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重

高中知识
2022/1/10
一、【勇于承受生命之重作文】
许多人一心只向往快乐,视人生艰难为畏途,视人生之痛为仇敌,希望离它们越远越好。
然而正是那痛苦与欢乐,才谱写出生命的乐章;坠落与飞扬,才能构成了生命之重量;失败与成功,才合奏出生命的二重奏。 蝴蝶的幼虫被那层又厚又重的蛹壳包着,它拼尽全力从蛹壳里挣脱出来在花丛中快乐地翩翩起舞。
没有之前挣脱蛹壳的沉重,哪儿来飞舞的轻扬?草籽在地下被厚厚的泥土压着,它拼尽全力破土而出,迎着春风拂动。没有之前冲破冻土的艰辛,哪儿来随风而动的悠然?年幼的鹰一次又一次地张开翅膀从树枝上腾起,而后近乎狼狈地坠落,直至最后在天空中展翅翱翔。
没有那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哪里会有日后空中那矫健潇洒的身姿? 人生同样如此。在我们成功、欢笑的背后,是一次又一次的挫折、痛苦,亦或是漫长的黑暗、等待。
它们让人生变得格外沉重。成功之路是寂寞的,因而我们需要更多的等待,承受更多的失落,品尝更多的孤独;成功之路也是漫长的,有太多的理由让你放弃,因而我们需要持之以恒、坚忍不拔。
面对这沉重的人生,有的人选择了逃避,于是放弃;有的人选择了面对,于是坚持。爱迪生在一次演讲中说道:“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一样对我有价值。”
不断的追求过程包含了一次次的失败,而只有那些执着追求并从失败中获得最大快乐的人,才是真正的成功者。 生命之痛,给予我们更丰富的人生感悟,用事业成就了我们的收获。
失败、挫折是一种教育,知道什么叫“思考”的人,不管他成功或失败,都能学到很多东西。亡国之痛,深深地在李煜的心中打下烙印。
这位南唐后主被俘后所作之词悲慨哀愁,可谓以血书成。王国维有评:此乃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词”。
没有这亡国之痛,想必习惯了那歌舞升平的后主是无法写出像《虞美人》这样蕴涵如此真挚情感的千古佳作的。从出生无忧无虑、荣华富贵到幼年的无才补天、半身潦倒,曹家的衰弱深深影响了曹雪芹的创作之路,他将自己家族的境遇深深熔铸在他所创造的艺术形象里。
纵然贫困苦难过早夺去了这个满腹才华的不屈生命,但那血泪凝成的《石头记》却成为千古名作,闻名四海。没有此痛,何就此作? 生命之重有时让我们喘不过气,但正是这深邃的重,让我们了解了生命的意义。
身患癌症的丛飞,频频与死神擦肩,可他用持之以恒的奉献和爱谱写了生命乐章中最激荡的音符。他用舞台构筑课堂,用他的歌声点亮希望。
是的,癌症或许可以夺去他的生命,但绝夺不走他对人生的信念——爱与奉献。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富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实实在在的明朗与欢乐。当大多数作家在消费时代里放弃了直面人生、拷问灵魂时,史铁生却依旧在自己的内心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出发,坚定地与艰难作斗争。
勇气和执着,诠释了他的生命、理想。 生命之痛、生命之重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美好。
海伦·凯勒说过:“世上只有那些瞎了的人才更加珍惜光明……然而,那些耳聪目明的正常人却从来不好好地去利用他们的这些天赋。人们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无任何鉴赏之心。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一旦失去了的东西,人们才会留恋它,就像人得了病才会想到健康的幸福。如果让每一个人在他成年后的某个阶段瞎上几天,聋上几天该有多好。
黑暗将使他们更加珍惜光明,寂寞将教会他们真正领略喧哗的欢乐……” 没有经历沙漠的苦难,我们怎能理解绿洲的可贵?没有体验炎夏的酷热,我们怎能感知仲秋的凉爽?没有目睹战争的残酷,我们怎会去珍惜和平的美好? 只有经历人生的痛苦与磨难,才能奏响人生的二重奏,使人生的旋律更为和谐、更为动听,生命的色彩更为丰富、更为绚烂。
二、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与轻,你是怎么看的米兰·昆德拉如是说:“生活是否是一次性的消失的,还是无限循环的。
倘若永劫回归是确然的,生命的每一秒都有无数次的重复,那么,人的每一次决断都连着永恒,成为生命中无法承受之沉重;反之,生命和历史都只是一次性的,无法休整和比较的,是永远不会成为图画的草图,是永远不会演出的排练,那么,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可以容忍的,因为一切选择只不过导向虚无,成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确实,如他所问的一样,常常,我会想同样的问题,关于生活。 很久之前,有时会莫名的苦楚。
想一些感伤的事,玩索着寂寞带来的一切快乐和痛苦。那是个悲情的年代。
那时候我总在悲哀着:我一边相信着天命的注定,一边哀怨着命运的不公;我一边痛恨着自己的怯懦与寡断,一边纵容着自己每一个不必要的犹豫和患得患失;我一边咒骂着这社会一切一切的黑暗,一边依旧庸碌的活着,做一个普通且世俗的人;我一边痛恨着人的麻木,一边又怜悯着人的本性……我说,人的本性是贪婪与卑劣的,这个世界本就有道德上深刻的堕落。 那么,我呢?我是什么呢?我的生活是怎样,我的人生又将怎样?也许,我也是个恶劣的人,是个有着恶劣本性的人。
我痛恨着自己,嘲讽着自己,鄙薄着自己。那便是些沉重的日子了,沉重得我透不过气来,沉重得我只好延口残喘,沉重得我不可承受。
后来发现了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关于轻与重的问题,他这样解答了我:“让我们承认吧,永劫回归观隐藏了一种视角,它使我们所知的事物看起来是另一回事,看起来失去了事物瞬时性所带来的缓解环境,而这种缓解环境能使我们难于定论,我们怎么能去谴责那些转瞬即逝的事物呢?昭示洞察她们的太阳沉落了,人们只能凭借回响的依稀微光来辩解一切,包括断头台。 ” 是啊,这很多的东西,不管它是否恐怖,是否美丽,是否崇高,它的恐怖、崇高以及美丽都预先已经死去,没有任何意义。
它是曾经一次性消失了的生活,像影子一样没有份量,也就永远消失不复回归了。而也许,在这世界里,赖以立足的基本点,就是回归的不存在吧。
因为这个世界里,一切都被预先原谅预先许可了。试想,我们的生命每一秒都有无数次的重复,我们就如同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一样,被钉死在了永恒上,于是,那无法承受的责任的重荷,压制了我们的每一个行动,使我们日益的沉重。
假设我们现在的生命是生命的开始,那么,对于任何的的决断,我们都不曾有过经验,在是与非,对与错等等的选择上,我们会犯一定的错误。 那么,我们的第一次生命消亡,在另一个星球上开始第二次生命的时候,对于决断,我们便事先有了一定的经验参考,则我们第二次所选的必然是更利于我们的决断。
而在第二次生命结束了之后的第三次、第四次……我们的生命不断的被重复下去,这样的决断就有了永恒的影响力,有了永恒的负担,又成了不能承受的生命的沉重了。 事实上,我并不能确定永劫回归是否为必然。
生活在这一个生命里的我,根本无法感知我的一言一行是否有来自过去的传递,也不知我的生命结束以后将飘逝至何处,我会再生?我会消亡?我会?!如果说我无法承受那生命中的沉重的话,我也无法消受那种不能承受的轻啊!并不是象巴门尼德说的那样,世界分成对立的两半,光明/黑暗,幽雅/粗俗,温暖/寒冷,存在/非存在,光明等便是积极的,另一半自然是消极的。 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呢?起码在我看来,他忽略了轻与重的对立。
要知道,这才是最神秘的,最摸棱两可的。 人,每个人,都是作为独一无二的、不可重复的个人以现在时存在着的,我不情愿任何人都可以互相替代,不管那替代可以多天衣无缝,当然也可能拙劣不堪。
我们人的个体生命到底有什么样的意义呢?是庸碌的活着,并陷于思考的痛苦中还是该坦然而淡然的活着?想到这里,不免又回到了思绪的开头,又一次回到了关于轻与重的问题上了。 有一句犹太谚语:人们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也许,此刻,他也正在笑着作弄着我思想的精灵…… 。
以上就是高考网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关于生命之重问题,想要了解的更多关于《生命之重》相关文章,请继续关注高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