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独善其身“独善其身者,难成大事”是什么意思?

中国文化
2022/1/8
什么叫独善其身
“独善其身”向来是个不够好的词儿。儒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独善其身是君子处境困难时的不得已之举。在佛家看来,独善其身是“自了汉”所为,和救苦救难的菩萨不可同日而语。在我前几十年所受的教育里,独善其身颇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意思,简直是贬义了。
“人之患在于好为人师”,可见好为人师的人实在太多了,但也说明了我们不愿独善其身的决心。而结果如何呢?是不是人人皆圣贤了呢?似乎未必。在旧社会,有一句骂人的话是“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如今,有“他在大谈廉政时被‘请’下台”的新闻。可见,有时候兼济天下竟然比独善其身还容易一些呢。
很喜欢《世说新语》里的这一则——周子居常云:“吾时月不见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黄叔度是个牛医的儿子,出身寒微,但有像颜回一样的德行。和他在一起,如坐春风,如洗“精神桑拿”,灵魂得到无形的提升;若有些日子不见,就会意识到“鄙吝之心已复生矣”(其实这也正从另一个方面见证了黄叔度的功绩:道德堕落的人是意识不到“鄙吝之心”的)。我不知道黄叔度和周子居在一起时都说了些什么,但我相信黄叔度绝不会“满嘴仁义道德”,他只是以他纯洁而芬芳的存在,春风化雨般地感染着他人。这就是“独善其身”的力量。
无论世态如何炎凉,人心如何浇薄,“善”永远是指引人类前进的明灯。一个人如果能真诚地为“独善其身”而努力,“善”到一定程度,就能自然而然地给他人以好的影响。这是一项切实而伟大的事业。
“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源于《孟子》,前半句表达了儒家的理想主义和入世精神,而后半句显示出道家的豁达态度与出世境界。这是表示一种理想主义精神:如果得志,我要造福于天下百姓。即使不得志,我也要洁身自好,绝不与腐败势力同流合污。所谓“独善其身”在这里就是“穷不失义”,而不是去作“逍遥游”;是“修身见于世”,而决不是“出世”。这后半句并没有道家所提倡的那种难得糊涂、玩世不恭的态度。
独善其身[dúshànqíshēn][出自:《孟子·尽心上》:“穷则独zhidao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尽日安,何须千古名不朽。(明专·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
解释:原意是做不上官就修养属好自身。现指只顾自己,不管别人。
应当是“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才对。的确,《孟子》原来说的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
天下”。后人习惯先“达”而后“穷”并改“兼善”为“兼济”,尚不失孟子
原义。但我确实认为:一个人如果真心想要“善其身”与“济天下”,那还是
改成本文题目所云的“穷则兼济天下,达则独善其身”的好。
思想史上流行的观点认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作为中国
文化精髓的“儒道互补”的体现:前半句表达了儒家的理想主义和入世精神,
而后半句显示出道家的豁达态度与出世境界。不过,“文本史”的角度讲,这
个说法是有明显缺陷的:如上所述,整个这句话原出于《孟子》,本与道家无
关。而道家或老或庄,似乎都没有说过“善(无论独善兼善)其身”之类的话
。相反,本来意义上的道家是主张“绝仁弃义”解构道德而追求无是非无善恶
的“逍遥”境界的,它并不强调个人道德修养。说前半句是儒后半句是道,似
难以服人。
但如果把“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的道德含义除去,而只把它们理解
为“有为”与“无为”,则这句话(不仅是后半句)又成了纯粹的道家思想。
人们常常只把“无为”看成是道家主张,其实至少庄周这个道家宗师也有追求“
有为”的一面。在《庄子·外篇·山木》中,庄周曾自比“腾猿”:“其得
楠梓豫章也,揽蔓其枝而王长其间,虽羿、蓬蒙不能眄睨也。及其得柘棘枳枸
之间也,危行侧视,振动悼栗,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处势不便,未足以
逞其能也。”猴子抱上了高贵的大树,便得志称雄,“王长其间,虽羿、蓬蒙
不能眄睨也”。而一旦掉到了荆棘丛中,就夹起尾巴做孙子,“危行侧视,振
动悼栗”了。换句话说,在庄周看来,人当得势时是“有为”的,所谓“无为
”,就是“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时的生存方式:“今处昏上乱相之间而
欲无惫,奚可得邪?”
众所周知,道家在知与行两方面都倡“无为”。单就“无为”而论“无为
”,本无所谓对错。强者对弱者“无为”,可以理解为宽容,弱者对强者“无
为”,就沦于苟且了。权力对权利“无为”意味着自由,而权利对权力“无为
”则意味着奴役。思想史上有些人(如晚清的谭嗣同称赞庄学对君权的解构)
是从前一种意义上论无为的。但在传统中,从后一种意义上实践“无为”的则
无疑是主流。问题在于:道家所谓的无为恰恰是一种主要面向弱者的“贵柔”
学说,而弱者对强者的“无为”,不正是苟且吗?
苟且而出于无奈,亦不足责。但庄周的苟且却不是自承无奈,而是把它奉
为崇高境界。在这种境界中,真伪、有无、是非、善恶都可以不分,或者说都
不可分“;物无非彼,物无非是。”“彼出于是,是亦因彼。”“方可方不可
,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
,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恶乎然?然于然。恶
乎不然?不然于不然。……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恢诡谲怪,道通为一。
”《庄子·内篇·齐物论》中的这段话历来被论者看成是道家思想的精髓。的
确,我国传统时代一大弊病是言行不一,儒家的那一套仁义道德只说不做,法
家那一套关于“法、术、势”的厚黑学只做不说,所谓“儒表法里”是也。而
道家的上述诡辩论则为本来难以兼容“;儒表”与“法里”提供了关键性的粘
合剂,为逻辑上磨擦剧烈的王道之表与霸道之里加注了有效的润滑油:法家指
鹿为马,儒家曰此非马,则被坑矣;曰此马也,则非儒矣。而庄子曰:马亦鹿
也,鹿亦马也,所谓“万物一齐”也。是故指鹿为鹿者,儒也;而指鹿为马者
,尤大儒也。言“大”者何?谓其超越是非之俗见,是为“真人”、“至人”
也。故曰:法家儒也,儒家法也。而儒表法里者,其旷世之大儒乎!--庄周
的逻辑适足以论证如此“高尚的无耻”!
要之,用“达则有为、穷则无为”的道家观点去解读“达则兼济天下穷则
独善其身”,实际上就是说得势了就称王称霸,失势了就奴颜婢膝。这自然是
大违孟子本意的。《孟子·尽心上》的原话是:
“孟子谓宋句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
亦嚣嚣。’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
以上就是高考网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关于什么叫独善其身“独善其身者,难成大事”是什么意思?问题,想要了解的更多关于《什么叫独善其身“独善其身者,难成大事”是什么意思?》相关文章,请继续关注高考网!
文章《什么叫独善其身“独善其身者,难成大事”是什么意思?》整理和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只是出于对文学的热爱与分享传播,文中的内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请自行甄别真伪!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