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员工如何写好分析类应用文(3)

写作指导
2012/7/17
所以说,从纯粹写作的角度讲,与现实的贴近既是他们的优势,也是他们的劣势。那么,怎样才能发挥优势、克服劣势呢?加强理论修养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而且,只有借助于理论的视角,我们才可能在思维中与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更加清醒、冷静地透视现实。譬如:某电信公司的内部期刊上有一篇题为《xx电信增值业务新品迭出》的文章。该文第二部分的小标题是“营销组合多业务捆绑把握发展商机”,谈的是如何在当前的中国电信行业形势下,取得营销成功的问题。在这一部分内容中,作者提到了中国企业从粗放营销到精
细营销的转变过程,并列举了这一过程所经历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广告加渠道阶段,第二阶段是媒体炒作阶段,第三阶段是价格战阶段,现阶段是第四阶段,即“要想取得营销成功,策略是前提,技术整合是方法,资源合理化调度是基础”的阶段。这种对中国企业营销方式的发展转变的阶段性划分,就是一种理论。在上述理论的观照下,再结合中国电信行业的发展现状与各家电信公司激烈竞争的形势,谈××省电信的“营销组合”、“多业务捆绑”等追求“技术整合”、“资源合理化”的运营策略,就显得十分恰当,也能够更加深入地说明问题。反过来设想一下,假如该文作者不依x上述阶段性理论,只凭借从自己具体的工作中得来的信息、资料、经验,是很难对当前中国企业营销模式做一个全局性把握的;没有这个全局性把握,他对自身所处的企业所面临的问题,也决不会熟悉得如此透彻,当然也就难以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了。
在写作实际中,的确存在着这样的情况,即被动地堆积材料、记述事件、甚至被材料所沉没、所驾驭的问题。譬如,有一篇题为《我国“小灵通”业务发展及应关注的问题》的分析性文章:该文作者也想在文章里对“小灵通”的业务发展问题作出分析,(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网址未加载,请保留此标记。)但是从行文上看,这种冲动远未能充分实现。在分析“我国发展小灵通的机遇”一部分内容中,基本上是材料的堆积,分析的字句极少,而且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是断裂的,甚至没有任何过渡句。这样的文章读起来,让人感到憋得慌。
记得读过一篇短文,文中写的是一个人的烦恼心情。其中一个烦恼就是:他天天早晨,都被隔壁传来的练琴的声音吵醒。他写道,最让他受不了的还不是那琴声,而是练琴者超出常规的拉琴方式:那人老是拉“1—2—3—4—5—6—7—”,到了“7-”,就不再往上拉高音的“i-”了,以至于短文作者总是要在自己的房间里把那个高音“i-”唱出来之后才觉得愉快些。写文章也是一样,你把事实陈述出来了,分析总结的话其实已经到了嘴边了,应该把它点出来,有了这个“画龙点睛”,才似乎拉出了一个完整的八度音阶。因为即使读者读了你的文章,也能领会一些你的意思,但他们仍然希望你从行家或当事人的角度,对此问题作出独特的分析和评价。可是为什么有些文章没有把最后的总结和熟悉点出来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就是作者缺乏理论的观照和提升能力,因此,他所记述、罗列的那些材料、那些事件,也就只是材料,只是事件,时间一长,这些材料和事件失去了当时的鲜活,这篇文章也因此失去了意义。相反,假如我们借助于理论对所分析论述的对象得出一个较为深刻的熟悉,那么,文后做一个“画龙点睛”的提升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