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汇编材料(8)

事迹材料
2011/4/6
1988年3月,61岁的杨善洲光荣退休。出于对他几十年无私奉献、服务人民、并取得卓著成绩的褒奖和关心,时任省委书记的普朝柱代表省委找他谈话,让他搬到昆明居住,并说还可以到省人大常委会工作一段时间。杨善洲对此婉言谢绝。他对普书记说:“我要回家乡施甸种树,为家乡百姓造一片绿。”
时任保山地区行署林业局局长的史记武明白老书记的心事,他也很清楚,施甸县很贫困,老书记欲前往的大亮山,土地更是贫瘠,连野樱桃和杞木树都难成活。于是他多次劝老书记要种树就在保山城区附近种。可杨善洲说:“我就要去大亮山,家乡的林子多年前就快砍光了,水土流失严重,这样下去,子孙的日子怎么过?”
杨善洲退休后决心上山造林,开始全家都反对,说他为人民服务几十年,该休息了。但是见他决心已定,就不再说什么,因为全家人都认定他在做一桩高尚的事。他满怀深情地说:“自己虽然从工作岗位上退休了,但只要生命不息,为人民服务就不会‘退休’,况且白天栽树,晚上烤火,不也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方式吗?”
大亮山位于县城东南约50公里,海拔在1900米—2982米之间,平均海拔达2600多米。杨善洲的家乡就在大亮山脚下的姚关镇陡坡村。他12岁失去父亲,陪着守寡的母亲艰难度日,饱尝了作为一个农民的所有辛酸苦辣,还当过7年石匠。儿时,母亲常带他到山上挖野菜、草药等到集市上卖,以供他读书和维持生计,是大亮山养活了周边的群众,给了许多像杨善洲这样的穷孩子上学的机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当地农民缺衣少粮,/就开始大规模的毁林开荒,大量的原始森林在大刀和斧头的肆虐下,倒在地上,继而又被大火焚烧,就这样刀耕火种……原本翠绿的大亮山山光水枯,荒凉空旷,童山濯濯,生态遭到极大破坏,山石开始Luo露,山间溪流开始逐年减少乃至枯竭,当地农民饮水大多要到几公里外的地方人挑马驮,周边十几个村也陷入了“一人种一亩,三亩吃不饱”的困难境地。为了增加粮食产量,农民以开荒扩大耕种面积,恶性循环导致了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1988年,山林已承包到户,怎么办林场?深思熟虑之后,杨善洲创造性地提出“国社合作”建场的方案。得到了县委、县政府和周边群众的一致赞同,为创办大亮山林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年3月3日,他卷起铺盖,当晚就赶到离大亮山最近的黄泥沟。
翌日,大亮山国社联营林场正式挂牌成立了。杨善洲就这样带着县里抽调的几个同志开始了艰苦创业。第一天,他们人挑马驮把粮食、行李搬到离公路14公里远的打水杆坪子,临时搭建了一个简易的棚子。深夜,突然狂风四起,他们正在抢修被风掀翻的棚子时,滂沱大雨又不期而至,几个人只好钻到马鞍下躲过一个风雨交加之夜。
风雨过后现彩虹。这一夜,杨善洲更坚定了植树造林、造福后代的决心。“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他这样说也这样做了,处处身先士卒,整地、育苗、植树……为了省钱,他经常在水果上市后,到大街上拣果核。他说,不花钱又能发展生产,何乐而不为?女儿不愿意了,他说是不是捡果核给你丢脸了,那以后你就不要说你父亲是杨善洲。如今只要到了大亮山,您就会看到杨善州拾来的果核正长成一片美丽的果树。
1990年,他找来仪器,找了几个小工,自己测量自己干,硬是修通了一条长14公里的山路,每公里路花费不到1万元。为了保证山林茁壮健康成长,扑火他也不甘落后。有一次,大家好不容易把他从火场劝回,到凌晨3时,大家回到住地后,他却依然坐/fanwen/在值班室……直到1992年,大亮山林场才建成第一间砖瓦房。可他执意不住,“我一个老头子住那么好的房子干么?”硬是把新房让给新来的技术员。10年的油毛毡房生活,导致他患上了关节炎和风湿病,但他无怨无悔。
马帮一直是大亮山一带绵延不绝的人文风景。畜力是这里用途最广泛的资源。杨善洲从地委大院里消失后,大亮山就多了一个赶马人。大亮山一带的群众有叫他大爹的,有叫他大哥的。林场食堂开饭时,您肯定能在林工中间发现他的身影。他说他从50年代当区(现在的乡镇)委书记时就和职工一起吃饭,他的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