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员工如何写好分析类应用文(2)

写作指导
2012/7/17
理论本身不是远离生活的,也不是笼统的。理论只有在脱离了生活现实的时候,才被讥笑为无聊的空头理论。其实,人类生活的一切领域都离不开理论的规约和指导:政治生活中讲政治理论,企业生产中讲治理学,艺术创作和鉴赏中讲艺术哲学或者说美学。理论就像一把解剖刀,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就是使用这把解剖刀去解剖现实现象的过程。怎样解剖呢?一个最基本的思路,就是“观照”的思路,也就是说你可以沿着这样的思路往前走——理论家、研究者是如此这般讲的,那么,事实又怎样呢?有时候,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是显豁的;有时候,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是隐蔽的,需要对许多现实材料仔细考察分析之后才能发现;有时候,一种现象的实质,需要借助于多种理论的观照才能现出;有时候,一种理论又可以用于解释不同的现象。也就是说,理论家、研究者讲的是a,假如事实也是a,那就轻易理解多了,也轻易分析多了。但通常情况下,理论家、研究者讲的是a,而实际看起来偏偏不是a,而是a1、a2、a3……有时候甚至看起来根本不像a字系列的,而像b、c、d、e……那怎么办呢?这样的情况尽管棘手,但至少我们找到了一个可以一路追问下去的切入点:
为什么事物看起来明明是a1、a2、a3……或者看起来压根儿就是b、c、d、e……理论家却把他说成a呢?
我们看到的这个a1、a2、a3……或者b、c、d、e……跟理论家所讲的a有什么区别呢?
事实与理论之间的这个区别又说明了什么呢?
为了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你就需要不断地去调查研究,阅读一定数量的第一手、第二手的资料,这么一路追究下来,你对事物的熟悉也就越来越深入了。这就是理论的用途。在此有必要指出的是,某一种理论可能是封闭固定的,但与此理论相对应的现实却是鲜活变化的,假如你能够充分注重到并把握这种鲜活、变化的现实中所蕴藏的新的规律,你也就发展了你所使用的理论。从这个意义上讲,理论既不是笼统的、抽象的,也不是高不可攀的。
有人也许会问:你怎么知道你根据某一理论或某几种理论作出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呢?的确,无论从主观追求方面讲还是从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方面来讲,我们都需要追求真实、准确。那么,如何才能保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呢?要保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就必须依*以下三点:一是你所使用的理论应当是经过探讨验证的、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网址未加载,请保留此标记。)正确理论;二是作为论据的材料是确凿、典型、充分的(包括第一手的材料和可*的文献资料);三是严谨的分析论证。
那么,以上三点都问心无愧地做到了,你的观点就一定确凿无误吗?不一定。因为人的熟悉能力本身就是有限度的。而且,作为“软科学”的社会科学领域,存在着较自然科学更大的弹性空间,它的丰富和发展也就更加需要不断地讨论乃至争论。不同意见之间的互相补充、映照乃至碰撞、交锋,只会使问题越来越明朗化,也总有某些真知灼见、某些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熟悉从争论中沉淀下来。所以,此处建议大家在写稿、投稿时各抒己见,而领导者或治理者就会在大家各种意见的交流碰撞中,发现那些真知灼见,予以吸收听取,从而调整自己的运营思路,未雨绸缪,在严重的竞争形势下,加快自己的发展步伐。
三、借助于理论,驾驭材料而不是被材料所驾驭
企业员工所写的分析类应用文很多都是反映一线工作实况的,他们总希望自己的文章能够为公司的运营治理提供有用的信息、建议乃至成为解决问题的办法。企业员工与鲜活的工作、生活实践相贴近,做得多,见得多,听得也多,把握着大量丰富的、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信息,这就能够使他们在写作时言之有物;但从另一方面讲,与工作、生活实践太过于贴近,也有不利的一面,那就是往往使人反而不轻易分辨出哪些是偶然现象,哪些是必然现象,哪些是真相,哪些是泡沫,这就有可能使企业员工在写作时难以取舍,沉没在资料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这也是俗话所说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