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故事情通俗易懂

高中知识
2022-1-07 09:22:04 文/马婷婷
1.通俗易懂的谚语
路不平,众人踩;事不平,大家管。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驴骑后,马骑前,骡子骑在腰中间。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骂人骂脏口,打人打伤手。
买瓜看皮,扎针看孔。买锣要打,买伞要撑。
买卖不懂行,瞎子撞南墙。火越烧越旺,人越干越壮。
挤疮不留脓,免受二回痛。家有千口,主事一人。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姜是老的辣,醋是陈的酸。
骄傲来自浅薄,狂妄出于无知。教人教心,浇花浇根。
戒酒戒头一盅,戒烟戒头一口。近河莫枉费水,近山莫枉烧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经常用的钥匙总是闪光的。
井越掏,水越清;事越摆,理越明。酒杯虽小淹死人。
2.有哪些谚语故事(要内容)谚语故事
“人心不足蛇吞象。” 象是森林中的一个庞然大物,蛇却是一条细长细长的爬虫,肚皮很小,吞吃一只青蛙、老鼠什么的还差不多,居然妄想一口吞下一只庞大的象,真有点太自不量力了。“蛇吞象”是办不到的,它的用意不过是告诫人们不要“人心不足”,而要“知足”,有句成语叫“知足常乐”。
谚语:
气象
这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观察气象的经验总结。如,
1.蚂蚁搬家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2.日落胭脂红,无雨也有风。
3.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4.久雨刮南风,天气将转晴。
5.天上钩钩云,地下水淋淋。
6.燕子外迁,地旱天干。
农业
它是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农事经验。如:
枣芽发,种棉花。
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春雷响,万物长。
重阳无雨看立冬,立冬无雨一冬干(赣)
重阳无雨看冬至,冬至无雨晴一冬(闽)
立冬小雪紧相连,冬前整地最当先。(江南)
霜降腌白菜。立冬不使牛(北方)
西风响,蟹脚痒,蟹立冬,影无踪(江南)
立冬不吃糕,一死一旮旯“(南方)
立冬有风,立春有雨;冬至有风,夏至有雨(山西)
立冬种豌豆,一斗还一斗(南方)
立冬有雨防烂冬,立冬无雨防春旱(闽南)
立冬打雷要反春(北方)
雷打冬,十个牛栏九个空(北方)
立冬之日起大雾,冬水田里点萝(北方)
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北方)
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气多(北方)
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江南)
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气多(北方)
立冬前犁金,立冬后犁银,立春后犁铁(指应早翻土)。(客家)
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客家)
立冬落雨会烂冬,吃得柴尽米粮空。(闽南)
立秋摘花椒,白露打核桃,霜降下柿子,立冬吃软枣
立冬东北风,冬季好天空。(闽南)
立冬南风雨,冬季无凋(干)土(闽南)
立冬有雨防烂冬,立冬无鱼防春旱(闽南)[3]
卫生
卫生谚语是人们根据卫生保健知识概括而成的。如:
1.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
2.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3.食能以时,身必无疾。
4.要想人长寿,多吃豆腐少吃肉
5. 伤筋动骨一百天
社会
社会谚语泛指为人处世、接物待人、治家治国等方面应注意的事。如:
1.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2.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3.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4.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5.狭路相逢勇者胜。
6.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7.擒贼先擒王。
8.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9.女人嫁汉,穿衣吃饭。
10.王气垫,气垫王,为卖气垫到处忙。
学习
多是学习经验的总结,激励人们发奋学习。如:
1.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2.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
3.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中华五千年文明,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女娲造人、刻舟求剑、苏武牧羊、美人计、新亭对泣、割发代首、毛遂自荐……这些故事穿越历史、代代相传、历久弥新,它们彰显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浓缩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和智慧,同时还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揭示纷繁历史变迁的窗口。
谚语是熟语的一种。是流传于民间的比较简练而且言简意赅的话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和谚语相似但又不同的有成语、歇后语、俗语、警语等。谚语跟成语一样都是语言词汇整体中的一部分,可以增加语言的鲜明性和生动性。但谚语和名言是不同的,谚语是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名言是名人说的话。
3.谚语故事谚语故事:1、孟母三迁孟子三岁丧父,由其母亲抚养成人。
小时候住山东邹县城北二十五里的马鞍山下,村名叫范村,村不远有一片墓地,出殡的人群常从孟子家门口经过,於是孟子就模仿送殡的人,孟母看见了,就把家搬到城国北部的庙户营。可是这里街上相当繁华,东部住一个杀猪屠户,孟子就学屠户的样子,整天嬉戏。
孟母感到这里也不宜培养孩子,便又移居於「学宫之院」,即县城南门外子思书院旁。从此,孟子被琅琅的读书声所吸引,孟母甚喜,就把孟子送进了这所学宫读书,他勤奋读书,终成大儒。
2、头悬梁,锥刺股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
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孙敬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 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
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3、瞎子打灯笼一个盲人到亲戚家做客,天黑后,他的亲戚好心为他点了个灯笼,说:“天晚了,路黑,你打个灯笼回家吧!”盲人火冒三丈地说:“你明明知道我是瞎子,还给我打个灯笼照路,不是嘲笑我吗?”他的亲戚说:“你犯了局限思考的错误了。你在路上走,许多人也在路上走,你打着灯笼,别人可以看到你,就不会把你撞到了。”
盲人一想,对呀!吕洞宾、张果老、曹国舅、铁拐李、韩湘子、蓝采和也纷纷将各自宝物抛入水中,借助宝物大显神通,游向东海。4、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话说有一天,诸葛亮到东吴作客,为孙权设计了一尊报恩寺塔。
其实,这是诸葛亮先生要掂掂东吴的份量,看看东吴有没有能人造塔。那宝塔要求可高啦,单是顶上的铜葫芦,就有五丈高,四千多斤重。
孙权被难住了,急得面黄肌瘦。后来寻到了冶匠,但缺少做铜葫芦模型的人,便在城门上贴起招贤榜。
他们足足花了三天三夜的工夫,终于用剪鞋样的办法,剪出个葫芦的样子。然后,再用牛皮开料,硬是一锥子、一锥子地缝成e69da5e887aae799bee5baa63133****303762一个大葫芦的模型。
在浇铜水时,先将皮葫芦埋在砂里。这一着,果然一举成功。
诸葛亮得到铜葫芦浇好的消息,立即向孙权告辞,从此再也不敢小看东吴了。“三个丑皮匠,胜过诸葛亮”的故事,就这样成了一句寓意深刻的谚浯。
5、此地无银三百两古时候,有个叫张三的人,他费了好大的劲儿,才积攒三百两银子,心里很高兴。但他总是怕别人偷去,就找了一只箱子,把三百两银子钉在箱中,然后埋在屋后地下。
可是他还是不放心,怕别人到这儿来挖,于是就想了一个"巧妙"的半法,在纸张上写道:“此地无银三百两”七个字,贴在墙角边,这才放心地走了。谁知道他的举动,都被隔壁的王二看到了。
半夜,王二把三百两银子全偷走了。为了不让张三知道,他在一张纸上写道:“隔壁王二不曾偷”贴在墙上。
张三第二天早上起来,到屋后去看银子,银子不见了,一见纸条,才恍然大悟。扩展资料:1、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流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性的艺术语句,是民众的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
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使语言活泼风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2、谚语类似成语,但口语性强,通俗易懂,而且一般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两个短句。
谚语内容包括极广,有的是农用谚语,如“清明前后,栽瓜种豆”;有的是事理谚语,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的属于生活上各方面的常识谚语,如“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3、古今贤文以有韵的谚语和文献佳句选编而成,其内容十分广泛,从礼仪道德。
典章制度到风物典故、天文地理,几乎无所不含,而又语句通顺,易懂。但中心是讲人生哲学、处世之道。
其中一些谚语、俗语反映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谚语。
4.通俗易懂的民间歇后语通俗易懂的民间歇后语
哑巴吃汤圆——心中有数
茶壶煮汤圆——倒(道)不出来
黄鳝爬犁头——绞铧(狡猾)
和尚打撑花——无发(法)无天
滥泥田打桩——越陷越深
母猪翻门坎——首先顾肚皮
腊月三十看黄历——年内无期
瘸子作揖——借势一歪
纸糊的窗子——一点就破
虾子过河——牵须(谦虚)
猫不吃死耗子——假意慈悲
叫化子卖米——只有一升(身)
孙家营的海椒——光大不辣
叫化子走夜路——假忙
场背后落雨——街背湿(该背时)
麻布洗脸——粗(初)会
稀饭泡米汤——清(亲)上加清(亲)
顶起碓窝唱戏——费力不好看
刷子无毛——板眼多
5.通俗易懂名人名言50条幸福类唯独革命家,无论他生或死,都能给大家以幸福。-- 鲁迅
我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啊,多么幸福的时刻啊!当我能接近这地步时,我该多么幸福啊!--贝多芬
创造,或者酝酿未来的创造。这是一种必要性:幸福只能存在于这种必要性得到满足的时候。--罗曼·罗兰
个人的痛苦与欢乐,必须融合在时代的痛苦与欢乐里。-- 艾青
一无所有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将获得一切!-- 罗曼。罗兰
人类是唯一会脸红的动物,或是唯一该脸红的动物。--马克·吐温
习惯就是习惯,谁也不能将其扔出窗外,只能一步一步地引下楼。-- 马克·吐温
人生并非游戏,因此,我们并没有权利只凭自己的意愿放弃它。--列夫.托尔斯泰
你明白,人的一生,既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好,也不是那么坏。-- 莫泊桑
勤勉类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不奋苦而求速效,只落得少日浮夸,老来窘隘而已。─郑板桥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陶渊明 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列 宁 应该记住我们的事业,需要的是手而不是嘴。─童第周 埋头苦干是第一,发白才知智叟呆。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华罗庚 如果你颇有天赋,勤勉会使其更加完美;如果你能力平平,勤勉会补之不足。─雷诺兹 一切事无法追求完美,唯有追求尽力而为。这样心无压力,出来的结果反而会更好。——方海权 勤奋是一条神奇的线,用它可以串起无数知识的珍珠。─郑板桥 闲散如酸醋,会软化精神的钙质;勤奋如火酒,能燃烧起智慧的火焰。 拼搏的汗水放射着事业的光芒,奋斗的年华里洋溢着人生的欢乐。─张衡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诚信类 民无信不立。——孔子
6.通俗易懂的名言警句天无绝人之路!
通过苦难,走向欢乐。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
生活的情况越艰难,我越感到自己更坚强,甚而也更聪明。
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着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赶美丽的浪花。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平静的湖面,炼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 。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逆境也有它的好处,就像丑陋而有毒的蟾蜍,它的头上却顶着一颗珍贵的宝石。
在命运的颠沛中,最容易看出一个人的气节。
灾难是真理的第一程。
没有哪一个聪明人会否认痛苦与忧愁的锻炼的价值。
并不是每一种灾难都是祸,早临的逆境往往是福。
顺境使我们的精力闲散无用,使我们感觉不到自己的力量,但是障碍却唤醒这种力量而加以运用。
每一种挫折或不利的突变,是带着同样或较大的有利的种子。
卓越的人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和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7.故事典故成语谚语俗语各自的定义故事: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已经发生事。或者想象故事。
典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
成语(chengyu,idioms)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
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
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现成的话。谚语类似成语,但口语性强,通俗易懂,而且一般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两个短句。谚语内容包括极广,有的是农用谚语,如“清明前后,栽瓜种豆”;有的是事理谚语,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的属于生活上各方面的常识谚语,如“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类别繁多,数不胜数。
谚语跟成语一样都是语言整体中的一部分,可以增加语言的鲜明性和生动性。但谚语和名言是不同的,谚语是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名言是名人说的话。
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
以上就是高考网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关于谚语故事情通俗易懂问题,想要了解的更多关于《谚语故事情通俗易懂》相关文章,请继续关注高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