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中的物理知识百度文库

高中知识
2022-1-05 13:25:14 文/裴雨婷
1.谚语,歇后语中的物理知识
谚语中的物理知识12身正不怕影子歪响鼓还须重锤敲 真金不怕火炼 大树底下好乘凉墙里开花墙外香 临崖立马收缰晚,船到江心补漏迟 磨刀不误砍柴工 虫蛀木断,水滴石穿 秤砣虽小压千斤 人往高出走,水往低处流 答案:增大振幅,响度较大 金的熔点高 防止热辐射,液体蒸发吸热,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扩散,分子热运动 惯性,浮力 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提高效率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形状 杠杆原理 重力势能增加,克服重力做功,势能转化为动能 歇后语中的物理知识:唢呐里吹出笛子调,响(想)的不一样 蛤蟆坐井底,只看见碗大的天 猴子捞月一场空 戴眼镜喝热茶,越喝越朦胧 石头碰石头,一碰就发火 大象的屁股,推不动 啄木鸟打洞,全凭嘴硬 打足了气的皮球,一蹦老高 穿钉子鞋拄拐杖,稳上加稳 按住电铃不抬手,老是响 答案: 声音的音色 光的直线传播 光的反射,平面镜成虚象水蒸气液化,光的漫反射 通路,电流的磁效应,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质量大,惯性大 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机械能相互转化 增大摩擦,力的平衡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2.谚语,歇后语中的物理知识谚语中的物理知识
12身正不怕影子歪
响鼓还须重锤敲
真金不怕火炼
大树底下好乘凉墙里开花墙外香
临崖立马收缰晚,船到江心补漏迟
磨刀不误砍柴工
虫蛀木断,水滴石穿
秤砣虽小压千斤
人往高出走,水往低处流
答案:
增大振幅,响度较大
金的熔点高
防止热辐射,液体蒸发吸热,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
扩散,分子热运动
惯性,浮力
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提高效率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形状
杠杆原理
重力势能增加,克服重力做功,势能转化为动能
歇后语中的物理知识:
唢呐里吹出笛子调,响(想)的不一样
蛤蟆坐井底,只看见碗大的天
猴子捞月一场空
戴眼镜喝热茶,越喝越朦胧
石头碰石头,一碰就发火
大象的屁股,推不动
啄木鸟打洞,全凭嘴硬
打足了气的皮球,一蹦老高
穿钉子鞋拄拐杖,稳上加稳
按住电铃不抬手,老是响
答案:
声音的音色
光的直线传播
光的反射,平面镜成虚象
水蒸气液化,光的漫反射
通路,电流的磁效应,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质量大,惯性大
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机械能相互转化
增大摩擦,力的平衡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3.要10条古诗、谚语、俗语、古文中蕴含的物理知识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万千河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1、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2、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声音来源于物体的振动>3、空谷传响,哀转久绝4、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光线沿直线传播>5、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平面镜成像规律>6、苹果离树,不会落在远处。
因为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所以苹果离树,不会落在远处。7、爬得高,跌得重。
因为被举高的物体都具有重力势能,并且举得越高,重力势能越大,所以爬得高,跌得重。8小小称砣压千斤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倍。
如果秤砣的力臂很大,那么“一两拨千斤”是完全可能的。9、人心齐,泰山移。
如果各个分力的方向一致,则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分力的大小之和。10、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
在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小,则压强就大。
4.帮忙找下10条古诗、谚语、俗语、古文中蕴藏的物理知识1、小小称砣压千斤: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倍。
如果称砣的力臂很大,那么"一两拨千斤"是完全可能的。 2、破镜不能重圆: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大于几百埃),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3、摘不着的是镜中月 捞不着的是水中花:平面镜成的像为虚像。 4、人心齐,泰山移:如果各个分力的方向一致,则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分力的大小之和。
5、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在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小,则压强就大。 6、"真金不怕火来炼,真理不怕争辩。
" 从金的熔点来看,虽不是最高的,但也有1068℃,而一般火焰的温度为800℃左右,由于火焰的温度小于金的熔点,所以金不能熔化。 7、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大风来临时,高空中气温迅速下降,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相当于许多三棱镜,月光通过这些"三棱镜"发生色散,形成彩色的月晕,故有 "月晕而风"之说。
础润即地面反潮,大雨来临之前,空气湿度较大,地面温度较低,靠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凝聚为小水珠,另外,地面含有的盐分容易吸附潮湿的水汽,故地面反潮预示大雨将至。 8、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人在崇山峻岭中长啸一声,声音通过多次反射,可以形成洪亮的回音,经久不息,似乎山在狂呼,谷在回音。
9、但闻其声,不见其人: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当障碍物的尺寸小于波长时,可以发生明显的衍射。一般围墙的高度为几米,声波的波长比围墙的高度要大,所以,它能绕地高墙,使墙外的人听到;而光波的波长较短(10-6米左右),远小于高墙尺寸,所以人身上发出的光线不能衍射到墙外,墙外的人就无法看到墙内人。
10、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水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上下振动,大部分气泡在水内压力下破裂,其破裂声和振动声又与容器产生共鸣,所以声音很大。水沸腾后,上下等温,气泡体积增大,在浮力作用下一直升到水面才破裂开来,因而响声比较小。
11、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平面镜所成的像大小相等,物像对称,因此猪八戒看到的像和自已"一模一样",仍然是个猪像,自然就"里外不是人了"。 12、水火不相容:物质燃烧,必须达到着火点,由于水的比热大,水与火接触可大量吸收热量,至使着火物温度降低;同时汽化后的水蒸气包围在燃烧的物体外面,使得物体不可能和空气接触,而没有了空气,燃烧就不能进行。
13、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接近光速的宇宙飞船中航行,时间的流逝会比地球上慢得多,在这个"洞中"生活几天,则地球上已渡过了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几千年。 14、千里眼,顺风耳 :人们利用电磁波传送声音和图像信号,使古代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变为现实。
并且人类的视野已远远超过了"千里"。 15、坐地日行八万里:由于地球的半径为6370千米,地球每转一圈,其表面上的物体"走"的路程约为40003.6千米,约8万里。
这是毛泽东吟出的诗词,它还科学的揭示了运动和静止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总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16、釜底抽薪:液体沸腾有两个条件:一是达到沸点,二是继续吸热。
如果"抽薪"以后,便能制止液体沸腾。 17、墙内开花墙外香:由于分了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墙内的花香就会扩散到墙外。
18、坐井观天 所见甚少:由于光沿直线传播,由几何作图知识可知,青蛙的视野将很小。 19、如坐针毡:由压强公式可知,当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越小,则压强越大。
人坐在这样的毡子上就会感觉极不舒服。 20、瑞雪照丰年:由于雪是热的不良导体,当它覆盖在农作物上时,可以很好的防止热传导和空气对流,因此能起到保温作用。
21、"霜前冷,雪后寒。" 在深秋的夜晚,地面附近的空气温度骤然变冷(温度低于0℃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地面上形成霜,所以有"霜前冷"的感觉。
雪熔化时要需吸收热量,使空气的温度降低,所以我们有"雪后寒"的感觉。 22、"一滴水可见太阳,一件事可见精神。
" 一滴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透过一滴水可以有太阳的像,小中见大。 23、鸡蛋碰石头--自不量力鸡蛋碰石头,虽然力的大小相同,但每个物体所能承受的压强一定,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可能被损坏。
鸡蛋能承受的压强小,所以鸡蛋将破裂。 24、纸里包不住火纸达到燃点就会燃烧。
25、有麝自然香,何须迎风扬气体的扩散现象。 26、玉不琢不成器玉石没有研磨之前,其表面凸凹不平,光线发生漫反射,玉石研磨以后,其表面平滑,光线发生镜面反射。
27、"扇子有凉风,宜夏不宜冬。" 夏天扇扇子时,加快了空气的流动,使人体表面的汗液蒸发加快,由于蒸发吸热,所以人感到凉快。
28、"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水往低处流是自然界中的一条客观规律,原因是水受重力影响由高处流向低处。
墙内开花墙外香(扩散现象)捞不到的水中月,摘不到的镜中花(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平面镜成像和光的折射现象)隔墙有耳(固体可以。
5.古诗、谚语、俗语、古文中蕴含的物理知识 (关于声 光 力)1.成语一叶落知天下秋 〖解释〗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
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梧桐一叶落 〖解释〗梧桐落叶最早,故以之表示秋天来临。
后亦以比喻事物衰落的征兆。秋收东藏 〖解释〗秋天收获,冬天存储。
泛指常规的农事活动。秋毫不犯 〖解释〗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犯:侵犯。
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盈盈秋水 盈盈:清澈的样子。
秋水:秋天的水清,比喻人的眼睛清澈。眼睛如一波清澈的水。
形容女子水汪汪明亮而传神的眼睛。亦作“秋水盈盈”。
西风落叶 形容秋天景象。比喻事物已趋衰落。
西风残照 秋天的风,落日的光。比喻衰败没落的景象。
多用来衬托国家的残破和心境的凄凉。”蒲柳之质 蒲柳:水杨,秋天凋谢早。
多用来比喻身体衰弱或未老先衰。临去秋波 秋波:秋天的水波,比喻眼睛明澈。
临走时的回眸一盼。形容别情依依。
金风送爽 金风:指秋天的风。古时以阴阳五行解释季节,秋为金。
秋风带来了凉意。春生秋杀 春天万物萌生,秋天万物凋零。
橙黄桔绿 〖解释〗橙子黄熟,桔子还绿。指秋天宜人的景色。
一叶知秋 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叶落知秋 看到树叶落,便知秋天到来。比喻从细微的变化可以推测事物的发展趋向。
望秋先零 零:凋零。望见秋天将到就先凋零了。
比喻体质弱,经不起风霜。也比喻未老先衰。
秋毫无犯 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犯:侵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秋月春花 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
秋毫之末 鸟兽在秋天新长的细毛的尖端。比喻极微小的东西或极细微的地方。
秋荼密网 荼:茅草上的白花。秋天繁茂的茅草白花,网眼细密的鱼网。
比喻刑罚繁苛。秋风扫落叶 秋天的大风把落叶一扫而光。
比喻强大的力量迅速而轻易地把腐朽衰败的事物扫除光。明察秋毫 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
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金风玉露 泛指秋天的景物。洞察秋毫 洞察:看得很清楚;秋毫:鸟兽秋天身上新生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事物。
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春蛙秋蝉 春天蛙叫,秋天蝉鸣。
比喻喧闹夸张、空洞无物的言谈。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春天萌生,夏天滋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
指农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亦比喻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
春兰秋菊 春天的兰花,秋天的菊花。比喻各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春花秋月 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
蝉不知雪 知了夏天生,秋天死,看不到雪。比喻人见闻不广。
暗送秋波 旧时比喻美女的眼睛象秋天明净的水波一样。指暗中眉目传情。
落叶知秋 看到地上的黄叶就知道秋天来临。比喻通过某一迹象便可预测形势的发展变化春去秋来 春天过去,秋天到来。
形容时光流逝春华秋实 华:同“花”。春天开花,秋天结果。
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也比喻事物的因果关系2.谚语立秋不立秋,六月二十头。
立了秋,挂锄钩。立了秋,把扇丢 。
立秋三天,寸草结籽。立秋三天,遍地红。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立秋荞麦白露花,寒露荞麦收到家。
立秋一场雨,夏衣高捆起。立秋栽葱,白露栽蒜。
立秋胡桃白露梨,寒露柿子红了皮。秋后加一伏。
秋耕深,春耕浅。秋后的蚊子,飞不了几天。
秋后的蚂蚱,还能蹦几蹦。立秋后三场雨,夏布衣裳高搁起。
立秋之日凉风至。早上立了秋,晚上凉嗖嗖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立秋过后,还有‘(秋)老虎’在一头秋前秋后一场雨,白露前后一场风立秋下雨人欢乐,处暑下雨万人愁立秋处暑有阵头,三秋天气多雨水秋前北风马上雨,秋后北风无滴水立秋无雨秋干热,立秋有雨秋落落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立秋无雨是空秋,万物历来一半收秋不凉,籽不黄立秋十天遍地黄立秋十八天,寸草皆结顶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立秋荞麦白露花,寒露荞麦收到家立秋摘花椒,白露打胡桃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软枣七月立秋慢溜溜,六月立秋快加油立秋拿住手,还收三五斗头伏芝麻二伏豆,晚粟种到立秋后立秋棉管好,整枝不可少立秋种芝麻,老死不开花立了秋,便把扇子丢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白露身不露,秋后少游水立秋洗肚子,不长痱子拉肚子秋天宜收不宜散秋不食辛辣,不食肺六月立秋紧'丢丢',七月立秋秋里游.(闽南)立秋晴,一秋晴;立秋雨,一秋雨(江苏3.古诗句1、《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2、《秋夜曲》【唐】王维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3、《子夜秋歌》【唐】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4、《秋登宣城谢眺北楼》【唐】李白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5、《宿建德江。
6.农谚中与物理的知识农谚里的物理知识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例如: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场。
△麻雀囤食要落雪。 △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龟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晴。
△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还有一个我自己那儿(山西)的“晚霞行千里,早霞不出门”,就是说有晚霞的话,以后几天都是晴空万里的好天气;早霞出现的话天气就会变坏,一般还是比较准的,呵呵。 参考资料:http://202.103.207.56:8080/viewstaticres/SysContent7/d0/dd0/ddd150/4141****9750/4141****9750.htm。
以上就是高考网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关于谚语中的物理知识百度文库问题,想要了解的更多关于《谚语中的物理知识百度文库》相关文章,请继续关注高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