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地区的谚语

1.潮汕地区的气象谚语

燕子低飞蛇过道,鸡不回笼喜鹊

朝霞不出门,晚霞走千里

雷公岩岩叫,大雨毛快到

谷雨不雨,交回田主

泥鳅跳,风雨到

东虹日头,西虹雨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同翻

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

朝怕南云涨,晚怕北云堆

清早起海云,风雨霎时临

天早云下山,饭后天大晴

南风怕水溺,北风怕日辣

好天狂风不过日,雨天狂风时间长

细雨没久晴,大雨无久落

一日到暗,雨不断线,大雨明日见

天乌地黑无风发,大水落得阔

大水无雷,浸崩屋

乌云过岗,风大就落雹黑龙过岗落雹

掘龙虹(短短一段),不出三天大风雨

一朝蒙雾,三朝雪

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清明热得早,早稻一定好

不怕初一阴,就怕初二下。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东虹日头西虹雨。

风静天热人又闷,有风有雨不用问。

旱刮东南不下雨,涝刮东南不晴天。

河里鱼打花,天天有雨下。

2.潮汕地区的气象谚语

潮汕地区农业发达,但人多地少,以精耕细作和高产著名。

长期以来农业生产手段是手工耕作,预测气象、掌握节气事关重大,对于出门商旅、渔航以及手工百业,也都关系密切。因此,不少方言、谚语、民谣与气象、节时、物候有关,以之指导农事。

(以下搜集俗语、民谣中下划线词语为方言土语,括弧内为普通话语词) 正月落早种,二月种地豆(花生),三月禾苗长,四月茄花开。五月桃子熟,六月掘番葛(地瓜),七月摘龙眼,八月剥麻皮,九月鱼菜齐,十月新米炊,十一月柑皮红,十二月梅花开。

——《农事十二月歌》 天顶无云,地下无船,穷人饿死,富人着瘟。(注:此民谣指大旱之象) 早雨晏(晚)晴,晏雨留夜。

六月初一有响雷,一雷镇九台(台风);六月初一无响雷,当年祸就来(指要刮台风)。 正月北风和,三四北风旱,五六北风祸,七八北风毒过蛇。

夏天日落斩(砍)担柴,冬天日落洗双脚。 早出日头无好天。

夏至响雷,割稻披蓑。 夜昏(黄昏)起云半夜开,半夜起云雨就来。

星照湿地,雨落唔离(下不停)。 四月初八无雨,果子多过石部(石头)。

东风吹过夜,大水浸楼棚。 正月寒死牛,二月寒死马,三月寒死老历假(久病老人)。

霜降雨,毒过药,一亩去一石。

3.潮汕地区惯用语,谚语,歇后语

全集 --------------------- 俗语是包括口语性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惯用语、俚语等种类在内的,定型化或趋于定型化的简练习用语汇和短语。

民谣是民间流传的歌谣。 潮汕方言俗语是潮汕文化的特殊凝聚载体,是一个多层次、高品位的文化宝藏。

民谣是蕴含着大量方言俗语的口头载体。潮汕方言俗语、民谣在民间流传,使用极广,潮人以富有魅力的语言,艺术地反映生活现实,不少俗语、民谣浅白通俗又深有寄意,不仅高度地概括民情俗尚,而且直接表达群众爱憎褒贬,为人所喜闻乐诵。

潮汕方言俗语、民谣涉猎的范围很广,包罗万象,既是生活、生产经验的总结,又是潮汕地区自然、社会特色的反映,直接体现出潮汕民间的心态、眼光、民风、世情,是研究潮汕文化的第一手材料。按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五类。

1、气象农时 潮汕地区农业发达,但人多地少,以精耕细作和高产著名。长期以来农业生产手段是手工耕作,预测气象、掌握节气事关重大,对于出门商旅、渔航以及手工百业,也都关系密切。

因此,不少方言、谚语、民谣与气象、节时、物候有关,以之指导农事。(以下搜集俗语、民谣中下划线词语为方言土语,括弧内为普通话语词) 正月落早种,二月种地豆(花生),三月禾苗长,四月茄花开。

五月桃子熟,六月掘番葛(地瓜),七月摘龙眼,八月剥麻皮,九月鱼菜齐,十月新米炊,十一月柑皮红,十二月梅花开。——《农事十二月歌》 天顶无云,地下无船,穷人饿死,富人着瘟。

(注:此民谣指大旱之象) 早雨晏(晚)晴,晏雨留夜。 六月初一有响雷,一雷镇九台(台风);六月初一无响雷,当年祸就来(指要刮台风)。

正月北风和,三四北风旱,五六北风祸,七八北风毒过蛇。 夏天日落斩(砍)担柴,冬天日落洗双脚。

早出日头无好天。 夏至响雷,割稻披蓑。

夜昏(黄昏)起云半夜开,半夜起云雨就来。 星照湿地,雨落唔离(下不停)。

四月初八无雨,果子多过石部(石头)。 东风吹过夜,大水浸楼棚。

正月寒死牛,二月寒死马,三月寒死老历假(久病老人)。 霜降雨,毒过药,一亩去一石。

2、乡土风情 一些俗语反映出潮汕的风光物产,当时繁荣的城乡景观、特殊的市井风情,语气中流露出潮人的乡土感情。 潮阳人县(人多),海阳(潮安)银县、揭阳米县。

到潮无到桥(湘子桥),白白走一场。 十五夜看灯——出出唔平样(不一样)。

桥头仙(闲人)——日日有。(潮州湘子桥上天天有闲散之人。

讽刺无所事事者) 上世有修,正出世在潮州。 潮州腐乳饼,汕头妈宫粽球。

爱穿待嫁,爱食待生。(妇女出嫁时穿新衣,生育时吃好东西,喻盼好事) 以宗教活动入谚,并不限于宗教本身,而是以之引申、借喻日常生活之事理、体现出多神崇拜的宗教活动在民间影响之广: 太阳公生做戏——唱乞(给)天听。

师公(道士)遇着鬼——无法。 食无三日菜脯,就想上西天。

食斋补唔到(不够)积恶。 三山国王霖田宫——正宗。

3、世态人情 这方面的俗语、民谣,内容十分丰富。既勾画出社会百态,也有生活经验;既有愿望追求,也有嘲讽调侃;既有赞美青春与爱情,也有各种人世忧伤、快乐;既有惩恶扬善,弘扬民族传统美德,也有小农意识、市民意识或扭曲了的心态。

但都是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社会中复杂的人际关系的反映。 猪生猪惜(疼),狗生狗惜。

(喻同类相亲) 胶己(自己)拍(打)父,叫人行孝。 六月大菜——假有心。

十二碗丸食存一粒——假客气。 一人主张,不如众人参详(商量)。

双头做斋赚无食。 猫书读一肚,唔识猫娘(母猫)共猫牯(公猫)。

(喻读死书) 世态人情在民歌民谣中得到更为立体的表现。如这首《唪嗄》,表现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图景: 唪嗄、唪嗄,阿兄去买茶。

吩咐娘仔着经布,吩咐细妹着纺纱。狗囝着知饲。

咸菜哩着卤(腌)到够,唔到买鱼囝虾囝来相添。 4、人物掌故 人物掌故的出处,包括当地民间传说、历史掌故和传统的小说戏曲,前者更具地方色彩,后者由于融入地方方言,押韵上口,使传统文化更易为大众所接受而起了传播作用。

(1)地方掌故 老北(识)字掠无爬蜞(蟛蜞)。(清初禁海,不识字者不为布告所阻,敢下海营生。

喻有知识不如文盲) 韩文公教示——知小理(羞耻)。(典出韩愈治潮,兴文教化) 一板拍死江西王。

(此为明代潮阳人肖端蒙除暴故事) 牛脾孬过丁盛发。(丁盛发为潮州名医,脾气大) (2)小说戏曲 武松个阿兄——武大。

(潮语“武大”有扩大事态或大讲排场之意) 红面关爷——激着住(就)行。(重义少思,易于动怒) 陈三五娘相娶走,放掉(丢弃)益春在半山。

(喻过河拆桥) 火烧草料场——事出有烟(因)。 潮汕民歌中有首《百屏花灯歌》,是首叙说戏曲故事的歌谣,歌中四句一韵,一口气说了100个故事。

此外还有以十二月歌形式,巧妙地把戏曲故事同十二个月串起来,一叹一咏。这些歌谣上口可记,流传广泛,使戏曲故事和戏曲人物脍炙人口。

5、性状事理 有的俗语并不专指什么事物,而是用以表达事物的形状如速度、好坏、美丑之类。这些俗语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惯用的,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情况和观念。

4.潮汕地区惯用语,谚语,歇后语

爱潮汕1、好做初一好做十五(以牙还牙,不留情面)2、上轿正缠脚(指没有做好准备)3、刀砍姻缘免想断(真正的爱情不能破坏)4、奴仔吮奶——坐掷(以婴儿吸奶的坐势喻十拿九稳)5、拉扑遇着熟人(吹牛遇到知道事实真相的)6、敢生敢死畏老婆(英雄难过美人关,怕老婆)7、张无三日新娘样(以前新娘初嫁是要安静贤惠,指新娘过门之后没几天就打回原形了。)

8、走仔饲大十八变(女儿养大十八变)9、花无错开,人无错对(有缘遇才能结合)10、富人富千金,穷人穷寸铁(贫富悬殊)11、吾死大破相(不死也得大病一场)12、一人做工课,百人担浪话(光说不做的人倒是没有缺点)13、乌天暗地(昏天黑地)14、出门无六月天(天气无常,要多备寒衣)15、头痛医头,脚疼医脚(治标不治本)16、看了生目针(过去认为眼周炎是偷看妇女阴户导致)17、三分戏品,七分做人(为学做戏,应先学做人)18、吾知头尾(不知道天高地厚)19、未死拉做细(对老顽童的鄙视)20、后生风流过度,食老无能行路(精力全尽走不动)21、舍衰人(真丢人)22、开门七件事(指柴米油盐酱醋茶)23、脚仓堵椅嘴堵饭(不帮忙理家务就知道吃饭)24、惊死小大弟(想把人吓死)25、张浪张样(装模做样)26、打埔三十如枝花,姿娘三十存把皮。27、沙夜(青蜓)食胶已个尾。

28、嫁着做田安,夜双日也双;嫁着企铺安,清存半个安;嫁着过番安,有安当无安。29、今年番薯唔比旧年芋。

30、咸菜菜脯是我命,见着鱼肉命住勿。(指人往高处走)31、入门看人意,破柴看柴势。

(指经验之谈,要先进行了解。)32、猫叫胶己个名。

(也可形容贼喊捉贼)33、嫌货正是买货人。(指找毛病想压低价格)34、菜头粿,热单畔。

(多以此比喻单相思或自以为是)35、龟笑鳖无毛,蟹笑蛴无膏。(多指同类相欺、互找毛病)36、猫鼠嫁走仔——枝久噜叫。

(像老鼠嫁女儿一样,声音不大)37、七生八死九饲大。(以前认为婴儿不足月出生,七个月跟九个月可以养活,八个月的就养不活)38、个碗双筷吃唔落。

(没有吃饱,开玩笑说成是碗筷吃不下)39、所担无好话,所做无雅粿。(连年糕之类的都做不好,比喻不会做事,说错话,做错事)我的回答您满意吗?满意就采纳我,谢谢!有什么不满意的,可以继续问我哦。

5.潮汕俗语歇后语方言

俗语是包括口语性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惯用语、俚语等种类在内的,定型化或趋于定型化的简练习用语汇和短语。

民谣是民间流传的歌谣。 潮汕方言俗语是潮汕文化的特殊凝聚载体,是一个多层次、高品位的文化宝藏。

民谣是蕴含着大量方言俗语的口头载体。潮汕方言俗语、民谣在民间流传,使用极广,潮人以富有魅力的语言,艺术地反映生活现实,不少俗语、民谣浅白通俗又深有寄意,不仅高度地概括民情俗尚,而且直接表达群众爱憎褒贬,为人所喜闻乐诵。

潮汕方言俗语、民谣涉猎的范围很广,包罗万象,既是生活、生产经验的总结,又是潮汕地区自然、社会特色的反映,直接体现出潮汕民间的心态、眼光、民风、世情,是研究潮汕文化的第一手材料。按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五类。

1、气象农时 潮汕地区农业发达,但人多地少,以精耕细作和高产著名。长期以来农业生产手段是手工耕作,预测气象、掌握节气事关重大,对于出门商旅、渔航以及手工百业,也都关系密切。

因此,不少方言、谚语、民谣与气象、节时、物候有关,以之指导农事。(以下搜集俗语、民谣中下划线词语为方言土语,括弧内为普通话语词) 正月落早种,二月种地豆(花生),三月禾苗长,四月茄花开。

五月桃子熟,六月掘番葛(地瓜),七月摘龙眼,八月剥麻皮,九月鱼菜齐,十月新米炊,十一月柑皮红,十二月梅花开。——《农事十二月歌》 天顶无云,地下无船,穷人饿死,富人着瘟。

(注:此民谣指大旱之象) 早雨晏(晚)晴,晏雨留夜。 六月初一有响雷,一雷镇九台(台风);六月初一无响雷,当年祸就来(指要刮台风)。

正月北风和,三四北风旱,五六北风祸,七八北风毒过蛇。 夏天日落斩(砍)担柴,冬天日落洗双脚。

早出日头无好天。 夏至响雷,割稻披蓑。

夜昏(黄昏)起云半夜开,半夜起云雨就来。 星照湿地,雨落唔离(下不停)。

四月初八无雨,果子多过石部(石头)。 东风吹过夜,大水浸楼棚。

正月寒死牛,二月寒死马,三月寒死老历假(久病老人)。 霜降雨,毒过药,一亩去一石。

2、乡土风情 一些俗语反映出潮汕的风光物产,当时繁荣的城乡景观、特殊的市井风情,语气中流露出潮人的乡土感情。 潮阳人县(人多),海阳(潮安)银县、揭阳米县。

到潮无到桥(湘子桥),白白走一场。 十五夜看灯——出出唔平样(不一样)。

桥头仙(闲人)——日日有。(潮州湘子桥上天天有闲散之人。

讽刺无所事事者) 上世有修,正出世在潮州。 潮州腐乳饼,汕头妈宫粽球。

爱穿待嫁,爱食待生。(妇女出嫁时穿新衣,生育时吃好东西,喻盼好事) 以宗教活动入谚,并不限于宗教本身,而是以之引申、借喻日常生活之事理、体现出多神崇拜的宗教活动在民间影响之广: 太阳公生做戏——唱乞(给)天听。

师公(道士)遇着鬼——无法。 食无三日菜脯,就想上西天。

食斋补唔到(不够)积恶。 三山国王霖田宫——正宗。

3、世态人情 这方面的俗语、民谣,内容十分丰富。既勾画出社会百态,也有生活经验;既有愿望追求,也有嘲讽调侃;既有赞美青春与爱情,也有各种人世忧伤、快乐;既有惩恶扬善,弘扬民族传统美德,也有小农意识、市民意识或扭曲了的心态。

但都是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社会中复杂的人际关系的反映。 猪生猪惜(疼),狗生狗惜。

(喻同类相亲) 胶己(自己)拍(打)父,叫人行孝。 六月大菜——假有心。

十二碗丸食存一粒——假客气。 一人主张,不如众人参详(商量)。

双头做斋赚无食。 猫书读一肚,唔识猫娘(母猫)共猫牯(公猫)。

(喻读死书) 世态人情在民歌民谣中得到更为立体的表现。如这首《唪嗄》,表现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图景: 唪嗄、唪嗄,阿兄去买茶。

吩咐娘仔着经布,吩咐细妹着纺纱。狗囝着知饲。

咸菜哩着卤(腌)到够,唔到买鱼囝虾囝来相添。 4、人物掌故 人物掌故的出处,包括当地民间传说、历史掌故和传统的小说戏曲,前者更具地方色彩,后者由于融入地方方言,押韵上口,使传统文化更易为大众所接受而起了传播作用。

(1)地方掌故 老北(识)字掠无爬蜞(蟛蜞)。(清初禁海,不识字者不为布告所阻,敢下海营生。

喻有知识不如文盲) 韩文公教示——知小理(羞耻)。(典出韩愈治潮,兴文教化) 一板拍死江西王。

(此为明代潮阳人肖端蒙除暴故事) 牛脾孬过丁盛发。(丁盛发为潮州名医,脾气大) (2)小说戏曲 武松个阿兄——武大。

(潮语“武大”有扩大事态或大讲排场之意) 红面关爷——激着住(就)行。(重义少思,易于动怒) 陈三五娘相娶走,放掉(丢弃)益春在半山。

(喻过河拆桥) 火烧草料场——事出有烟(因)。 潮汕民歌中有首《百屏花灯歌》,是首叙说戏曲故事的歌谣,歌中四句一韵,一口气说了100个故事。

此外还有以十二月歌形式,巧妙地把戏曲故事同十二个月串起来,一叹一咏。这些歌谣上口可记,流传广泛,使戏曲故事和戏曲人物脍炙人口。

5、性状事理 有的俗语并不专指什么事物,而是用以表达事物的形状如速度、好坏、美丑之类。这些俗语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惯用的,在一。

6.怎样保护潮汕谚语

三是口口相传,这是最古老的流传方式,即师出有名,最主要是把保护古文化的这种理念传递下去:一方面是把这些谚语通过书面或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二是教育和宣传,渐渐地也就淡忘了;

三、其实;四是资金的支持、媒体,最好是政府的推动,从意识上进行保护,可以通过学校,虽比不上文字或计算机保存的时间久,但绝对比它们要生动和现场,更切实际的方法应该是把这些谚语收录成辑,自有他们的打算。但作为一名潮汕人,应该都会觉得很惋惜;

四、谈下如何保护,及时堵塞其消亡的通道。

五、就像第三条说的,历史的大趋势,留待后人查阅,也算是给子孙后代的一笔精神财富,至于用与不用;

二;五是借鉴,历史上、国内外好多优秀的文化为什么会消亡了,都有其原因,要么是战祸、要么是民族融合、要么是逐渐流失了,所以,从客观上看,这是一件好事,找出潮汕谚语发展的方向,可能我们无法阻拦,所以,所以要根据这些经验,但很可惜的是,现在好像并没有引起这些单位的注意、究其根源,之所以现在好多青少年不知道好多潮汕谚语,一是因为长辈疏于教诲,有了理想还得有它生长的基础,最好能引起相关单位和个人的注意,二是因为外来文化的冲击,作为一种历史的更替还是文化的融合,必然会伴随着某些地方文化的消亡,这点是历史的必然,或者说是接触到外界形形色色的文化,为了适应对外的交流,不得不摒弃自身的文化一、潮汕谚语发源于潮汕大地,流行于潮汕大地,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中。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应该保留和保护。这是最首要的

7.潮汕俗语歇后语方言

俗语是包括口语性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惯用语、俚语等种类在内的,定型化或趋于定型化的简练习用语汇和短语。

民谣是民间流传的歌谣。 潮汕方言俗语是潮汕文化的特殊凝聚载体,是一个多层次、高品位的文化宝藏。

民谣是蕴含着大量方言俗语的口头载体。潮汕方言俗语、民谣在民间流传,使用极广,潮人以富有魅力的语言,艺术地反映生活现实,不少俗语、民谣浅白通俗又深有寄意,不仅高度地概括民情俗尚,而且直接表达群众爱憎褒贬,为人所喜闻乐诵。

潮汕方言俗语、民谣涉猎的范围很广,包罗万象,既是生活、生产经验的总结,又是潮汕地区自然、社会特色的反映,直接体现出潮汕民间的心态、眼光、民风、世情,是研究潮汕文化的第一手材料。按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五类。

1、气象农时 潮汕地区农业发达,但人多地少,以精耕细作和高产著名。长期以来农业生产手段是手工耕作,预测气象、掌握节气事关重大,对于出门商旅、渔航以及手工百业,也都关系密切。

因此,不少方言、谚语、民谣与气象、节时、物候有关,以之指导农事。(以下搜集俗语、民谣中下划线词语为方言土语,括弧内为普通话语词) 正月落早种,二月种地豆(花生),三月禾苗长,四月茄花开。

五月桃子熟,六月掘番葛(地瓜),七月摘龙眼,八月剥麻皮,九月鱼菜齐,十月新米炊,十一月柑皮红,十二月梅花开。——《农事十二月歌》 天顶无云,地下无船,穷人饿死,富人着瘟。

(注:此民谣指大旱之象) 早雨晏(晚)晴,晏雨留夜。 六月初一有响雷,一雷镇九台(台风);六月初一无响雷,当年祸就来(指要刮台风)。

正月北风和,三四北风旱,五六北风祸,七八北风毒过蛇。 夏天日落斩(砍)担柴,冬天日落洗双脚。

早出日头无好天。 夏至响雷,割稻披蓑。

夜昏(黄昏)起云半夜开,半夜起云雨就来。 星照湿地,雨落唔离(下不停)。

四月初八无雨,果子多过石部(石头)。 东风吹过夜,大水浸楼棚。

正月寒死牛,二月寒死马,三月寒死老历假(久病老人)。 霜降雨,毒过药,一亩去一石。

2、乡土风情 一些俗语反映出潮汕的风光物产,当时繁荣的城乡景观、特殊的市井风情,语气中流露出潮人的乡土感情。 潮阳人县(人多),海阳(潮安)银县、揭阳米县。

到潮无到桥(湘子桥),白白走一场。 十五夜看灯——出出唔平样(不一样)。

桥头仙(闲人)——日日有。(潮州湘子桥上天天有闲散之人。

讽刺无所事事者) 上世有修,正出世在潮州。 潮州腐乳饼,汕头妈宫粽球。

爱穿待嫁,爱食待生。(妇女出嫁时穿新衣,生育时吃好东西,喻盼好事) 以宗教活动入谚,并不限于宗教本身,而是以之引申、借喻日常生活之事理、体现出多神崇拜的宗教活动在民间影响之广: 太阳公生做戏——唱乞(给)天听。

师公(道士)遇着鬼——无法。 食无三日菜脯,就想上西天。

食斋补唔到(不够)积恶。 三山国王霖田宫——正宗。

3、世态人情 这方面的俗语、民谣,内容十分丰富。既勾画出社会百态,也有生活经验;既有愿望追求,也有嘲讽调侃;既有赞美青春与爱情,也有各种人世忧伤、快乐;既有惩恶扬善,弘扬民族传统美德,也有小农意识、市民意识或扭曲了的心态。

但都是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社会中复杂的人际关系的反映。 猪生猪惜(疼),狗生狗惜。

(喻同类相亲) 胶己(自己)拍(打)父,叫人行孝。 六月大菜——假有心。

十二碗丸食存一粒——假客气。 一人主张,不如众人参详(商量)。

双头做斋赚无食。 猫书读一肚,唔识猫娘(母猫)共猫牯(公猫)。

(喻读死书) 世态人情在民歌民谣中得到更为立体的表现。如这首《唪嗄》,表现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图景: 唪嗄、唪嗄,阿兄去买茶。

吩咐娘仔着经布,吩咐细妹着纺纱。狗囝着知饲。

咸菜哩着卤(腌)到够,唔到买鱼囝虾囝来相添。 4、人物掌故 人物掌故的出处,包括当地民间传说、历史掌故和传统的小说戏曲,前者更具地方色彩,后者由于融入地方方言,押韵上口,使传统文化更易为大众所接受而起了传播作用。

(1)地方掌故 老北(识)字掠无爬蜞(蟛蜞)。(清初禁海,不识字者不为布告所阻,敢下海营生。

喻有知识不如文盲) 韩文公教示——知小理(羞耻)。(典出韩愈治潮,兴文教化) 一板拍死江西王。

(此为明代潮阳人肖端蒙除暴故事) 牛脾孬过丁盛发。(丁盛发为潮州名医,脾气大) (2)小说戏曲 武松个阿兄——武大。

(潮语“武大”有扩大事态或大讲排场之意) 红面关爷——激着住(就)行。(重义少思,易于动怒) 陈三五娘相娶走,放掉(丢弃)益春在半山。

(喻过河拆桥) 火烧草料场——事出有烟(因)。 潮汕民歌中有首《百屏花灯歌》,是首叙说戏曲故事的歌谣,歌中四句一韵,一口气说了100个故事。

此外还有以十二月歌形式,巧妙地把戏曲故事同十二个月串起来,一叹一咏。这些歌谣上口可记,流传广泛,使戏曲故事和戏曲人物脍炙人口。

5、性状事理 有的俗语并不专指什么事物,而是用以表达事物的形状如速度、好坏、美丑之类。这些俗语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惯用。

8.发现历史 潮汕方言与俗语

全集 --------------------- 俗语是包括口语性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惯用语、俚语等种类在内的,定型化或趋于定型化的简练习用语汇和短语。

民谣是民间流传的歌谣。 潮汕方言俗语是潮汕文化的特殊凝聚载体,是一个多层次、高品位的文化宝藏。

民谣是蕴含着大量方言俗语的口头载体。潮汕方言俗语、民谣在民间流传,使用极广,潮人以富有魅力的语言,艺术地反映生活现实,不少俗语、民谣浅白通俗又深有寄意,不仅高度地概括民情俗尚,而且直接表达群众爱憎褒贬,为人所喜闻乐诵。

潮汕方言俗语、民谣涉猎的范围很广,包罗万象,既是生活、生产经验的总结,又是潮汕地区自然、社会特色的反映,直接体现出潮汕民间的心态、眼光、民风、世情,是研究潮汕文化的第一手材料。按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五类。

1、气象农时 潮汕地区农业发达,但人多地少,以精耕细作和高产著名。长期以来农业生产手段是手工耕作,预测气象、掌握节气事关重大,对于出门商旅、渔航以及手工百业,也都关系密切。

因此,不少方言、谚语、民谣与气象、节时、物候有关,以之指导农事。(以下搜集俗语、民谣中下划线词语为方言土语,括弧内为普通话语词) 正月落早种,二月种地豆(花生),三月禾苗长,四月茄花开。

五月桃子熟,六月掘番葛(地瓜),七月摘龙眼,八月剥麻皮,九月鱼菜齐,十月新米炊,十一月柑皮红,十二月梅花开。——《农事十二月歌》 天顶无云,地下无船,穷人饿死,富人着瘟。

(注:此民谣指大旱之象) 早雨晏(晚)晴,晏雨留夜。 六月初一有响雷,一雷镇九台(台风);六月初一无响雷,当年祸就来(指要刮台风)。

正月北风和,三四北风旱,五六北风祸,七八北风毒过蛇。 夏天日落斩(砍)担柴,冬天日落洗双脚。

早出日头无好天。 夏至响雷,割稻披蓑。

夜昏(黄昏)起云半夜开,半夜起云雨就来。 星照湿地,雨落唔离(下不停)。

四月初八无雨,果子多过石部(石头)。 东风吹过夜,大水浸楼棚。

正月寒死牛,二月寒死马,三月寒死老历假(久病老人)。 霜降雨,毒过药,一亩去一石。

2、乡土风情 一些俗语反映出潮汕的风光物产,当时繁荣的城乡景观、特殊的市井风情,语气中流露出潮人的乡土感情。 潮阳人县(人多),海阳(潮安)银县、揭阳米县。

到潮无到桥(湘子桥),白白走一场。 十五夜看灯——出出唔平样(不一样)。

桥头仙(闲人)——日日有。(潮州湘子桥上天天有闲散之人。

讽刺无所事事者) 上世有修,正出世在潮州。 潮州腐乳饼,汕头妈宫粽球。

爱穿待嫁,爱食待生。(妇女出嫁时穿新衣,生育时吃好东西,喻盼好事) 以宗教活动入谚,并不限于宗教本身,而是以之引申、借喻日常生活之事理、体现出多神崇拜的宗教活动在民间影响之广: 太阳公生做戏——唱乞(给)天听。

师公(道士)遇着鬼——无法。 食无三日菜脯,就想上西天。

食斋补唔到(不够)积恶。 三山国王霖田宫——正宗。

3、世态人情 这方面的俗语、民谣,内容十分丰富。既勾画出社会百态,也有生活经验;既有愿望追求,也有嘲讽调侃;既有赞美青春与爱情,也有各种人世忧伤、快乐;既有惩恶扬善,弘扬民族传统美德,也有小农意识、市民意识或扭曲了的心态。

但都是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社会中复杂的人际关系的反映。 猪生猪惜(疼),狗生狗惜。

(喻同类相亲) 胶己(自己)拍(打)父,叫人行孝。 六月大菜——假有心。

十二碗丸食存一粒——假客气。 一人主张,不如众人参详(商量)。

双头做斋赚无食。 猫书读一肚,唔识猫娘(母猫)共猫牯(公猫)。

(喻读死书) 世态人情在民歌民谣中得到更为立体的表现。如这首《唪嗄》,表现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图景: 唪嗄、唪嗄,阿兄去买茶。

吩咐娘仔着经布,吩咐细妹着纺纱。狗囝着知饲。

咸菜哩着卤(腌)到够,唔到买鱼囝虾囝来相添。 4、人物掌故 人物掌故的出处,包括当地民间传说、历史掌故和传统的小说戏曲,前者更具地方色彩,后者由于融入地方方言,押韵上口,使传统文化更易为大众所接受而起了传播作用。

(1)地方掌故 老北(识)字掠无爬蜞(蟛蜞)。(清初禁海,不识字者不为布告所阻,敢下海营生。

喻有知识不如文盲) 韩文公教示——知小理(羞耻)。(典出韩愈治潮,兴文教化) 一板拍死江西王。

(此为明代潮阳人肖端蒙除暴故事) 牛脾孬过丁盛发。(丁盛发为潮州名医,脾气大) (2)小说戏曲 武松个阿兄——武大。

(潮语“武大”有扩大事态或大讲排场之意) 红面关爷——激着住(就)行。(重义少思,易于动怒) 陈三五娘相娶走,放掉(丢弃)益春在半山。

(喻过河拆桥) 火烧草料场——事出有烟(因)。 潮汕民歌中有首《百屏花灯歌》,是首叙说戏曲故事的歌谣,歌中四句一韵,一口气说了100个故事。

此外还有以十二月歌形式,巧妙地把戏曲故事同十二个月串起来,一叹一咏。这些歌谣上口可记,流传广泛,使戏曲故事和戏曲人物脍炙人口。

5、性状事理 有的俗语并不专指什么事物,而是用以表达事物的形状如速度、好坏、美丑之类。这些俗语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惯用的,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情况和观念。

9.求关于潮汕人“过番”的俗语、童谣

“凡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州人。”

此言虽夸大了些,但“国内一个潮汕,国外也有一个潮汕”,那是千真万确的事。海内外潮人把“过番歌”称为“潮人思乡曲”,是不无道理的。

天顶一只鹅,阿弟有(老婆)阿兄无, 阿弟生仔叫大伯,大伯听着无奈何, 背起包袱过暹罗(泰国),走去暹罗牵猪哥(牵公猪配种), 赚有钱银加减寄,寄来唐山娶老婆。 这首歌表现潮人有“生性好聚,聚必有乐”的品性。

他们过洋在外谋生,既相互团结帮助,又不强求于人,靠自己“骨头生肉”、刻苦勤奋和聪慧才智。乐时乐,苦时也乐,歌为心声,这就是潮汕“过番歌”的内涵。

无可奈何炊甜粿 “无可奈何炊甜粿”是一句潮汕俗谚。清代潮人到南洋谋生者,每次过洋,快者须十几天,如遇大风浪行程则难预料。

故潮人过番者,定叫家人炊甜粿(红糖年糕),因甜粿不易变质,携带方便,可以它作粮。 潮汕地区向海外移民的历史悠久,据载元代以前就有,故历来乡情、亲情、族情甚重。

潮人“父母在,不远游”、“骨肉相附”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谁愿远离家乡谋生?但韩江三角洲,古时方圆不足900平方公里,仅占全区总面积的30%,余者均为山地丘陵,东南面则是一望无边的大海,故有“其为屿者十之三,其为水者又十之四,可耕之土无几”之说。 正因如此,潮汕人虽聪慧勤奋,把山坡、路旁、池边、田沟、墓隙均变为耕地,种田如绣花,一年四季,间种插种,也获几收。

可是地狭人众,怎能维持生计?故长期以来,过着半饥半饿的生活。居山乡地的潮人,每日两餐番薯一餐粥是常见之事,真如有关史籍所记述那样:“纵有丰年,也不足供三月之食。”

加上暴政、乱世、天灾、人祸,离乡别井,海外谋生,就势成必然。 老一辈人说:“祖父那一辈人过番是很苦的,哪有什么大帆船?都是自缚竹排作舟,自炊甜粿作粮,撑起破被当帆,用绳子或水布,一头绑在自己腰部,一头缚在竹排之上,渡黑水过七洲洋。

若遇大风浪,竹排被打翻,人落水,爬起来照样行驶。有幸者遇着洋船叫救命,才能脱险到暹罗。”

那小小竹排,怎顶得住七洲洋的大风浪?不少人只能漂流到附近孤岛等待过往大船。故潮汕民间歌谣云:“断柴火,等饿死。

无奈何,卖咕哩。”其中有“过番歌”是用潮州“活五调”(悲调)这样唱的: 一溪目汁一船人,一条浴布去过番。

钱银知寄人知返,勿忘父母共妻房。 火船驶过七洲洋,回头不见我家乡。

是好是劫全凭命,未知何日回寒窑。 清代末年,帝国主义在潮汕掠夺潮人过洋卖苦力,他们在潮汕设有各种各样的“招工局”,潮人称它为“猪仔贸易”。

如英国德记和荷兰元兴等洋行,在汕头设有“猪仔馆”。卖身的“猪仔”被关进铁笼运往海外,死者不计其数。

1741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总督伐根年在爪哇巴达维亚对华工进行一次大屠杀,死者万余人,成为历史上震惊中外的“红河血案”。可是清政府不去谴责洋人,反说自己的国民“类顽愚凶悍,为天朝遗弃之莠民”,并向内外声称“天朝莠民不惜背诵祖宗庐墓,出洋谋利,朝廷概不闻问”。

潮工的处境,可想而知。 1876年前后,潮汕各地的“猪仔馆”、“咕哩行”多达20余家。

潮汕人走投无路,被迫过洋谋生,相关“过番歌”甚多,如: 暹罗船,水迢迢,会生会死在今朝。 过番若是赚无食,变作番鬼恨难消。

心慌慌、意忙忙,上山做苦工, 日出分伊曝(晒),落雨分伊淋。 所扛大杉楹(大木头),所做日共夜, 所住破寮棚,真真惨过虾。

渡过黑水(七洲洋),吃过苦水, 满怀心事付流水; 想做座山(基业),无回唐山, 终老尸骨归义山(坟墓群)。 “番批”钱银唐山福 据《潮汕侨批简史》载:仅仅在1869年到1948年,潮汕过番总人数就达580余万。

到20世纪末,人数猛增至1000多万,这一数字,相当于目前潮汕本土的人口数,故有“国内一个潮汕,国外一个潮汕”之说。 正是这样,国内的潮汕人,有相当一部分靠“番批”过日子,故有“番批钱银唐山福”的俗语,“番批”成为潮汕人生活之所系、亲情之纽带。

许多潮汕人渡洋抵岸之后,第一时间就给家里写信报平安。如潮安陈厝垅的陈金炳,他在1936年十一月初一抵达马来西亚之后,初三就给母亲寄出平安信,并向亲友先借6元寄给母亲,好让母亲放心。

泰国潮侨杨捷寄给家乡澄海冠山乡妻子的“番批”中有国币5万元和一句血泪语———“见信切赎回我女”,这“番批”款成了救命钱。 早期,由潮人在同伴、同乡中推选出老实忠厚靠得住的人为他们代送信件和财物。

这些人长期穿走于大洋水道,熟悉往返潮乡、南洋的路径,初时被称为“走水”,后来被称为“水客”。 随着“闯南洋”、“溜乌水”的人多了,行业性的“侨批局”应运而生,如较早期的有新加坡潮商黄继英创立的“致成批馆”和澄海黄松亭设在汕头的“余庄批局”。

无论早期的“水客”还是晚期的“批局”,递送“番批”都是靠往返南洋、潮汕的“红头船”带送。据老辈人回忆:“往年农历九月,台风少,红头船从南洋返来,澄海樟林港就拍锣拍鼓迎接,比过年过节还热闹。”

故民间有俗语云:“九月尾,铜锣澎澎叫。”有“过番歌”这样唱道: 洋船到,猪母生,鸟。

以上就是高考网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关于潮汕地区的谚语问题,想要了解的更多关于《潮汕地区的谚语》相关文章,请继续关注高考网!

潮汕地区的谚语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下载Word文档

带你看艺考
艺考信息时光机

曲靖师范学院2022年艺术专业招生简章

曲靖师范学院2022年艺术专业招生简章
曲靖师范学院,2022年艺术专业招生简章
艺术类招生简章 曲靖师范学院,2022年艺术专业招生简章 2022/1/5

华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2022年河北省表演专业校考实施方案

华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2022年河北省表演专业校考实施方案
华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2022年河北省表演专业校考实施方案
艺术类招生简章 华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2022年河北省表演专业校考实施方案 2022/1/5

南京传媒学院2022年艺术类专业校考时间安排

2022年艺术类专业校考时间安排
南京传媒学院
艺术类招生简章 南京传媒学院 2022/1/5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关于做好疫情防控下部分省外艺术类专业校考工作的公告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关于做好疫情防控下部分省外艺术类专业校考工作的公告-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招生信息网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艺术类招生简章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2022/1/5

汉江师范学院书法学专业(本科)2022年在湖北省承认湖北美术学院书法学专业校考成绩的公告

关于我校书法学专业(本科)2022年在湖北省承认湖北美术学院书法学专业校考成绩的公告

河南省2022年舞蹈类分数段统计表(艺术舞蹈、国际标准舞)

河南省2022年舞蹈类分数段统计表(艺术舞蹈、国际标准舞)
河南省2022年舞蹈类分数段统计表
河南舞蹈统考一分一段表 河南省2022年舞蹈类分数段统计表 2022/1/5

河南省2022年编导制作类分数段统计表

河南省2022年编导制作类分数段统计表
河南省2022年编导制作类分数段统计表
河南编导制作统考一分一段表 河南省2022年编导制作类分数段统计表 2022/1/5

河南省2022年书法类分数段统计表

河南省2022年书法类分数段统计表
河南省2022年书法类分数段统计表
河南书法统考一分一段表 河南省2022年书法类分数段统计表 2022/1/5

河南省2022年美术类分数段统计表

河南省2022年艺术类分数段统计表(美术)
河南省教育考试院
河南美术统考一分一段表 河南省教育考试院 2022/1/5

河南省2022年艺术类分数段统计表(美术、书法、编导制作、艺术舞蹈、国际标准舞)

河南省2022年艺术类分数段统计表(美术、书法、编导制作、艺术舞蹈、国际标准舞)
2022年河南省艺术类分数段统计表
河南美术统考一分一段表 2022年河南省艺术类分数段统计表 2022/1/5

河南省2022年普通高招艺术类省统考个体测试温馨提示

关于我省2022年普通高招艺术类省统考个体测试的温馨提示 - 河南省教育考试院
河南省教育考试院河南省教育考试院河南省教育考试院河南省教育考试院
河南美术联考信息 河南省教育考试院 2022/1/5

【已开通】2022年河南省舞蹈联考/统考成绩查询官网入口

河南省招生办公室最新公布:2022年河南省舞蹈联考成绩查询系统已开通,零二七艺考为各位参加2022年河南舞蹈联考的考生及家长们整理了河南省2022年舞蹈联考查分官网入口地址,供大家查阅。
2022河南舞蹈联考成绩查询开通,河南舞蹈统考成绩查询系统
河南舞蹈统考成绩查询 2022河南舞蹈联考成绩查询开通,河南舞蹈统考成绩查询系统 2022/1/5

【已开通】2022年河南省编导制作联考/统考成绩查询官网入口

河南省招生办公室最新公布:2022年河南省编导制作联考成绩查询系统已开通,零二七艺考为各位参加2022年河南编导制作联考的考生及家长们整理了河南省2022年编导制作联考查分官网入口地址,供大家查阅。
2022河南编导制作联考成绩查询开通,河南编导制作统考成绩查询系统
河南编导制作统考成绩查询 2022河南编导制作联考成绩查询开通,河南编导制作统考成绩查询系统 2022/1/5

【已开通】2022年河南省美术联考/统考成绩查询官网入口

河南省招生办公室最新公布:2022年河南省美术联考成绩查询系统已开通,零二七艺考为各位参加2022年河南美术联考的考生及家长们整理了河南省2022年美术联考查分官网入口地址,供大家查阅。
2022河南美术联考成绩查询开通,河南美术统考成绩查询系统
河南美术统考成绩查询 2022河南美术联考成绩查询开通,河南美术统考成绩查询系统 2022/1/5

【已开通】2022年河南省书法联考/统考成绩查询官网入口

河南省招生办公室最新公布:2022年河南省书法联考成绩查询系统已开通,零二七艺考为各位参加2022年河南书法联考的考生及家长们整理了河南省2022年书法联考查分官网入口地址,供大家查阅。
2022河南书法联考成绩查询开通,河南书法统考成绩查询系统
河南书法统考成绩查询 2022河南书法联考成绩查询开通,河南书法统考成绩查询系统 2022/1/5

江西应用科技学院2022年艺术类专业校考招生简章

江西应用科技学院2022年艺术类专业校考招生简章
江西应用科技学院
艺术类招生简章 江西应用科技学院 2022/1/4

中国人民大学关于提醒特殊类型考生遵守疫情防控要求的公告

中国人民大学关于提醒特殊类型考生遵守疫情防控要求的公告
中国人民大学
招生信息 中国人民大学 2022/1/4

中国人民大学2022年外语类保送生招生初审结果查询通知

中国人民大学2022年外语类保送生招生初审结果查询通知
中国人民大学
保送生招生信息 中国人民大学 2022/1/4

中国人民大学2022年艺术类(音乐表演)专业招生简章

中国人民大学2022年艺术类(音乐表演)专业招生简章
中国人民大学
艺术类招生简章 中国人民大学 2022/1/4

中国人民大学2022年艺术类(美术)专业招生简章

中国人民大学2022年艺术类(美术)专业招生简章
中国人民大学
艺术类招生简章 中国人民大学 2022/1/4
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

艺考热搜

艺考数据
艺考资源站

  • 艺考分数线
  • 艺考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