戏曲源远流长,是我国的经典,不同地方的戏曲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它让人赏心悦目,其情节有的催人泪下,有的振奋人心,多姿多彩,出神入化. 小的时候,看见自己的父母看戏曲时,我总认为他们实在太老土,赶不上潮流,打死我我都不会去看那老掉牙的玩意. 俗话说:“要知道梨子的味道,最好亲口尝尝.”不尝不知道,一尝吓一跳呀!今天的语文课上,当我珍惜仔细欣赏了中国别具一格的戏曲时,我真是为之震撼,原来我们中华民族的戏曲是那么的有艺术魅力呀!我真是井底之蛙呀!这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外国人又怎么能比得上?难怪呀,老一辈的人都是那么的热衷于这些戏曲,那么喜爱戏曲. 我现在才感受到什么是“不看戏曲的人,枉做中国人”.不是吗?这些戏曲,就像我国的一部部历史,只有懂得欣赏它的人,只有懂得关注它的人,只有懂得挖掘它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中国人.因为他们深深地明白一个道理,戏曲是我们的国宝,戏曲是我们的国粹,戏曲是我们的国剧呀!我们怎能忘记它们?如今的社会,我们这些青少年们的视野,已经转移到流行音乐、影视和网络,我们似乎已经忘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其实,当我们细心的欣赏我们的戏曲时,我们就会发现它们犹如一个个精彩的历史故事,将历史的画卷一一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将我们带入了历史的隧道,让我们身临其境,让我们感慨不已. 戏曲的艺术魅力,我们怎可忘记?我们要多去欣赏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让它永远永远放光芒,让它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七、【关于戏曲赏析的叙述或描写】

【内容提要】本文以华人传统戏剧在美国舞台上演百余年为背景,具体描述了京剧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在异国他乡获得理解的过程和自我不断调整的处境.其中不仅包括性别问题,更有种族问题.本文试图指出,在全球化的今天,在面具化与变性论的京剧文化中传达中国文化和中国形象,虽为文化交流过渡时期之误解,但不失为推动京剧走上国际舞台的权宜之计. 【关键词】 京剧 变脸 变性 亚美戏剧 一百多年来,美国对华人传统戏剧所形成的“性别观”以及近年来亚美戏剧 (Asian American theatre)①中运用京剧的方式,成为非常有趣的文化现象.我在这里用了川剧的戏剧手法“变脸”与医学上的“变性”两个词汇来比喻美国人对华人传统戏剧的普遍认知状况.在文化交流初期,挫折与误解往往是必经的过程.然而,是否能跨过这一步而达到深层的认知,促成真正的文化交流呢?我想,这固然是很困难的,但也并非不可能.“自我嘲讽”或许是缩短文化距离的方式之一.因此,“变脸”与“变性”,两者尽管与京剧几乎无关,却颇能引人遐思,这或许是京剧登上国际舞台的第一步.那么,在今日的媒体迷惑视听、传统艺术衰微、网络表演胜于实际舞台表演的情况之下,华人传统戏剧能否成功地走出下一步,这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正名 为什么要为京剧、甚至华人传统戏剧正名呢?英语中的 “Chinese opera”(中国歌剧) 是一个以讹传讹的术语,并不能详尽而准确地表述京剧.首先,传统戏剧本身是集戏剧、歌舞于一身的(中国人常提的唱、念、做、打),西方人则是把“歌剧”(opera)、“戏剧”(drama)、“舞蹈” (dance)、甚至后来的“音乐剧”(musical) 加以分门别类,因此,中国传统戏剧才会成为“中国歌剧”,这是在与意大利歌剧比较之下,以西方戏剧理念为出发点新创的名词.中国传统戏剧不管是以杂剧传奇或是以区域性来区分,都是包罗万象的,不可笼统道之.然而,从外国人的眼光来看,中国、北京、东方、天朝、甚至蒙古、丝路、长城都是中华文化的代名词.中国歌剧与天朝戏剧(Celestial Drama)都是中国传统戏剧的通称.其次,中国传统戏剧在美国的发展,是由粤剧开始的,后来才渐渐有京剧的流行.即使京剧对粤剧的发展有相当的影响,两者仍不可混为一谈.所以,当初美国人所谓的“中国歌剧”指的其实是粤剧,而非京剧.事实上,京剧与粤剧都可算是“中国歌剧”的一种,但并不就等于“中国歌剧”的全部.最后,“中国歌剧”这个名词的产生,事实上与美国文化、与美国文化中自我意识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在19世纪美国的报刊上很少使用“中国歌剧”这个词汇,“中国戏剧”(Chinese Drama 或 Chinese Theatre) 反而是常用的名词.我认为,到了20世纪前期(大约20、30年代),蓬勃发展的美国“音乐剧”(musical) 成为美国戏剧的新的代表,也成为美国人的一种新的自我文化认同.反观“歌剧”,它乃是欧洲的,是一种过时的、遥远的表征,换句话说,也就是“非美国的”、“非现代的”.在美国的自我主义高涨与排华政策持续之下,中国“歌剧”一词慢慢代替中国“戏剧”,成为中国传统戏曲的翻译名称②.另一方面,“话剧”在20世纪初期引进中国,渐渐取代传统戏曲而成为普遍的戏剧呈现方式.在中西同时推广新剧种之下,“中国歌剧”所表述的中国传统戏剧变得越来越遥远、越来越古老,也越来越“不合时宜”了③. 二、金山客与拓荒者 1848年在美国北加州发现金矿,1849年开始出现淘金热,加入淘金行列的除了来自美国本土的拓荒者、欧洲的淘金客,还有许多华人.旧金山成了不折不扣的“国际都市”.据说,当时的居民就地搭篷为屋,雨天路面泥泞不堪,满地垃圾,鼠类横行④.然而,这一淘金热也促使娱乐业蓬勃发展起来,剧院、赌场、妓院、酒馆生意兴隆.早期的华人戏剧就是在这种环境下争出一片天地的.最早登陆美国的华人剧种是粤剧,也就是广东大戏,因为广东沿海一带的居民是最早来美的“前卫英雄”.这些远渡重洋年轻力壮的单身男子(已婚者亦多未携带家眷),起初致力于矿业,后来则投入铁路建筑或是农业商业,亦有许多成了家庭仆佣.由于最早的移民居住于旧金山湾区一带,“金山客”(Gam Saan Haak, 粤语发音) 成了亚美文学中至今仍常使用的代表华裔祖先的一个词汇.随着淘金的“前卫英雄”而来的是第二批的“淘金客”,也就是娱乐业.史密斯 (Arthur H. Smith) 曾说过:“中国人热爱戏剧,人所皆知.” ⑤ 有华人的地方一定有戏剧,旧金山的唐人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使唐人街化为一片废墟,中文资料所剩无几,研究淘金时代的华人戏剧只得仰赖英文资料.所幸的是,当时的《旧金山时报》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与《高加日报》 (Alta California) 都有不少关于华人戏剧演出的报道.从丰富的英文报道可以看出当时中国戏剧在美国演出的盛况.然而,由于文化的隔阂,英文资料往往错误百出,使得研究早期粤剧的学者备感困难. 在现存的英文记载中,最早参与“戏剧演出”(dramatic performances)的华文剧团叫作“同福堂”⑥.首场演出是在位于三桑街(Sansome 。

八、有关戏曲的俗语,谚语

千斤话白四两唱,三分唱念七分作。

宁输后台不输前台,只许艺高不许胆大。 南昆(昆山腔)、北弋(弋阳腔)、东柳(柳子腔)、西梆(梆子腔)。

男怕夜奔,女怕思凡 南麒北马关外唐 不疯魔不成活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一日不练自己知道,两日不练同行知道,三日不练观众知道。 功夫练到家,上台不怯场。

救场如救火。 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

台上一声啼,台下千人泪;台上一声笑,台下万人欢。 有板有眼叫戏,没板没眼叫屁。

艺不离手曲不离口。 一清二混三不见(无根底对付的结果是:第一次尚可,第二次模糊,第三次忘没了)。

饱打(吹)饿唱。 日月灯,云霞帐,风雷鼓板,天地间一场大戏; 汤武净,文武生,桓文丑末,古今人俱是角色。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教会徒弟,饿死师父。

只有状元徒弟,没有状元师父。 无祖不立,无师不传。

名师出高徒。艺多不压身。

三分靠教,七分靠学。 宁赠一锭金,不传一句春。

(春:指行话) 宁给十吊钱,不把艺来传。 艺人的肚儿,杂货铺儿。

艺高人胆大,胆大人艺高。 学到知羞处,方知艺不高。

拳不离手,唱不离口。 要想人前显贵,就得背后受罪。

打你今朝有过,为你将来成人。 要想学好艺,先得做好人。

南京到北京,人生活不生。 生意不得地,当时就受气。

台上无大小,台下立规矩。 玩艺儿是假的,精气神儿是真的。

没有君子,不养艺人。 练到老,唱到老,学到八十不算老。

一遍功夫一遍巧,一遍拆洗一遍新。 只许人家不听,不许自己不行。

指任何事情都得下一番苦工夫,方能做出好的成就。 艺多不压身,艺高人胆大 百日笛子千日箫,小小胡琴拉断腰 若要戏路通,全靠幼时功 不练三冬两夏,哪能学会唱、念、做、打? 一台无二戏,救场如救火。

勤学通百艺,苦练出真功。 艺术是件宝,不学得不了. 嘴上没有功,吐字听不清。

台上一张口,便知有没有。 七分念白三分唱,白是骨头唱是肉。

四、五人能当千军万马, 十几步能走海角天涯。 私下练,台上见。

以熟为巧,以巧为妙。 知戏文戏理,才能唱出好戏。

好花得绿叶配,好角得众人扶。 台下静,声小也能听得清。

台下动,声音再大也没用。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一台戏得合手,不合手戏准丢。 有劲使在功上,有功用在戏上. 腔好唱,味儿难磨。

字不清,唱不明。 字不正听不清,腔不回不中听。

要想艺深,就得用心。 慢板要紧,快板要稳,散板要准。

演员上了台,一步值千金。 一我一站,一动一转,一走一看,一扭一翻,一抬一闪,一 坐一窜,照顾四面八方,要叫人人看见。

眼大无神,庙里泥人。 笑不露齿,行不动裙。

神不到,戏不妙。 三分扮相,七分眼神. 唱戏不动情,看戏不同情。

欲前先后,欲进先退,欲左先右,欲上先下。 慢要松,紧要绷,不紧不慢才算功。

手到眼到,眼到手到。 站有站相,坐有坐样。

净行要撑,旦行要松,生行要弓,武行取当中。 兰花手,荷叶掌,握拳如凤头。

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假难分。 忙而不乱,慢而不断。

百艺不如一精。 要想戏路通,全靠幼时功。

闲着练,忙着用。 艺要会,得挨累。

台上一现,台下十年. 唱戏碰了钉,才知艺不精 力不磨得锈,腿不练得皱, 有状元徒弟,没状元师傅。 慢功出巧匠。

念书要讲,种地要耪,学艺要想。 一天不练就回,两天不练就生,三天不练就没。

后台象绵羊,前台如猛虎。 戏无情不动人,戏无理不服人,戏无绝不惊人. 见山如山在,看水如水流。

心跟神合,神跟貌合,貌跟形合。 先看一步走,后听一张口。

好戏把人唱醉,坏戏把人唱睡。 早扮(戏)三光,晚扮(戏)三慌。

神在两眼,情在脸面。 站如亭亭玉树,行如风送落叶。

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 。

九、【初中生的关于戏曲的文章就是什么戏曲的来历啊,种类和故事什么的

戏曲现代化:一个永恒命题 尚长荣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同的国家、民族创造了绚丽多姿、各具特色的文化,形成了各自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使我们生活的世界千姿百态、异彩纷呈.中华文化曾经有过她的从容和优雅,也曾在历史上留下辉煌不朽的篇章.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孕育出的一道亮丽景观. 和任何人类戏剧样式一样,中国戏曲源自人类初始文化的宗教仪式中.不同的是,它没有像在欧洲和印度历史上所发生的那样形成文化断裂,古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在发出耀目光芒之后,都中断了,中华戏曲却一直生生不息地发展演变至今.在中国文化发展演变的悠久历史中,戏曲一直在孕育、变化和成长.尤其是在中国古代史的后期,戏曲活动成为民众社会生活的重要构成方式.同样,社会发展到今天,传统戏曲也面临着一个现代化的问题. 戏曲是一个流变的、包容的文化系统 今天,我们可以很轻易地在任何一出正在上演的舞台戏曲中发现:戏曲保留了人类戏剧初始阶段的许多特征,它的首要特点是舞台形式的综合性.它是一种集诗歌、音乐、舞蹈、美术等诸多艺术元素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在它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又将所能够吸收的艺术成份都吸收进来,例如在它的表演形式中,除了歌舞,还包含着仪式、杂技、魔术、武术等成份.戏曲将这些成份有机熔铸为一体,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定型为以韵律和节奏为主导、以唱曲为特征、用综合艺术手段表演人生故事的舞台样式. 中国古典戏曲成熟于宋元时期.完整的戏剧形式,给中国传统艺术注入新的生命,丰富了中华传统艺术的精神,使它在内容上更加开阔,具有更广泛的涵盖性;在形式上也更加丰富多彩,使戏曲成为世界上最为综合的艺术.可以说,中国戏曲融合了过去一切的艺术形式,在“戏剧”原则的主导下,发挥着音乐、舞蹈、诗歌、美术等艺术形式的作用. 戏曲是文化,由其文化品性所决定,她浓缩了中国最优秀的传统文化,既不是模仿的,也不是封闭的.从表现形式上来看,古典戏曲呈现出象征型艺术的明显特征,体现着中华文化传统中的一种内在的、古典的精神.它的表演手段都由生活抽象并升华而来,舞台创造的一切都根据韵律和美的原则来进行,而体现为程式化特点.它从唱腔、念白、做工等基本表现手段,到服装、化妆、布景等辅助成份,处处都经过精心设计,这种设计的经验大多来自传统的积累和传承. 我们知道,在清代乾隆年间,古典戏曲发生了一次大的流变——京剧综合了昆曲和地方戏的特点,在雅俗两种趣味上得到了一次很好的协调.京剧将昆曲市民化、民间化,而将地方戏文人化.京剧保留了相当一部分昆曲剧目,努力吸收昆曲和地方戏的唱腔和表演技巧,在这种融合过程中,又不断产生新的东西.譬如戏曲各个“行当”在表演方面的特色,是在京剧的表演中才逐渐明显起来的,也就是说,京剧使昆曲和地方戏中各“行当”的表演艺术更加成熟起来.这一次传承与综合,不仅奠定了京剧作为“国剧”的地位,更使古典戏曲通过近代历史走向现代社会. 正是有了这样一种在内容和形式上最大限度地综合、积累与传承的艺术——中国戏曲——才能在变革、发展传统时,最小限度地“丢失”传统.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戏曲不仅是最能代表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个流变的、包容的、吸收的概念和文化系统.它不仅把诸多传统艺术形式有机地综合到一起,而且在文化上很好地解决了“新”与“旧”,继承与创新的矛盾. 创新是戏曲延续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为当代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使传统文化与民族艺术的生存和发展出现了困境.在这个大背景下,“戏曲危机”的出现是个不争的事实.换个角度看,文化的多元,选择的多样,人们娱乐方式增多,人们的欣赏不再单一,说明了社会的进步.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戏曲一统天下的风光不会再有,而且一些传统戏曲曲目所倡导的封建观念与当今的观念有冲突,戏曲失掉一部分观众也在情理之中.作为传统文化的精粹和集中体现,戏曲的存在和发展有着她独特的民族文化意义.如何振兴戏曲,使古老的艺术获得新生,使我们独特的民族文化生存繁衍下去,成为我们这一代戏曲工作者越来越迫切,越来越沉重的课题. 中国戏曲作为最能代表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一种艺术形式,面临着后继人才匮乏、一些优秀的传统剧目濒临失传等种种困境.这和拆北京老城的道理是一样的,拆掉它很容易,可再想建立起来,却永无可能.丢掉了传统和建立在传统之上的民族的文化艺术,就是失掉了一个民族的灵魂.“我们的传统是什么?”、“我们拥有的是什么样的艺术?”每个戏曲工作者、每个传统文化工作者乃至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时时刻刻扪心自问. 对于传统文化来说,只有当国民普遍认识到我们自己的文化是精粹、值得世界关注时,传统文化才能得到普及;同理,对戏曲来说,只有当人民大众认识到戏曲是精粹,值得今天的人们去欣赏、去了解时,戏曲艺术才能得以弘扬.宏观地看,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已经成为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以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如何在现代化进程。

以上就是高考网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关于关于戏曲问题,想要了解的更多关于《关于戏曲》相关文章,请继续关注高考网!

关于戏曲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下载Word文档

带你看艺考
艺考信息时光机

2022年宁波大学高水平运动队招生简章

2022年宁波大学高水平运动队招生简章
宁波大学
高水平运动队招生信息 宁波大学 2022/1/9

2022年宁波大学运动训练专业招生简章

2022年宁波大学运动训练专业招生简章
宁波大学
高水平运动队招生信息 宁波大学 2022/1/9

2022年宁波大学美术类专业招生简章

2022年宁波大学美术类专业招生简章
宁波大学
艺术类招生简章 宁波大学 2022/1/9

2022年宁波大学音乐学(师范)专业招生简章

2022年宁波大学音乐学(师范)专业招生简章
宁波大学
艺术类招生简章 宁波大学 2022/1/9

山西财经大学2022年高水平运动队招生简章

山西财经大学2022年高水平运动队招生简章
山西财经大学
高水平运动队招生信息 山西财经大学 2022/1/9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2年高水平运动队招生简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2年高水平运动队招生简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高水平运动队招生信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2/1/9

北华大学关于2022年运动训练专业冬季项目招生计划调整的公告

北华大学关于2022年运动训练专业冬季项目招生计划调整的公告
北华大学
高水平运动队招生信息 北华大学 2022/1/9

陕西师范大学2022年保送录取优秀退役运动员招生简章

陕西师范大学2022年保送录取优秀退役运动员招生简章
陕西师范大学
保送生招生信息 陕西师范大学 2022/1/9

星海音乐学院2022年本科招生简章

星海音乐学院2022年本科招生简章
星海音乐学院招生办
艺术类招生简章 星海音乐学院招生办 2022/1/9

星海音乐学院2022年本科招生考试曲目库

星海音乐学院2022年本科招生考试曲目库-星海音乐学院招生网
星海音乐学院
艺术类招生简章 星海音乐学院 2022/1/9

苏州大学2022年音乐类专业招生简章

苏州大学2022年音乐类专业招生简章
苏州大学,2022年音乐类专业招生简章
艺术类招生简章 苏州大学,2022年音乐类专业招生简章 2022/1/8

中国戏曲学院2022年本科招生线上考试(提交视频)操作指南

中国戏曲学院2022年本科招生线上考试(提交视频)操作指南
中国戏曲学院
艺术类招生简章 中国戏曲学院 2022/1/8

中国戏曲学院2022年本科招生线上考试(提交视频)内容及注意事项

中国戏曲学院2022年本科招生线上考试(提交视频)内容及注意事项
中国戏曲学院
艺术类招生简章 中国戏曲学院 2022/1/8

中国戏曲学院2022年京剧系专业考试内容与要求

中国戏曲学院2022年本科招生 京剧系专业考试内容与要求|详情 | 中国戏曲学院本科招生系统
中国戏曲学院
艺术类招生简章 中国戏曲学院 2022/1/8

中国戏曲学院2022年表演系专业考试内容与要求

中国戏曲学院2022年本科招生 表演系专业考试内容与要求|详情 | 中国戏曲学院本科招生系统
中国戏曲学院
艺术类招生简章 中国戏曲学院 2022/1/8

中国戏曲学院2022年导演系专业考试内容与要求

中国戏曲学院2022年本科招生 导演系专业考试内容与要求|详情 | 中国戏曲学院本科招生系统
中国戏曲学院
艺术类招生简章 中国戏曲学院 2022/1/8

中国戏曲学院2022年音乐系专业考试内容与要求

中国戏曲学院2022年本科招生 音乐系专业考试内容与要求|详情 | 中国戏曲学院本科招生系统
中国戏曲学院
艺术类招生简章 中国戏曲学院 2022/1/8

中国戏曲学院2022年舞台美术系专业考试内容与要求

中国戏曲学院2022年本科招生 舞台美术系专业考试内容与要求|详情 | 中国戏曲学院本科招生系统
中国戏曲学院
艺术类招生简章 中国戏曲学院 2022/1/8
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

艺考热搜

艺考数据
艺考资源站

  • 艺考分数线
  • 艺考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