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治沙管理站副站长先进事迹(2)

事迹材料
2011/11/14
面对困难和失败他没有气馁,也没有退缩,在一次次的失败中总结经验,创造性的发明了“利用植物活沙障治理高大流动沙丘技术”,这项技术是利用具有再生能力的黄柳、踏郎采取截干、深埋、踏实等技术促使沙障材料成活,当年治理当年固定沙地,二年后可采种、采条。用四个春秋的时间将巴彦尔灯项目区境内4万余亩高大流动沙丘变成了踏郎、黄柳的采种采条基地。植被盖度由原来的不足5%提高到目前的85%以上,年产生直接经济效益400余万元,使沙区人民看到了成功的希望,看到了绿色的未来。由于该同志的不懈努力,使该项目区工作由全市老大难变成科技含量最高,治理效果最好,治理速度最快的项目区。XX年该项工程被国家计委、国家林业局列为西北五省区防沙治沙及沙源治理现场会的首选参观点,得到了与会领导和专家的好评。1996年该同志主持“国家林业局治沙扶贫达小康翁牛特旗玉田皋试验示范区”的工作。项目区地处科尔沁沙地的腹地,境内流动半固定沙地面积占全乡总土地面积的65%,冬春两季黄沙滚滚吞噬着农田和牧场,威胁着村庄和农牧民的生活,“沙子打脸,土进碗,路上行人难睁眼”是这里生活环境的真实写照。**同志接受任务后,一头就扎进了滚滚的黄沙中,通过大量的调研数据搞总体规划,亲自组织施工,每年春季造林完成时肤色与土色相同,脸与沙地同样粗糙。五年时间完成封沙育林10.5万亩,营造防风固沙林2万余亩,营造沙地樟子松0.1万亩,栽植各类果树2.3万余株,开发沙地稻田0.2万亩,埋设草方格沙障3万余亩,建日光温室大棚206处,从根本上控制了该地区的风沙危害,改变了农牧民生存环境,提高了当地农牧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目前该项目区已成为科尔沁沙地中的一颗绿色明珠。
您可以访问第一范文网(www.网址未加载)查看更多与本文《林业治沙管理站副站长先进事迹》相关的文章。几年来,他还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利用植物再生沙障治理高大流动沙丘技术”科研课题,该项技术被自治区专家评为“紧密结合当地治沙实际,选题正确,研究目的明确,试验方法科学,数据可靠,可操作性强,推广应用价值高,是治理高大流动沙丘的一种新模式,技术上是一项创新,治理效果具有突破性,属自治区领先水平”。该项目1999年获***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壹等奖,XX年获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叁等奖。成果认定后,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认为该技术推广价值高,治理效果好。为推广此项技术,市委、市政府联合召开现场会,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亲自主持会议,沙区五个旗的主管旗长、林业局长、林工站长、市直农委、计委、林业局、畜牧局、水利局领导参加,现场参观,现场培训技术,现场落实各旗县推广任务。全面推广该项技术,使该项技术当年推广面积达15万亩,固定了15万亩滚滚黄沙,可年产生经济效益1000余万元;《流动沙地沙障治理模式研究与推广》课题,根据沙区种条和劳力供应情况,构建了9种适合不同地区的治理模式,累计在***市、锡林郭勒盟、通辽市投入资金17785.3万元,推广78877公顷,锁住了7万余公顷滚滚黄沙,昔日的流动沙地变成绿洲,植被盖度由原来的5%提高到目前的68%,累计生产种子1492.7万(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网址未加载,请保留此标记。)公斤,种条299704.4万公斤,实现产值78640万元,获得利税60854.7万元。