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学习习惯

高中知识
2022/1/10
一、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哪些
1、专心听讲的习惯 听讲是学生在校学习最重要的环节。
要求学生注意老师的讲解、演示、板书、表情和动作等。 2、求异思维和不懂就问的习惯 独立思考和善于提出问题的习惯对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及将来进一步学习都很重要。
要多提问题,提与别人不同的问题。 3、认真阅读课本的习惯 阅读课本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开始。
对那些能读懂的例题,就先读课本自学,再作练习题,老师通过检查练习发现问题再讲。教科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很多学生认为只要把教师上课讲的内容听懂就可以学好了。
其实真正理解,单凭教师的讲授是不够的,还必须充分利用有关的课外书籍,加深扩展和融会贯通所学的知识。 4、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习惯 作业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书写工整、格式规范、积极改错。
同时,坚决纠正字迹潦草,作业马虎不认真的习惯。 5、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作业可反映所学知识、技能的水平和学习效果。
必须独自完成,按时交。要坚决纠正不写作业、抄作业、拖拉不按时交作业的毛病。
6、认真检验、检查的习惯 作业写完之后必须自己先认真检查再交给家长检查。
二、该怎样让孩子养个好的学习习惯教育专家提醒家长,要循序渐进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家长要顺着孩子的兴趣和爱好进行教育。因为这样孩子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肯听、肯学,易引起兴趣,学习效果好。
有的父母往往不注意方法,不考虑孩子还年幼的具体情况,不适当地订出“每天一定要识几个字、做多少数学题”的计划,不管孩子愿意不愿意,强行施加压力,拼命地往孩子脑里塞。这样做,孩子会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尽可能地采用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促使孩子自己动脑筋来学习知识,并且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孩子最易接受的方法。从实际出发,不要过难过易。
比如:爱好、兴趣、天赋及孩子的接受能力、智力发育程度、身体健康状况等。父母同时要注意,向孩子传授的知识如果太深太难,会使孩子望而生畏。
以鼓励为主,不要总是处罚。不少事实表明,鼓励是促使儿童认真学习、强化儿童良好行为的最有效的手段,孩子的言语和行为受到成人的赞扬,便会成为一种动力,成为他们今后自觉的行动。
处罚孩子会带来不少消极情绪,也会使孩子和父母对立,并且大大地挫伤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和上进心,阻碍他们求知欲的发展。不摆家长架子。
对于正在进行早期教育的家长来说,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对孩子要平等相待,要丢掉家长的架子。只有这样,孩子才乐意听从家长的教育。
要注重孩子个性的发展,要充分相信孩子,给孩子空间,使孩子逐步养成好的习惯。只要我们家长有耐心和信心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相信你的孩子很快会有学习兴趣的。
三、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
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以下介绍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供同学们参考: 1.主动学习的习惯 别人不督促能主动学习,一学习就要求自己立刻进入状态,力求高效率的利用每一分钟学习时间。
要有意识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用于学习,并能坚持始终。 2.及时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习惯 要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把每个规定的学习时间分成若干时间段,根据学习内容,为每个时间段规定具体的学习任务,并要求自己必须在一个时间段内完成一个具体的学习任务。这样做,可以减少乃至避免学习时走神或注意力涣散的情况,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还可以在完成每个具体学习任务后,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使自己愉快地投入到下一时间段的学习中去。 3.各学科全面发展,不偏科的习惯 现代社会迫切需要的是发展全面的复合型人才,所以要求中学生要全面发展,不能偏科。
这就要求中学生对自己不喜欢的学科更要努力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提高兴趣。对不喜欢的学科或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科,可以适当降低标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立经过努力完全可以实现的初期目标、中期目标、远期目标,然后要求自己去完成。
这是克服偏科现象的有效方法。 4.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可以提高课上学习效率,有助于培养自学能力。
预习时应对要学的内容,认真研读,理解并应用预习提示、查阅工具书或有关资料进行学习,对有关问题加以认真思考,把不懂的问题做好标记,以便课上有重点地去听、去学、去练。 5.认真听课的习惯 上课时,老师不仅用语言传递信息,还会用动作、表情传递信息,用眼神与学生交流。
因此,中学生上课必须盯着老师听,跟着老师想,调动所有感觉器官参与学习。能否调动所有感觉器官学习,是学习效率高低的关键性因素。
上课要做到情绪饱满,精力集中;抓住重点,弄清关键;主动参与,思考分析;大胆发言,展示思维。 6.上课主动回答问题的习惯 中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上要认真思考每一个问题,积极回答问题可以促进思考,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创新意识的勃发。
回答问题要主动,起立迅速,声音宏亮,表述清楚。 7.上课主动回答问题的习惯 中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上要认真思考每一个问题,积极回答问题可以促进思考,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提高心里素质,促进创新意识的勃发。
回答问题要主动,起立迅速,声音宏亮,表述清楚。 8.多思、善问、大胆质疑的习惯 学习要严肃认真、多思善问。
“多思”就是把知识要点、思路、方法、知识间的联系、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认真思考,形成体系。“善问”不仅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还要虚心向老师、同学及他人询问,这样才能提高自己。
而且,还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有所创造,敢于合理质疑已有的结论、说法,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敢于挑战权威,要做到决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问题。要知道“最愚蠢的问题是不问问题”,应该养成向别人请教的习惯。
9.上课记笔记的习惯 在专心听讲的同时,要动笔做简单记录或记号。对重点内容、疑难问题、关键语句进行“圈、点、勾、画”,把一些关键性的词句记下来。
有实验表明:上课光听不记,仅能掌握当堂内容的30%,一字不落的记也只能掌握50%,而上课时在书上勾画重要内容,在书上记有关要点的关键的语句,课下再去整理,则能掌握所学内容的80%。 10.课后复习的习惯 课后不要急于做作业,一定要先对每一节课所学内容进行认真的复习,归纳知识要点,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结构或提要步骤式知识结构。
主动询问,补上没有学好的内容。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要注意进行交替复习。
11.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和自己选做的作业,认真思考,认真书写,一丝不苟,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寻找解决的办法。作业写完后,要想一下它的主要特征和要点,以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作业错了,要及时改过来。 12.阶段复习的习惯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形成单元、章节知识结构,在大脑中勾画图式。
这是使知识系统化,牢固掌握知识,形成学科能力的重要一环。 13.自觉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习惯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人的智力高度发展的表现,是创新能力的内核,是实现未来发展的关键。
中学生应该随时注意运用如下步骤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1)界定自己所面临的问题。(2)搜集相关问题的所有信息。
(3)打破原有模式,从八个方面尝试各种新的组合。包括改变方向,改变角度,改变起点,改变顺序,改变数量,改变范围,改变条件,改变环境等等。
(4)调动所有感觉器官参与。(5)让大脑放松,让思维掠过尽可能多得领域,以引发灵感。
(6)检验新成果。以上六步是解决作业难题的有效方法。
学无止境,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总结自己的学。
以上就是高考网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关于好的学习习惯问题,想要了解的更多关于《好的学习习惯》相关文章,请继续关注高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