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总结

综合实践活动总结
2013/11/2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施行)》在规定新课程结构时,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近年来,我校在市局的正确领导之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推进力度不断加大,在实验过程中获取了一些经验,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统一认识,强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性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既因应了世界课程改革的整体趋势,有体现了我国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自主发展、特色发展、科学发展意义重大。我校认真贯彻市局精神,从以下几个方面统一认识,强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性:
1、建立健全课程管理网络
为了进一步强化课程建设的责任意识、规范意识,提高全体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认识,我校建立健全了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少先队辅导员、教导处主任为相关活动的策划者,全体中层干部为实施、监督的管理成员,课任教师及班主任为具体活动的操作者的管理网络,齐抓共管,确保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
2、制定切实有效的课程计划
早在2003年,我校就由副校长翟应芬执笔,制订了一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方案,并且在江苏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设计评比中获一等奖。在设计综合实践课程时,我校充分利用戴南镇的不锈钢产业及护国寺等社会资源,因地制宜,本着“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这一宗旨,具体制定了以下总体目标:
第一、培养学生丰富的人文性和社会性,以及戴南人意识,关注全球化问题和国际背景。
第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主动探究、力求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成为良好的学习者、创造者和交流者。
第三、培养学生具有完整的道德情操、关注他人、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根据学校的总体目标,结合特有的教育资源,以“探索自然、了解社会、发展自我”三大主题为轴心,努力将“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内容个性化、充实化、层次化,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以表格的形式,将一至六年级各学年、各学期的具体内容进行了设计和安排。(详见获奖方案)
3、开足开齐综合实践课程
我校严格按照上级指示,自小学三年级起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每周平均三课时。
4、引导教师充分认识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
我校利用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施行)》的先进课程理念,学习上级部门的有关文件,学习本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方案,引导教师充分认识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
二、加强管理,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的有效性
为了确保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有效性,我校加强了活动过程的管理力度,严格执行本校的方案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